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節課

  第一百八十九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證悟空性的作用,即對可憐的衆生要生起悲心。昨天講了,世間上的衆生活得毫無實義,沒有證悟空性而離開了人間,非常可憐。今天緊接著學習:

  此生有何法,除滅散亂習?

  總而言之,我們造的罪業非常可怕,行持的善業卻微不足道,那麼,對于無始以來串習的散亂實執,有什麼辦法可以斷除呢?

  大家應該清楚,散亂分爲外散亂和內散亂。所謂的外散亂,指世間各種瑣事,比如喜歡看電視、看電影;經常做生意,跟別人談話聊天,沒有實義而忙忙碌碌,耗盡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對法理無法專注,一聽課或者修禅定,就開始打瞌睡,對修法毫無興趣,而沒有意義的瑣事,他又聰明,又能幹,又有興趣,等等。所謂的內散亂,指妄念分別始終幹擾你行持善法,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解沒辦法生起來,實修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惡劣的分別念或胡思亂想,心一直不能安定。這些散亂,每一個修行人都有,只不過有些人程度比較可怕,所有的時間都不好好修行,每天都在做沒有意義的事,而有些人雖然有點散亂,但程度不是那麼嚴重,偶爾會生煩惱,但大多數時間都是用來修持善法。

  那麼,我們長期串習的散亂實執,通過什麼方法斷除呢?我們自心煩惱這麼嚴重,平時依止善知識聽受教言的過程中覺得還可以,而一離開上師的教言,到了惡劣環境中,就沒辦法控製自己的散亂心了。凡夫人真的經不起外境誘惑,也經不起各種煩惱的打擊,因此,自心尚未得到穩固之前,我們應當像前輩的高僧大德一樣,遠離世間八法爲主的一切散亂。

  《劄嘎山法》中專門有一段“消除散亂”的教言,主要介紹了住在寂靜地方時,甚至打卦算命等令身心不專一的發心和行爲,也全部要放棄。然而現在大多數人沒有因緣去寂靜地方,住在城市裏散亂的條件非常多,什麼網絡、電視、小靈通、大靈通、手機一應俱全。很多人認爲科學發達帶來了便利,卻不知我們散亂的因緣遠遠超過古人。古代的人心非常單純,外面也沒有那麼多雜亂,而現在,不要說電視、電影、媒體報道中所充斥的東西,僅僅是手機裏的信息,發過去、發過來,聽過去、聽過來,也耗費了我們短暫的人生。

  所以,我到外面時經常建議很多居士,每天可不可以把手機關掉一段時間?完全關掉的話,好多事情不方便,有些人也不習慣,沒有通話好像失去了生命一樣。其實古人沒有手機,也照樣活得豐富多彩,可是現在人惡習成性、很難戒除,即便如此,也應該安排一段時間不接任何電話,這是斷除散亂的一種方法。

  還有,就是不要看電視。現在的在家人,基本上把時間都用來看電視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但是也沒辦法,這個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處處都是誘人墮落的散亂,在這種環境中,自己不爲所動、始終行持善法非常困難。但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這些全部都要放棄。

  我非常羨慕藏地的一些高僧大德,他們終生住在寂靜山裏,杜絕任何散亂。漢地禅宗也有這樣了不起的大德,視名利如毒蛇猛獸。比如四祖道信禅師,一直住在寂靜地方,當年唐太宗請他到皇宮傳授佛法、接受供養,禅師屢次叁番地拒絕。到第叁次下聖旨召其入宮時,唐太宗傳話警告他:“若這次還請不動你,就要砍掉你的腦袋。”禅師伸出頭,大義凜然地說:“皇上要我的腦袋,那就來取吧!我甯死也不入宮受供!”並道出了散亂對修行人的危害。唐太宗聽了,不禁贊歎禅師遠離世間八法、不被名聞利養所動的風骨,供養紫金袈裟,以表彰禅師的德行。

  到了五祖弘忍大師時也一樣。他當年13歲入寺出家,依止上師30年後,在61歲時,唐高宗請他到皇宮裏傳法。當時他也沒答應,照樣受到皇上的威脅,但最終甯死也不肯去。

  傳到六祖惠能大師時,女皇武則天一再下诏,請六祖入皇宮接受供養。六祖大師修書一封,回應道:“我乃一介草夫,何德何能受朝廷供養?我若在朝中,只能利益少數皇親國戚,草民願終身守候山林,以利益更多衆生。”武則天見他如此堅持,也只好作罷。

  這些大德禅師終生安住在寂靜地方,就算有到皇宮度化衆生的機會,也不被名利動搖,通過慧眼觀察,發現利益不是很大,就不會去。反觀現代,可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很多出家人不要說皇上,連一個科長發出邀請,也興高采烈地馬上下山,結果被世間誘惑所染汙了。

  所以我們要想到,在寂靜地方修行的機緣確確實實很難得。現在住在寂靜寺院裏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他們的福報和因緣極其殊勝,還有些城市中的在家居士,雖沒有出家人那樣福報,但跟不信佛教、持有邪見、誤入歧途的衆生比起來,今生有聞受大乘佛法、依止善知識的機會,在茫茫無邊的輪回苦海中還是非常幸運的。因此,獲得這樣殊勝機會時,我們一定要精進,切莫虛度時光。

