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我曾經講過,佛陀在廣嚴城的時候,那裏的信衆准備在第二天迎請佛陀,供養午齋。當天晚上,有五百餓鬼來到佛陀面前請求:“明日供養您的善根,可不可以回向給我們?”佛陀明知故問:“爲什麼要回向給你們呢?”那些餓鬼回答:“我們是廣嚴城這些人的父母,以吝啬之業而轉生爲餓鬼。”佛陀說:“你們明天前來就可以,不來的話,不行!”餓鬼們說:“我們長相這麼醜陋,若被親朋好友看到,實在不好意思。”佛陀說:“如果你們不來,我也沒辦法回向。”最後餓鬼們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回向時,五百餓鬼如約前來,廣嚴城的人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佛陀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害怕,這些餓鬼是你們父母轉生的,它們生前爲了你而造惡業,如今變成這樣的身相,是否能將善根回向給它們?”人們回答說:“既然如此,無論如何也要回向給它們。”佛陀回向後,那些餓鬼都轉生到叁十叁天去了。

  所以,回向對衆生真的有無量利益。一般來講,中陰界的很多衆生,沒有機會行持善法,若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在人間行持善法,就希望他們能將善根回向自己。所以,我們如果聽說人死了,尤其是自己比較熟悉的人,應該馬上念《普賢行願品》、觀音心咒來回向,這樣他們一定能受益。

  有些大德也說過,如果我們沒有回向,善根不能成熟,二資的如意寶要依靠發願的布來擦拭,故一定要認真對待回向。漢傳佛教中有一個回向偈,修行人經常念誦,是經典講的還是高僧大德說的也不知道——“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前一句是消除叁障煩惱,第叁句也是普願罪障消除,這兩個內容基本上一樣,因爲叁障中包括了罪障。不知道此偈是誰說的,反正國內外的很多修行人經常用。不過這樣回向也很好,“世世常行菩薩道”跟這裏的“悉入菩薩行”意思比較相似。

  辛二、爲安樂而回向:

  周遍諸方所,身心病苦者,

  願彼因吾福,得樂如大海!

  願東南西北四方四隅身心飽受痛苦的衆生(身體受到疾病折磨、內心被貪嗔癡等煩惱所遮蔽),包括現在受災的人,有些手斷了,有些腳沒有了,面目全非,看起來非常可憐,尤其是到了大醫院裏,慘叫聲與呻吟聲此起彼伏,痛苦之狀十分悲慘;或者,有些人雖然身體不錯,但心裏有各種痛苦憂傷。我們以他們爲對境,將聞思修行、發菩提心、行持善法等善根進行回向,願其獲得如海般的廣大安樂。

  作爲大乘佛子,我們發心的對境就是可憐衆生。不分種族也不分地位,只要是有情衆生,我們就應該普皆回向。現在個別人的回向始終有一種局限性,這樣的做法不合理,一定要把回向的對境擴大。《華嚴經》也說:“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這一點很關鍵,回向要“至”天下一切衆生,哪裏有痛苦、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應該有我們的回向,這是回向最根本的一個環節。

  有關竅訣書裏說了,回向一定要具足四個條件:1)對境:是一切衆生;2)意樂:一定要遣除他們的痛苦;3)誓願:他們的痛苦要由我來遣除;4)祈禱:由我來遣除的話,必須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具有這四種條件來作回向,這個功德非常大。

  漢傳佛教的有些論典中,“回”和“向”是分開的,如隋朝慧遠大師在《大乘義章》中說:“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宋朝法護翻譯的《般若經》中,回向又叫舍向,藏文中的回向,也有舍施、施給之意。概言之,法王如意寶講過,回向就是把自己的善根送給衆生。所以我們在這裏也是想,將自己所有的善根福德送給可憐的衆生,讓他們圓滿獲得快樂,身體健健康康的,沒有疾病,不用吃藥也不用去醫院,內心中也沒有苦惱憂傷。

  願彼盡輪回,終不失安樂,

  願彼悉皆得,菩薩相續樂!

  願一切衆生尚未滅盡輪回之前,永不失去世間安樂!如果呆在人間,那麼人間的地位、錢財等暫時快樂,願他完全擁有;如果轉生天界,那麼天人所享受的快樂,願他始終不離。

  我們平時發願也要這樣想。如果你有特定的對境,例如受災的人們、地獄衆生、菜市場被殺的旁生,就可以這樣回向;如果沒有特定的對境,也可籠統回向叁界衆生。我們看見一些有錢人、有地位勢力的人時,應當真心隨喜他們,但願他們永遠具足快樂,自己有一種歡喜心。我們學院的很多高僧大德即是如此,聽說別人財富圓滿,就連聲贊歎:“很好很好!祈禱叁寶加持,願他永遠這樣!”這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所以學習《回向品》時,我們應該養成一種習慣:看見特別有福報的人,不管相貌端嚴也好,地位顯赫也罷,應該全心隨喜,願他不要離開這種快樂。

  當然,有爲法是無常變遷的,不一定能恒常保持,什麼東西到了一定時候都會衰敗。但我們心中應該這樣發願,願他們不離開暫時的快樂,並最終擁有一地菩薩以上的大樂。這種大樂,不是世間上的快樂,世間上的快樂不可靠,統統是行苦的本性。所以,我們接受衆生的痛苦、把快樂奉獻給衆生,這種快樂並不是暫時的快樂,一定要獲得諸佛菩薩的快樂。

