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深不可測、廣大無邊。衆生沒有通達無我空性之前,始終在漫無邊際的輪回中不斷徘徊、流轉,一旦有了般若空性種子,就能摧毀輪回之根。堪布根霍仁波切在《入行論講義》中,也引用《四百論》的教證講了遇到般若法門的很多功德。即生當中,我們有幸值遇釋迦牟尼佛及後代傳承上師所傳下來的不二法門,這並不是很容易的,務必要以難得心來珍惜。

  聽受般若的時候,有些人極其歡喜,甚至汗毛豎立、熱淚盈眶,這是蘇醒種性的征相。個別道友真的對般若法門有信心,不管聽現觀還是中觀,只要是空性,就沒有一個不聽的。反之,假如你遇到空性法門,有種不舒服、恐懼、畏縮的感覺,這說明前世沒有聞思過空性。因此,今生我們一定要斷除邪見,認真接受空性法門,若能如此,即使沒有通達它的法義,依此功德,來世也不會墮入叁惡趣。

  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叁個人,叫格穹、拉翁、善來,他們業力非常深重,剛開始顯得極其愚笨,整天都非常痛苦,但由于曾在迦葉佛面前聽過蘊界處的法門,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位。所以,若對空性法稍稍了解,縱然今生沒有獲得果位,來世在彌勒菩薩的教法下或者其他教法下,也一定會輕而易舉地證果。聖天論師雲:“今生知真性,設未得涅槃,後生無功用,定得如是業。”有些大德也用芒果的種子作比喻:芒果的種子種下後,當時雖見不到它的果實,但若幹年後一定會有果實可得。同樣,聞思修習空性法義者,即使現世中無有涅槃果現前,但後世決定有解脫勝果可得。

  所以,我們聽聞空性法門,跟以前上學聽課並不相同。有些人認爲:“我讀小學、中學、大學時,老師講的課基本上跟這個一樣,當時老師還是某某教授,特別出名,但現在的法師有沒有這些功德啊?”不能有這方面的懷疑。雖然講法的人不一定是成就者,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並沒有要求,傳般若法門的人必須要一地菩薩以上,凡夫人也是有資格的。我們耳邊聽受了空性法門,這種功德不可思議。上師如意寶一輩子對大乘般若法門尤爲重視,當時讓學院的老年人,什麼做不了也不要緊,但每天務必要聽一堂課,念《普賢行願品》來回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如此,得人身也是有意義的。上師的這些金剛語,恐怕很多老弟子也都記憶猶新吧。

  因此,我們即生中對般若法門一定要重視,否則,在輪回的大海裏,何時能逃脫也未可知。相續中沒有産生無我的話,所作所爲都是輪回之因,而一旦現見我不存在,便絲毫也不會執著我,對我無有貪愛,也就不會因希求我的快樂而流轉叁有。《釋量論》雲:“不見所謂我,毫亦不執我,于我無愛戀,不以求樂轉。”世間上每一個衆生都是圍繞我在奔波,可惜的是,現在的科學家整天拿攝像機往外拍,卻從來沒有拍過我執,也沒有拍過衆生爲何如是忙碌、衆生圍繞什麼而造作的。若能明白所謂的我在名言中不存在,勝義中更是不存在,就是通達了萬物的真相。

  因此,對衆生起悲心的理由非常合理。按照寂天菩薩的觀點,以任何一個衆生爲對境,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衆生可不可憐?有些人可能認爲:“乞丐、屠夫、特別難看的人很可憐,而那些住在別墅裏、腰纏萬貫的人才不可憐呢!”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國家主席也好,世界上最大的富翁也好,都沒有什麼可羨慕的,以他們爲對境來進行觀察,覺得他們都很可憐,我們會對其生起悲心。

  壬二、此相違難除:

  苦海善力微,壽命亦短促,

  爲活及無病,強忍饑疲苦。

  睡眠受他害,伴愚行無義,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衆生在叁界輪回中感受無量痛苦,在苦海中很難以逃脫,有時候生起一點善念,如大悲心、信心、出離心,這種善心也極其微弱。前面說過:“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佛陀的威德力和自己的福報具足時,偶爾會生起一點善心,比如想出家,想好好背書、看書,念1億遍觀音心咒,或者一定要每天不間斷聽課,早上6點鍾起來修1個小時的菩提心……這些善念雖然值得贊歎,但就像黑暗中的閃電一樣,刹那間就消失了。因爲外面的環境太糟糕、周圍的人太複雜,我們凡夫人的善心極其微弱,最後不得不隨波逐流。