  當然,對佛法不了解的人看來,會覺得自己的追求很正確,活在世上就應該與人交往,交往過程中也不一定要與佛法相合。很多人有這樣的邪知邪見,這是善根、環境、惡友等因緣造成的,其實若能長期呆在寺院或佛教團體中,這些惡習就可以慢慢去掉。

  我非常希望學習佛法的人,聽了法之後,自己的行爲稍微有所改變。當然,你沒有勤奮的話,這些習氣還是很難斷除,它就像瀑流一樣無法阻擋,非常可怕。而斷除的方法,唯一只有般若空性。因此,大家有機緣的時候,要對空性法門不斷地聞思,將這些真理經常串習,若能如此,原來的惡習定會逐漸改掉,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

  此時魔亦勤,誘墮于惡趣,

  彼複邪道多,難卻正法疑。

  末法時代,五濁橫流的娑婆世界中,魔衆精勤地幹擾我們,想方設法製造種種障礙。《現觀莊嚴論》中講了46種魔業,尤其是在聞思修的過程中,魔王波旬十分不高興,每天都要對修行人射出貪嗔癡等五毒之箭。所以,在這個世道中,希求甚深法要時,經常出現違緣障礙。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的法越深,魔王波旬的幹擾就越大。你獲得一些空性境界,魔王以各種形象來危害你;你依止了善知識,魔王又想盡一切辦法讓你生邪見,擾亂你的相續……因此,我們希求正法障礙重重,原因就是無形當中魔衆在幹擾。

  但是,《般若經》和一些上師教言書中說,如果我們的信心非常穩定,精進越來越強大,魔衆最後會羞恥而遠離,根本沒辦法製造違緣。所以在聞思的過程中,稍微對佛法起邪見或者身體不好,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否則,魔衆確實很高興。

  所謂的魔衆,並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獠牙畢露的凶神惡煞,他可以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來改變你的行爲,尤其是對修持正法製造障礙時,他什麼形象都可以化現:有時候以電視的形象,讓你的心一直散亂在這上面;有時候以惡友的形象,說一些巧言花語讓你慢慢改變……

  記得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講了六種魔衆的違緣:第一、“舍棄上師依止諸惡友”,對有恩于己的上師隨意舍棄,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惡友;第二、“舍棄菩提進入輪回道”,不希求成辦生死大事的菩提妙道,反倒喜歡造惡業,墮入輪回不得解脫;第叁、“舍棄自利表面行利他”,于己有利的聞思修行棄之不顧,而以相似的行爲 利益他衆;第四、“舍棄正法追求世八法”,舍棄正法,希求世間八法;第五、“舍棄靜處步入愦鬧境”,舍棄寂靜的地方,希求散亂,有些人本來在靜處行持善法,後來把靜處放棄了,房子也賣了,離開之後出現了很多魔障;第六、“舍棄無二跟隨相詞句”,舍棄無二智慧而希求表面詞句。以上這些均是著魔的現象,修行人務必要勵力斷除。

  有時候你的福報很大,也可能是魔衆加持。智悲光尊者說:“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你條件不太好的話,容易知足少欲,諸多功德自然具足,但有了施主、財富、名聲之後,心就開始散亂,從此沒辦法行持佛法了。崗波巴尊者也說:“修行人福報越來越大時,魔擾、魔難就漸興起。”一個道場規模越大,信徒越多,魔子魔孫就會夾雜其中製造違緣,令修行人漸爲貪欲、色欲、名利所毒化。廣欽老和尚有一次帶弟子去看剛完工的承天禅寺,有個弟子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驚歎道:“哇!好莊嚴的佛寺啊!”老和尚當衆開示說:“寺院越雄偉莊嚴,以後的名聞利養就越多,若是把持不住,則會嚴重傷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沒什麼好高興的。”

  可見,魔不在外面,而在我們內心。自心若隨外境而轉,即生修行不會成功,來世也必定墮入旁生、餓鬼、地獄。在末法時代,有些順緣不一定是順緣,但很多衆生沒有發現,所以作者見到這種現象,生起極爲強烈的悲心。

  還有,末法時代行爲不如法、見解不正的邪師也非常多,稍不注意,就會被其引入惡趣深淵。《楞嚴經》雲:“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是十種魔。”講了很多魔的形象,有些以出家相來毀壞佛教,有些聲稱自己有各種“功德”來毀壞佛教,所以現在的歧途相當多,若未以正知正念觀察,然後進行細致取舍,恐怕有些行爲不一定如法。

  尤其是現在的大城市中,真正的善知識並不多,五花八門的邪魔外道卻比比皆是,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吸引,進而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甘露妙法懷疑重重、半信半疑。甚至出家人中也有這種現象,雖然表面上威儀莊重,但對佛法的疑惑沒有解開。因此,出家人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對佛教的教理根本不懂;居士也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用以前受到的教育、世間知識來修持佛法,這根本不現實。麥彭仁波切也說:“假如你明明存在一些懷疑,卻在這樣的疑惑下修持佛法,最終是不會成功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經常受衆多魔衆幹擾,邪知邪見非常嚴重,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不堪一擊,表面上很虔誠,實則對佛教一無所知,尤其是業因果、生死輪回一點都不懂,對自己的五蘊和生活…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