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達這個道理,尤其你以前學過中觀、聽過般若法門的話,當下開悟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你從來沒有聽過空性,現在學習也不認真,心一直散亂,生各種分別念,想獲得成就,難于登天。
子二、彼不能轉成有實法:
有人認爲:“本來沒有的東西,通過各種因緣聚合可以産生。比如這裏本來沒有房子,有了磚瓦、木頭、水泥、鋼筋以後,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因此,有實法可從無實法中産生。”這種說法不合理,爲什麼呢?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
無時怎成有?成有者爲何?
“無”中生“有”,只是未經觀察的迷亂顯現,真正經過觀察,縱然具足成千上萬個因緣,實有的“無”也不可能變成“有”。就如同虛空中的鮮花,自古以來沒有産生過,積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勞無益。
如果說“無”能變成“有”,我們不妨從兩方面觀察,無實法是放棄無實法而變成有實法,還是不放棄無實法而變成有實法?1)倘若無實法沒有放棄無實法,那怎麼變成有實法呢?無實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實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絕相違的法,怎麼可能同存于一個本體上?2)倘若放棄無實法而變成有實法,這也不可能。放棄無實法的時候,有實法還沒有形成,無實法若能變成有實法,它需要什麼樣的因緣呢?比如石女的兒子本來不存在,你說他放棄自己的本體而變成真實的本體,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故《十二門論》中雲:“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先有的法不可能生,先無的法也不可能生,有無皆俱的法也不可能生,因而實有的生不存在。
對《十二門論》、《百論》等論典,漢傳佛教以前十分重視,但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不重視這些有價值的古籍了。以前漢地都有聞思這些論典的傳統,如《續高僧傳》中記載:有一位法朗法師,自小對聞思很感興趣,聽過《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華嚴經》等諸多經論。後來受皇帝邀請,他進宮傳授佛法,聽法者常有千余人。這位法師有點稀有,他有一千多件法衣,每次傳法就換一件新的,這一點我記得比較深。如果這樣換,那也可以吧。但他傳授佛法20多年,每天這樣的話,一千多件可能也不夠,一年365天,那些衣服最多夠叁年。
現在人聽受這些論典的不是特別多,即使聽了,能背誦裏面的教證並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人比較少。我平時跟很多佛教徒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互相談論時,背教證的現象基本上沒有,很多人都是說“我想”、“我覺得”、“我的看法”、“我的觀點”、“我認爲”……可是如果沒有把經論教證融入內心,光是說“我想”、“我認爲”的話,恐怕也不一定非常正確。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觀察,有的東西不用産生,無的東西不能産生,有無二者相違的東西就更不用說了。既然生都不存在,那麼住、滅也無法安立。《七十空性論》雲:“有故有不生,無故無不生,違故非有無,生無住滅無。”這個教證很多人特別喜歡背,其實僅僅依靠它,就可以將萬法抉擇爲空性。
當然,這個說起來簡單,理解起來難,大家應該看自己懂了沒有。不懂的話,我傳多少遍也起不到作用;如果懂了,單單這一個教證,就能讓你認識萬法實相——首先抉擇萬法沒有生,沒有生的話,住和滅也就不存在,這樣的不存在並不是單空,如此就會通達諸法離戲的空性法門。
下面對“無不能變成有”的問題進一步分析: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
于有未生時,是猶未離無。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
