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七節課

  第一百八十七節課

  下面還是講證悟空性之後平息世間八法,昨天學習了一部分,今天繼續看下面的文字:

  若于性中覓,孰爲愛所愛?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孰生孰當生?誰爲親與友?

  如我當受持,一切如虛空?

  昨天已經講了,證悟空性的時候,得失爲主的世間八法都不存在。那麼,在勝義中尋覓,人們所執著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在名言中,衆生的迷亂面前,一切得失都存在,世人爲了今生的快樂而患得患失、忙忙碌碌,是沒有通達勝義空性所致。但若按照龍猛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論師的言教,通達了一切的本來實相後,萬法在真實義中並不存在。在這種境界中,誰是能貪愛的我?誰又是所貪愛的人和事呢?誰于此世死亡?誰已經出生?誰將在來世降生呢?誰又是親戚與朋友?這一切的一切如虛空般不成立,既然如此,爲何不與我(寂天菩薩)一同受持這樣的境界呢?這個偈頌,是寂天菩薩發願攝持未證悟空性的衆生。

  本體空性中,一切相了不可得,世人特別執著的感情,在真實義中並不存在。可是在名言當中,它傷害了無數衆生,令其在情網中無法自拔,飽受煎熬和痛苦。佛經雲:“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內箭亦如是,愛箭傷衆生。”如同有些人造的箭刺傷了自己一樣,我們自己貪執的東西,最後也會傷害自己。

  當然,異性之間的“愛”,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就廣義角度而言,所有的貪執都可以叫做“愛”。但在勝義中去尋找,能愛的人不存在,所愛的本體也不存在,人我也好、法我 也好,在真性中都遍尋不得。“見此實性已,雲何愛不滅?”前面也講過,觀察受果的過程中,現見一切萬法的本體不存在,既然本體不存在,那爲何不滅除對它的貪愛呢?因此,在真實義中,所謂的愛是沒有的。

  同理,以勝義智慧來觀察,器情世界的成、住、滅也不存在。尤其是有情世界,無論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都不可能真實産生;既然沒有産生,安住就不可能有;如果這兩者都沒有,衆生的死亡也就不存在,一切只不過是虛妄執著。

  最近發生了大地震,很多衆生都離開了人世,但生者爲亡者的痛哭傷心,其實也是一種名言假象,從做夢的角度講,這只是一個噩夢,真實的本體並不存在。若通達了這一點,有關密宗書和《般若經》中說,這叫達到了無生無死的境界。就像藏傳佛教的蓮花生大士、布瑪莫劄,他們在勝義中通達了這樣的境界,從而證得長壽持明的果位。還有些人顯現上有蘊的毀滅,但在境界上也通達了無生無死的境界。

  這種境界不僅人可以通達,即便世間的山神、護法神也可以通達。以前有一個元珪禅師,他的修行很不錯,開悟後住在茅棚裏。有一天來了一個人,相貌莊嚴、氣度不凡,在衆眷屬的簇擁下來到他面前。禅師沒有特別在意,直接問:“你來這裏幹什麼?”那人有點受冷落,說:“你難道不認識我嗎?”禅師說:“我對衆生與佛陀一視同仁,怎麼會認識你?”那人說:“我是此山山神,操縱每一個衆生的生死。”(言外之意就是威脅禅師,你不恭敬我的話,我要給你點顔色看看。)元珪禅師說:“吾本不生,汝焉能死?……”給他講了許多教言。這個山神也有點善根,當即通達了一定的境界,後來于禅師面前受五戒,承諾護持佛法。

  所謂的護法神,漢傳佛教中有,藏傳佛教中也有。蓮花生大士來到藏地時,一路上降伏了很多鬼神,讓他們承諾保護佛法、弘揚佛法。曆代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他們降伏一些鬼神之後,經常讓他們皈入佛教,這在藏傳佛教中非常非常多。比如紫瑪護法神,就曾在蓮花生大士面前承諾過,在法王面前也接受過《金剛橛》灌頂。當年法王去不丹的時候,紫瑪護法神在一個人身上降神,于法王前請求灌頂。藏傳佛教的降神,有些人可能不一定知道,這是非常奇妙的現象。一個不丹人平時對藏語一竅不通,但是降神了以後,他的神識暫時離開,護法神進入,他口裏就能說非常流利的藏語。當時法王《金剛橛》灌頂時,有許多非常精彩的場面,到目前爲止,過了20多年了,我有時候想起那種場景,確實對高僧大德的威力、護法神的存在、佛法的偉大深信不疑。

