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六節課

  第一百八十六節課

  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今天首先給有些可憐的衆生念一些佛號、觀音心咒、《極樂願文》來加持和超度他們。

  今天下午,四川都江堰、汶川那一帶爆發了嚴重地震,據說死了很多人。不僅僅是這一個災難,最近世界各地還發生了種種戰爭、海嘯、暴風雨等。當然從佛教的角度看,這些災難應該是衆生殺業太重所致,跟古人比起來,近年來殺生吃肉特別可怕,衆生的共業可能是現世現報。

  但即便如此,這些衆生來到人間也許沒有聽聞佛法,沒有修持過真正的正法,大多數都是帶著惡業離開的。所以今天的僧衆和在座的叁寶弟子,共同虔誠祈禱他們遠離一切苦因和苦果。同時,在今後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聽到、見到某些地方出現嚴重災難,大家應該一起超度或者念經加持。

  下面我們一起念誦:

  炯丹迪得因夏巴 劄炯巴央達巴 作波桑吉滾波奧華德美巴拉香擦洛 巧多嘉森且奧……

  (頂禮、供養、皈依出有壞應供正等覺無量光如來)

  嗡瑪呢巴美吽 嗡瑪呢巴美吽……

  麥彭仁波切極樂願文:

  珍巴奧華美巴功色所 導師無量光垂念

  嘉瓦且傑特傑傑因德 如您所發菩提心

  拉美向卻巧德森傑得 我發無上勝覺心

  給沃匝瓦傑涅吉巴南 所造一切諸善根

  呢效得瓦堅傑央堪色 西方極樂刹土中

  嘉巧且傑中德吉內將 生于勝王汝之前

  拉欽嘉沃這傑秀巴根 一切廣大佛子行

  永色作波拉德歐傑納 爲欲圓滿而回向

  才德普瑪塔德達波央 此生命終于淨土

  得瓦堅德賊得傑瓦當 刹那化生極樂界

  珍巴奧華美吉隆丹內 導師彌陀授記已

  作門央瓦塔熱辛巴效 圓熟淨德願究竟

  桑吉奧華美拉所瓦得 祈禱如來無量光

  達給拉美向卻森傑內 我發無上菩提心

  給匝塔達得欽央巧德 一切善根皆回向

  傑協歐納哲巴辛吉洛 成就往生祈加持

  好!繼續講《入行論·智慧品》。本品的大科判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第叁個問題。

  壬叁、故成立空性:

  前面依靠大量的教證和理證進行抉擇,最後得出中觀所诠釋的勝義大空性,這個大空性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呢?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是故諸衆生,畢竟不生滅。

  通過觀察諸法的因、體、果叁方面,不管有爲法還是無爲法,器情世界所攝的輪涅一切法,勝義中絕對不會産生,既然沒有産生,安住和毀滅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實有,就會有自性的生住滅,但由于不存在自性的生住滅,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如夢幻泡影,故知諸法虛妄無實。因此,世間一切衆生于叁時中畢竟不生不滅。不僅衆生不生不滅,一切萬法莫不如是。

  《大乘寶雲經》 中這方面的教理比較多,經雲:“所謂諸法,本來寂靜,不生不滅,性自涅槃。”不僅是有情衆生,任何法在勝義中本來即是寂滅涅槃。我在課堂上經常提到的大乘經典,希望你們下來過後,有書的話,應該翻開來閱讀;如果沒有這本書,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依靠各種方便方法獲得。現在世間人對珍貴的佛典、高僧大德的論著置之不理,基本上不看,而亂七八糟、沒有意義的書,他們卻愛不釋手,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前面講“有情若非有,于誰起悲愍”時,也曾引用過本頌說,盡管衆生不生不滅,但在名言當中,因爲存在分別妄念,故仍遭受無量痛苦,對其生悲心是合理的。《圓覺經》雲:“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諸法實相空性離戲,不可能有任何生滅,但衆生由于妄執分別,其迷亂顯現中還是有生有滅,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還是會不斷出現。我們不否認這種名言,但在真實義中絕對不可能有。

  關于空性的理論,有時間的話,希望各位多閱讀一些《般若經》。我們藏地有這個傳統,好多高僧大德和普通修行人,即生中一定要閱讀《大藏經》;如果沒時間,也要讀一遍《廣般若》;如果再沒時間,至少也會讀一遍《中般若》。書本放在佛臺上、書閣裏是很莊嚴,但佛法畢竟是內心的證悟,閱讀還是很重要的。記得《大般若經》中說:“真實義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這個道理要反反複複觀察。當然,對利根者而言,即使不用太多勤作,也很容易領悟般若空性。

  漢傳佛教中,唐順宗對佛教貢獻比較大。有一次他遇到如滿禅師,就問:“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禅師答:“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佛沒有來也沒有去,法身跟虛空沒有差別,始終處于無心大空性的狀態中。這是站在勝義的角度,《現觀莊嚴論》也是這樣講的。)皇上不明所以然,再問:“不對呀!佛降生于藍毘尼花園,轉*輪49年後,涅槃于雙林樹下,怎麼說是不生不滅呢?”禅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爲,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這跟前面的偈頌基本上相同,佛本來不存在,轉*輪、示現涅槃只是在衆生面前的迷亂顯現,實際上就像《金剛經》所說,佛陀以法身來安立,法身不會有任何生滅。這樣講了之後,皇上有所感悟,從此之後對大乘佛法益加尊重。所以,利根者僅聽聞一個偈頌,也能通達佛陀無生無滅,或者衆生無生無滅,或者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無生無滅。