再者說,無實法如果沒有放棄,那什麼時候才能變成有實法呢?無實法如果放棄了,則有實法沒有産生而不會離開無實法,既然沒有脫離無實法,有實法就不可能有産生的機會。因此,放棄無實法而變成有實法不可能,不放棄無實法而變成有實法更不可能。
當然,在名言當中,以前沒有的東西,後來有了,我以前沒有錢,現在有錢了,這種說法可以成立。然真正去觀察,變成“有”的時候,以前的“沒有”放棄還是不放棄?如果“沒有”要放棄,那和“有”什麼時候開始銜接的?如果以前的“沒有”不放棄,則與“有”不可能同時並存。
因此,實有的果不可能從有實法中産生,也不可能從無實法中産生,原來沒有而現在有,只是一種假立而已。外道認爲因上存在常有的果,這種說法不合理;常有的因産生常有的果,這種說法也不合理,那怎麼樣說才合理呢?果在因上並非自性實有,二者只是無則不生的關系,而不是實有的關系。青稞的種子能産生青稞,卻不産生麥子,這是一種同類相續,但這種相續也是假立的。
所以通過詳細觀察,真實的産生不成立。《中論》在觀察生時也說:“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生時亦不生。”已生者生完了,就沒有必要再生;未生者還沒産生,猶如石女的兒子,不存在的法也不能生;正在生的法,只不過是一個刹那,沒有能生所生的關系,仍不可能生。其實我們現在就是在做夢,但很多人卻將它誤執爲真實,這完全是一種愚癡顛倒。就像被美酒灌醉了的人,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關在監獄裏還覺得很快樂。
綜上所述,沒有的東西不可能變成有,有的東西也不可能變成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從因、體、果哪方面觀察,諸法跟陽焰水、鏡中影像無有任何差別,只是一種虛妄執著。而勝義中更甚深、更微妙的證悟,只有獲得聖者果位才會圓滿通達。我們遇到這樣的法門,真的非常有福氣。否則,現在形形色色的學說令人眼花缭亂,很多對自己不但沒有利益,反而增加一些實執,最終給今生來世都帶來痛苦。
壬二、破二邊滅:
有亦不成無,應成二性故。
剛才分析了無不可能變成有,此處再破析有不可能變成無。當然,這裏所駁斥的是實體的有無,而不是名言中如夢如幻的有無。你做夢時看見一個人,過一會兒又死了,夢中人沒有自性,故不存在真實的有無。或者說,這裏有一個瓶子,後來被打爛了,瓶子的本體原本沒有,先有後無也沒什麼奇怪的。但此處說的“有亦不成無”,是指實有的有無,實有的東西若開始存在、後來毀滅,同一自性上就會有兩種本體,一種是能起作用的有實法,一種是不起作用的無實法。再說,一個法從有變成無,本體會發生變化,實有又如何安立呢?龍猛菩薩在《中論》中言:“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無,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一個法自性實有的話,後來不可能變成無,倘若它從一法變成另一法,絕對不可能是實有。
因此,諸法的本體不可能産生。假如沒有産生,中間的安住、最後的毀滅也就不存在。《大象妙力經》雲:“設若諸法有自性,諸佛聲聞亦應見。”諸法的本體若真實存在,那麼佛陀和聲緣依超越凡夫的慧眼一定能照見,但除了遠離戲論的法界光明外,他們什麼都看不見,物質的顯色、形色看不見,凡夫人所執著的美色、錢財也看不見,故而說明諸法無實。
佛菩薩與凡夫之間,確實有很大差別。聖者能照見物質本體無實,可是我們凡夫人聽課時似乎悟入了空性,進入了龍猛菩薩的境界,可是過一會兒下課後,遇到事情又開始生分別念,認爲對境都是實有的。所以,理論上明白了還不夠,實際行動中也要經常串習。畢竟我們病得太嚴重,吃一服藥肯定不管用,很多中醫的療程都是20天、40天,藥一定要長期喝。你以前一直沒有看過病,現在聽一個《入行論》,就認爲萬事大吉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藥要長期服用,長期對治煩惱無明的疾病,不要今天這個學一點、明天那個學一點,而應該一輩子專攻一個甚深法門。1995年,我們在法王如意寶面前發願念《系解脫》,如今已經14年了,學院很多道友從來沒有間斷過。然而現在有些人,今天念這個、明天念那個,沒什麼感覺又換一個,這樣真的不太好。我們應該選擇最殊勝的法門作爲終生的功課,不要成天換來換去,否則說明你心不穩定,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故大家應當長期修持這樣的般若法門。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