  學習本論的最後,我們要把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不過,堪布根霍在講義中說:“我們未來學習《入行論》的人,善根早就被寂天菩薩給回向了。寂天菩薩當時回向的善根,肯定是以叁世功德攝持的。”他說得也有道理,將來有多少人學這部論典,寂天菩薩早已經授記了,也肯定將其善根一並作了回向,所以我們還是有“靠山”的。《華嚴經》中說:“衆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願皆獲善妙。”未來、現在、過去的所有善根,都可以回向普賢如來地,可見,未來的善根是可以提前回向的。

  我們現在的善根,未來的善根,包括過去在漫長輪回中所造的善根,全部要回向天下無邊的衆生,讓他們的快樂一分一秒也不離開,究竟得到佛陀的大樂。《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講過,回向善根的時候,不能回向獲得聲聞緣覺果,甚至十地菩薩的果位也不希求,唯一就是要獲得佛果。這個目標一定要搞清楚!表面上看來,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的善根非常廣大,但《中般若經》說:“此善根當唯爲成佛作回向,切莫爲聲聞、緣覺及十地作回向。”

  而且,回向要具足叁士道的修法:首先,明白自己的快樂和痛苦,均由往昔所造的善業、惡業成熟所致,故對因果生起虔誠的信心;其次,懂得叁界輪回猶如火宅,因此想從中獲得解脫,有這樣的出離心;最後,見輪回中的老母有情沒有生起出離心,如今被苦因和苦果折磨著,發心一定要讓他們脫離痛苦,有這樣的悲心。信心、出離心、悲心,這叁者分別爲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的修行,我們回向的時候,也要具足這叁種心態。

  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修行都比較順利,哪怕念一部《金剛經》、《普賢行願品》,這個功德也無量無邊。但如果不懂這些竅訣,誠如昨前天所說,遠離了方便的菩薩,縱然千百萬劫行持六度萬行,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所以在這些方法上,希望大家值得注意!

  庚二(爲各別利益而回向)分二:一、回向惡趣衆生;二、回向善趣衆生。

  辛一(回向惡趣衆生)分叁:一、爲地獄衆生而回向;二、爲旁生而回向;叁、爲餓鬼而回向。

  壬一(爲地獄衆生而回向)分二:一、願痛苦自息;二、願以他力而息。

  癸一(願痛苦自息)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願諸世間界,所有諸地獄,

  彼中諸有情,悉獲極樂喜!

  此頌是爲地獄衆生而作回向。寒地獄的器世界全部是冰天雪地,墮于此地獄的衆生,遭受著不可思議的寒冷之苦;熱地獄的器世界全部是燃燒的鐵地,衆生因業力所感集聚在那裏,恒時感受灼燒的苦楚;還有,其他經典中提到了近邊地獄、孤獨地獄,那裏的衆生,也動辄億萬年陷于極苦之中。作者願這些地獄衆生均獲得最勝的喜樂!

  關于地獄,也有一些民間說法。譬如在漢地,傳統認爲地獄分爲十殿,十殿各有其主,號稱“十殿閻王”。其中第九殿的阿鼻地獄,即十八層地獄。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傳說,第一個死去的人叫做閻摩,後來演化爲陰間主宰——閻王。但這些都是民間說法,與佛經中所講的地獄大不相同。

  地獄是最痛苦的地方,人間感受痛苦的地方,比如監獄,通常也可以叫“人間地獄”。關于地獄的具體描述,《大圓滿心性休息》中引用《正法念處經》等大量教證作了說明,《地藏經》爲主的佛經中,也宣說了地獄不可思議的苦受。

  衆生之所以墮入地獄,有些是因爲忤逆父母,不孝順長輩;有些是搶奪別人的衣服,讓別人感受寒冷之苦……聽說現在有些監獄,個別人經常毆打犯人,搶奪他們的衣服,用鞭子、棍棒、石頭狠狠打他們的身體。其實這些衆生兩方面都可憐:正在感受苦痛的犯人,又餓又痛又冷,實在受不了這種折磨;而害他們的這些人,無緣無故整天這麼打人,將來必定會墮入地獄。就像我們去菜市場一樣,被斬頭剝皮的旁生固然悲慘、可憐,但殺者在不久的將來于地獄中感受千百萬次的報應,也是值得我們生悲憫的對境。

  對于這些“人間地獄”裏的衆生,以及過去、現在于地獄中受苦的衆生,乃至如今雖未墮入地獄,但地獄之業已准備好了,只要一閉眼就去“報到”的衆生,都是我們發悲心的對境。我們一定要善根回向:願地獄的恐怖外境,變成極樂世界七寶製成、柔軟明亮、極其安樂的環境;地獄裏的衆生,以諸佛菩薩的加持力,惡業頓時消失,身處極樂世界,面見主尊阿彌陀佛及左右侍從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自己也變成清淨的登地菩薩……

  我們做任何一個善法,都可以這樣發願——但願地獄的衆生皆往生極樂世界爲主的清淨刹土,但願所有的地獄全部消失。發這樣的清淨心,作爲一個大乘菩薩來講,確實不可缺少。總之,善根回向的方法比較多,回向的方向也比較多,關鍵要看你自己如何運用。但不管怎麼樣運用,切記一點:千萬不要把所作的善根自己獨吞!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