  當然,中觀空性的道理大家口頭上都會說,但會說之後能不能明白、明白之後能不能修持,這就另當別論了。假如沒有真正修持,僅僅是了解,也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修持無生無滅的教理,非常非常的重要。

  有關大乘經典中,諸法無生無滅的竅訣不勝枚舉,可是很多人卻置若罔聞,並沒有認真閱讀,即使在書上遇到過,也沒有記住。這樣一來,生活中的煩惱本來不生不滅,他們卻容易當真,進而引生各種痛苦。其實,如果真正通達了空性,對無生無滅産生定解,就不會有這些痛苦了。

  現在個別法師解釋無生無滅時說:“其實不生不滅還是有生滅,只是生滅太快了,見不到生滅的現象,所以稱爲不生不滅。”當然,你若站在世俗谛的角度,這樣解釋也可以,但若站在勝義谛的角度聲稱諸法有生滅,這在任何經典中也解釋不過去。

  總之,通達了諸法無生滅,即是照見了如來的本來面目。《華嚴經》中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這種無生無滅,光是文字上知道了還不行,一定要心裏完全通達,如此煩惱才會頓然消失。有些人聞思的時間比較短,理解與證悟常混爲一談,包括學密宗的有些道友,認爲自己開悟了,其實只是認識一點空性而已。常常有人問我:“我是不是第一地菩薩了?是不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應該是吧,我自己也不知道。”倘若你真的是一地菩薩,那就不會有憂愁、痛苦、傷心,我可沒聽說過一地菩薩還天天用衛生紙來擦眼淚——開玩笑,也許顯現吧!

  辛叁、成立之攝義:

  衆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叁界輪回的衆生,被業和煩惱所束縛,在廣大無邊的苦海中不斷漂泊。這些衆生表面上看來實實在在,但實際上,他們的本體和外在的環境就像夢境一樣虛幻。永嘉禅師在道歌中說過:“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世俗中六道輪回的衆生明明存在,但從證悟的那一刻開始,大千世界全是空性。這種空性並不是單空,而是如夢幻般的現而無自性,通過龍猛菩薩、月稱菩薩的勝義理論剖析,衆生如同芭蕉樹般無有實質。這個道理,《方廣莊嚴經》中也講得比較清楚,跟寂天論師的說法非常相似,經雲:“叁有衆生如夢境,于此無生亦無死,衆生命名皆不得,諸法如泡如芭蕉。”叁界衆生在名言中跟夢境沒有差別,以勝義理來觀察,它的本體不生不滅,它的生命、名稱都了不可得,猶如水泡和芭蕉樹般無實。

  佛教的智慧,如今很多科學家都歎爲觀止,他們發現量子力學以後,認爲萬法看不到時不存在,(與唯識宗有點類似,)爲什麼呢?他們說這是量子力學的難點,除此之外並沒有合理解釋。有些著名物理學家還說,人雖看不到它的存在,但上帝能看得到。這些簡直是敷衍之辭。其實,佛教中芭蕉樹的比喻,完全可以摧毀他們對有無的執著,《叁摩地王經》雲:“如于濕性芭蕉樹,求精華者漸剖析,然內與外無實質,一切諸法如是觀。”剖析芭蕉樹裏裏外外不可得,可知心識也好、物質也好,沒有一個具有實質。

  前段時間也講過,若通達了中觀空性義,唯物論與唯心論所爭執的焦點均無法成立。到目前爲止,人們沒有任何理由安立精神創造萬物,也沒有任何理由安立物質創造萬物。而按照佛教的觀點,名言中物質與精神由因緣所生,勝義中二者都不存在,所以抉擇名言的《對法論》中說萬法存在,抉擇勝義的《般若經》中又說萬法不存在,原因就在于此。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佛陀的金剛語千真萬確,進而産生敬佩之情。

  在座很多道友可能都覺得,在天災人禍、貪嗔癡煩惱層出不窮的今天,自己能值遇大乘善知識,聽聞甘露般的大乘妙法,又有修持的機會,是不幸中的萬幸。短暫的人生中,能在阿賴耶上種下般若空性的善根,這並不是一世兩世的善根,而是往昔無量劫所積累的福報。假如不信佛教,沒有聽聞大乘空性而離開人間,即使你生前多麼榮華富貴、聲名顯赫,從長遠來看,這一點用也沒有。

  既然衆生如芭蕉,究竟觀察時絲毫不存在,那涅槃與沒有涅槃的本體就無有差別了。所謂的涅槃,即通過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最後示現解脫;而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不斷在叁界輪回中漂泊,叫做沒有涅槃。在勝義中,世間的衆生和出世間的聖者都不生不滅,龍猛菩薩在《中論》也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即爲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在究竟勝義中,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佛陀與無間地獄衆生本體無別,國家總統與判死刑的犯人本體亦無別,這一點大家可能無法接受,但本性上的確如此。

  我們通達離戲中觀以後,對…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