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一節課

  第一百九十一節課

  今天學習《入行論》第十品 回向

  《回向品》,是將生起菩提心的善根,回向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這樣的回向,前面在《叁殊勝》講過一些,“七支供”也略有提及,那麼在本品當中,從總體上給大家介紹。

  此回向文非常殊勝。對藏傳佛教來講,各大教派的寺院中,包括超度亡人的時候,往往將此作爲回向文;很多教派的念誦集中,也有此《回向品》。

  我講《現觀莊嚴論》時提過,未發大乘菩提心的人,積累的念佛、磕頭、轉經、坐禅等善根,基本上沒有回向給衆生。其實這樣不是很好。如果沒有回向給衆生,善法很容易被毀壞。記得《極樂願文大疏》有一個偈頌,講了四種毀滅的因,如雲:“積累善根後,顛倒不回向,宣揚生悔心,滅善根四因。”也就是說,積累的善根若沒有回向,通過四種因可以摧毀:

  一、顛倒回向:自己聞思、布施等善根,回向讓某某衆生生病、某某衆生痛苦、摧毀某某怨敵……這樣的發心叫顛倒回向。

  二、不回向:假如行持善法而沒有回向,善根很容易耗盡。當你生嗔恨心或者做一些不如法行爲,原來的善根就會毀壞。

  一般而言,藏傳佛教對善根回向非常重視,我今天轉完塔以後,馬上要念一個偈頌回向,沒有回向就比較擔心,好像出門沒上鎖,害怕小賊把家裏的東西偷走了一樣。藏地很多人從小就有這種觀念,包括我自己在內,還沒有上學時,每天晚上父母和我們幾個孩子吃完飯,就開始念一些蓮師心咒、觀音心咒。有時候還沒有念完,我們小孩就睡著了,父母馬上把我們叫起來,要求回向善根再去睡。所以長大之後,我不管做什麼樣的善法,都會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回向。不僅僅是我,我附近很多同齡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包括一些在家人,每天工作特別忙,但有時到寺院聽經聞法、作一些布施,最少也是念一個偈頌作回向。這種傳統非常好,如果沒有回向,毀壞善根的因比較多,因此一定要回向。

  叁、宣揚:到處說自己做了什麼功德、積累了什麼善根,這樣炫耀功德,也容易毀壞善根。但如果回向完了,再怎麼宣揚也沒事,因爲你門鎖得緊緊的,就算四處說“我家有好多錢,保險櫃裏有什麼存款單”,別人也只是羨慕而已,想偷也偷不了。

  所以回向的確很重要,畢竟我們凡夫人的習慣是:做一點善法就昭告天下,生怕別人不曉得,而若造了很大惡業,想方設法隱瞞,不讓大家知道。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隆多也講了,很多人哪怕念的咒語多一點,也喜歡告訴大家——我念了10萬遍啊!我修了3遍五十萬加行!……如此炫耀則會毀壞善根。當然,你回向完了再說,那就沒什麼問題了。

  四、生後悔心:你以前行持過一些善法,但因惡友、惡劣環境的影響,事後産生一種悔心,這也會毀滅善根。

  以上是毀滅善法的四種因,大家一定要注意,若遠離了這四種因而回向,功德是很大的。回向的功德,偈頌中是這樣說:“回向無盡道,增上並轉變。”回向是不可思議的一種方便,依靠回向,就像把錢存在銀行裏,利息不斷增長一樣,自己的功德將越來越增上。通過回向還可以轉變善根,這一點更爲重要:回向給今生,就會成熟今生的善根;回向給來世,就會成熟來世的善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雖然理想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講,想快樂這一點是每個人的願望。快樂的途徑各種各樣,有些人想即生快樂,有些人想來世快樂。即生快樂的,有些喜歡錢財;有些喜歡打扮;有些喜歡地位、名聲。來世快樂的,有些想再來人間享受快樂;有些想獲得天界的快樂;有些覺得這些是束縛,理應超越而獲得解脫。而解脫當中,有些只想得到聲聞緣覺的解脫;有些則不願獨自解脫,唯一的目標是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

  人人的目標都不相同,但皆可依靠回向來實現。就相當于一塊金子,金匠可用它來做不同的東西,它可以做成佛像,也可以做成耳環,甚至可以做成盛不淨糞的器皿。若是如此,它的價值是不同的,做佛像的金子,會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做耳環的金子,只是一個裝飾品;做盛不淨糞器皿的金子,誰見了都非常唾棄。我們回向也是這樣,比如念了3萬遍觀音心咒,有些人回向自己健康,這相當于把金子做成盛不淨糞的器皿;有些人回向自己獲得寂滅果位,這相當于把金子做成裝飾品;有些人回向給天邊無際的可憐衆生,這相當于把金子做成佛像。同是一個善根,通過發心和回向可轉變爲不同的功德,因此,我們以後做善事時,務必要以大士道的發心來回向。