  寂靜山裏的修行人和寺院中的出家人,比較而言算是好的,每天的時間基本都用來聞思修行和發心,念的咒語也效果不錯。但到了城市裏的話,不僅僅是城市裏的人,包括我們出家人,也容易慢慢被各種散亂所汙染,沒辦法自拔。所以,能生起善心非常不容易。昨前天發心人員中幾個大學生出家了,我覺得很隨喜,因爲出家的念頭就像是雲間的太陽一樣,一會兒就被烏雲遮蔽了,因此想出家的話要馬上出家,否則被遮住了以後,就什麼都看不見了。(當然,出家還是要想清楚,不要那麼草率。不然,等一會兒下完課後,可能很多人拿著剪刀就過來了。)

  當然,倘若善心非常微薄,而身體是永恒的,倒也不要緊,今天沒有,等久一點也可以。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我們暇滿的人身,幾十年一晃就過了,真正修行的機緣非常難得。我們短促的壽命,全部用來修行也可以,但小的時候天天玩,年輕的時候被世間八法所束縛,老年的時候又被迷惑控製住,一生爲了養家糊口不斷在忙碌,爲了身心快樂而操勞,感受了各種各樣的痛苦。

  活在這個世間上,出家人稍微輕松一點,沒有生活的壓力,不用爲吃穿操心,不用爲感情憂慮,勾心鬥角的現象也比較少。而在家人要面對很多事情,親人、敵人、家庭、孩子……令自己非常苦惱。不說別的,光是父母對孩子的付出,簡直無法想象。如果你付出以後,孩子很孝順也可以,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你辛辛苦苦把他撫養大,他翅膀硬了,就遠走高飛了。現在比較孝順的孩子,也僅是過年給父母打個電話、寄一張賀年卡,父母就高興得不得了,現在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所以一輩子的操勞根本沒有意義。

  除了上面講的以外,衆生還必須忍受饑寒、疲乏的痛苦,恒時遭受睡眠的逼惱。很多修行人特別討厭自己睡懶覺,但是也沒辦法,欲界衆生都有這種煩惱。有的道友聽上師在課堂上講夜不倒單如何好,就很想晚上坐著睡覺,第二天馬上把床拆了,做一個小箱子坐著。結果早上起來一看——箱子在這邊,自己睡在那邊。最後這個也沒成功,幹脆還是躺下來,但因爲一兩天沒有睡好,叁四天睡得好像屍體一樣,怎麼也醒不過來。所以在這個世間中,自己沒有大福德的話,雖然想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可是也有一定的困難。

  同時,自然界的災難以及人類的疾病、危害也非常多。本來你想順利地圓滿傳承,可中間家人打電話,發生各種事情,經常出現違緣。還有,最可怕的就是遇到惡友,其見解、行爲與慈悲觀念背道而馳。博朵瓦曾在《美麗的蓮花》中講過惡友的許多特征:所謂的惡友,即破誓言者、戒律損害者、親近異性者、見解行爲不一致者、唯一貪圖今生不求來世者、過于愚笨心不向正法者、人格極其下劣者等等,這些人,我們一定要舍棄。我看城市裏的很多人,每天不得不面對種種應酬,不隨順衆人的話,大家都覺得你精神有問題。所以爲了隨順他們,今天一起去看望親人,明天一起去參加宴會,後天一起談天說地……把特別珍貴的時日全部耗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了,非常可惜!

  說真的,現在遇到善知識、信受大乘佛法的人極爲罕見,即使有一些,也由于心不堪能而很快離開了上師。正如《劄嘎山法》所形容的,凡夫人就像幼兒園的孩子一樣,生活完全自理是不可能的。故戒律中說,依止善知識時,起碼要10年以上,這個非常有必要。我們趨入佛法之後,盡量不要離開上師的教言,時間越長越好,否則面對各種誘惑,根本沒有抵抗能力。

  我個人來講,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在大城市裏確實不敢住,雖然也沒有幹什麼壞事,但見修的境界一天比一天差,離道相越來越遠。所以,修行人應當住在有善知識的佛教團體中,這對自己有一種提醒作用,看別人那麼精進,自己懈怠很不好意思,始終有種鞭策的力量。否則,寶貴的生命很容易就流失了,到時候不要說中觀、大圓滿的正見,連基本的世間正見也得不到。什麼是世間正見呢?就是前世後世存在、業因果存在、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皈依叁寶等基本的佛教見解。現在表面上皈依佛教的人很多,但如果一個一個去問:“你爲什麼要皈依佛教?你覺得前世後世存在嗎?……”很多回答會令你大失所望。

  所以,獲得正見極爲難得,對那些沒有獲得正見的衆生,我們要生起悲愍心。尤其是具有空性正見的人,看見衆生一定會生起大悲心,覺得他們好可憐。若有這麼一個念頭,說明你還是有一種相似的空性和悲心。如果什麼感覺都沒有,認爲“衆生好快樂,天天可以看電視,這種生活真不錯!哇——房子裝修得這麼漂亮,這裏很好,我不回山裏修行了,山裏面好苦啊!尤其是我住的山洞,特別不舒服,我要永遠住在這裏……”,這說明你沒有出離心,久而久之,你就會跟世間人的見修行果一致,最後也獲得他們的“果位”。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