  回向能滿足你的意願,實現你所求的目標。《文殊刹土功德莊嚴經》雲:“何人發何願,如是而實現。”故而,發願和回向很重要。(發願和回向之間的差別 ,我在前面也講過,今天不再贅述。)善根回向給菩提和衆生,這個功德永遠也不會耗盡,《慧海請問經》中說:“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幹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爾,未獲菩提其不盡。”一滴水落入大海裏,大海沒有幹涸之前,這滴水也不會幹涸。同樣,哪怕一個小小的善根,今天布施一毛錢,或者念1遍觀音心咒,或者用1分鍾的轉經輪,若回向給一切衆生證得菩提,那麼你沒有獲得佛果之前,此善根永遠不會消失。反之,假如你做了非常大的善法,卻沒有回向,善根則很容易毀壞。

  因此,以後做大大小小的善法,最後一定要回向。我們藏傳佛教的修行人一般都是這樣,我不是說藏傳佛教如何了不起,但這個傳統非常符合佛經。我小時候也不太清楚,放牦牛時跟大人一起轉佛塔、轉嘛尼堆,轉完了以後,大人都會要求:“先回向了再下來。”我回向了才允許去說話、做事。

  有些人恐怕沒有這個規矩,念完觀音心咒也不回向,就隨隨便便做其他事情,或者去聽課時,沒聽完就中途走了,即使聽完了也不回向,這些行爲都說明你對佛教還不了解。

  當然,你回向的時候,如果有時間,應該完整念一遍《回向品》或《普賢行願品》,這是最好不過的了。但若沒有這麼多時間,應像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可以念誦釋尊因地時以自己血肉布施羅刹時所誦的回向文,我們每天講完課都用這個來回向,即: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無垢光尊者還說,回向文應當是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真實語,不能是凡夫人隨隨便便造的回向文。以前我們學院就有道友跟我說:“我今天造了一個《回向品》,你以後可不可以天天念這個?”假如他是一地以上的菩薩,那倒沒有問題,但如果不是的話,法王以前也講過,有些人只是一種善心的回向,這不一定能成實。

  因此,要念的話,就應該念登地聖者的回向文。比如,法王如意寶在印度金剛座造的《願海精髓》,我們就可以經常念誦。作爲弟子,我們並不是誇大其詞地贊歎上師,而是通過各方面的教理觀察,法王絕對是大菩薩。所以沒時間念《普賢行願品》的話,法王作的回向文也非常好。

  下面開始學習《回向品》:

  乙叁(圓滿結尾)分二:一、回向福德;二、憶念恩德之作禮。

  丙一(回向福德)分叁:一、回向所化他利;二、回向作者之自利;叁、回向共同所說之義。

  丁一(回向所化他利)分二:一、回向成爲諸世間利樂之因;二、回向成爲諸出世間意願之因。

  戊一(回向成爲諸世間利樂之因)分二:一、爲總利樂而回向;二、尤其爲趨入佛教而回向。

  己一(爲總利樂而回向)分叁:一、略說回向;二、爲各別利益而回向;叁、爲共同之利而回向。

  庚一(略說回向)分二:一、爲利益而回向;二、爲安樂而回向。

  辛一、爲利益而回向:

  造此入行論,所生諸福善,

  回向願衆生,悉入菩薩行。

  這是作者寂天菩薩的總回向。前九品內容已經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發起菩提心、菩提心的學處,最後抉擇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是非常完整的大乘修道。在藏傳佛教中,各教各派都學習《入行論》的原因,就是因爲本論含攝了大乘的一切見修行果,在藏地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絕無僅有的如意寶。不管是哪一個教派的高僧大德,對《入行論》的弘揚、傳講、修學以及念誦都相當重視,正因爲如此,各教派生起菩提心的成就者不可勝數,從曆史上看、從傳記中看,很多大德均依此論典而生起了菩提心。

  在此,寂天菩薩將撰著《入行論》所生的一切有漏無漏善根功德,回向給十方叁世所有衆生。同樣,我們聽聞者和傳講者,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學了大概190多節課,這些功德也回向給十方叁世所有衆生。這麼長的時間中,你們聽者有聽者的壓力,我講者也有講者的壓力。你們聽者確實很辛苦,外面有些學習的人,要坐五六個小時的車,去很遠地方聽課,然後又返回來,畢竟大家都是集中學習,直接聽的機會很少。而我作爲講者,不管平時有多忙,每節課都是盡心盡力的。我們共同所得的善根,不能只回向給自己,揣在自己的腰包裏,誰都看不見時悄悄把它吞下去。這種發心不太好,而應該想到:“我獲得人身,遇到大乘佛法,學了這麼久,現在從根本上明白善根一定要回向給衆生,讓他們暫時獲得人天快樂,究竟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此才能真正趣入菩薩正道。

  這樣的回向,功德的確很大,不僅自己會成熟福報,無量衆生也能獲得利益。所以作爲修行人,要一邊念誦回向文,一邊依文發願。當然,內心的發願,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等會兒念《普賢行願品》時,你們每個人嘴巴都在動,但心裏想什麼誰也不知道。若從內心中把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但若僅是口頭上念誦或以自私自利心而回向,功德和意義不是很大。

  有些人可能想:“這樣回向,衆生是不是真能獲得利益呢?”答案是肯定的。由回向給衆生帶來利益的事例,古往今來在高僧大德的傳記中比比皆是,佛經中也不勝枚舉。…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