  寂天論師所講的無生無死的境界,很多高僧大德皆可達到,永嘉禅師在道歌中就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幹。”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達到這種不怕死的境界。有些人喜歡說“我不怕死”,這只是說大話而已,實際上真正遇到死亡時,自己還是怕得要死,但若通達了這種境界,自然就會生死無懼。

  我今天聽說學院的一個出家人,他以前住在摩尼寶區,單獨修了一個房子,前段時間他在別的地方圓寂了。圓寂之前,他說:“上師如意寶講過,死的時候不要太普通了,應當安住于心性本來面目中才圓寂。”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對身邊一個人說:“今天我可能要離開人間,你給我耳邊念一遍麥彭仁波切的《大圓滿願詞》。”那個人就給他念了。剛剛念完,他大喊一聲“啪的”,然後笑了起來,說:“沒有成功!你再念一遍。”那個人又念了一遍。他再次大喊“啪的”,就真的圓寂了。聽說他的肉身縮得很小很小,火化後燒出來的全是舍利。

  我以前寫《密宗虹身成就略記》時講過,藏地的人往生時出現舍利、出現虹身、出現瑞相,根本不覺得特別稀有,大家都知道只要好好修行,肯定就會這樣。但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到了西方,一看見舍利就極其興奮。其實只要你精進修行,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或者不怕死的境界並不難。以前六祖在五祖面前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開悟,證達了無生無死的境界,並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種不生不滅的道理,諸多高僧大德的證悟歌中比較多。

  在勝義當中,不僅可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還能斷除對親朋好友的執著。我們作爲凡夫人,對父母親人等自方會特別貪執,始終放不下來,以前的高僧大德爲什麼要抛棄故鄉?就是爲了斷除對自方如沸水般的貪戀。若能達到這種境界,殺父仇人和親生父母坐在一起,你也不會有絲毫分別。

  最後一句“如我當受持,一切如虛空”,充分顯露了寂天論師的無上甚深境界。在本論的開頭,他說自己“是故未敢言利他,爲修自心撰此論”;到了《智慧品》中間時,“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基本上已承認了自己的境界;到這裏就更明顯了,寂天論師勸導所有的可憐衆生——整天要麼貪執愛情、要麼貪執親友,對生死特別害怕,一聽說地震來了就提心吊膽,甯可在外面露天淋雨,也不願住在舒適的屋子裏,這一群沒有通達勝義谛的人,應該像寂天論師一樣,受持一切法不生不滅、猶如虛空的境界。《般若攝頌》(又名《攝功德寶經》)雲:“所緣自性無有邊,有情自性亦無邊,虛空界性亦無邊,知世間智亦無邊。”什麼時候通達了這種無邊的境界,什麼時候就會受持虛空般的平等空性見,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

  人無我和法無我爲主的空性法門,你們第一次聽若沒有搞懂,應該再聽第二次、第叁次……要反反複複串習,同時祈禱根本上師、護法神及十方諸佛菩薩,通過具足各方面因緣,斷除自己的執著,令如虛空般的境界出現。聽完《入行論》以後,稍有善根、精進修行的人,對世俗法的了解和對勝義空性的認識,應該會跟以前有所不同,不會像往常那樣特別執著。我也曾講過,洛若寺一個老太太說:“聽完了《入行論》以後,某某寺院的出家人完全不同了。”雖然這是一個老婦女的話,但實際上也看得出來,聽了這部法和沒有聽的差距還是非常大。

  因此,我從內心中非常希望:大家在世俗中生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勝義中對空性有所了解。若對空性沒有了解,再怎麼修、再怎麼說,也是困在執著的籠子裏,始終不能解脫。所以,對空性的希求和聞思,有生之年不能間斷。凡夫人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聽一兩次《智慧品》,不一定馬上起作用,應該再再聽受,才會慢慢轉變。所以聽了一遍的話,沒有開悟也不要緊,不要認爲沒開悟就沒希望了,修行需要有長期的精進和信心!

  己二(于未證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緣;二、行相。

  庚一(所緣)分叁:一、今世辛苦維生;二、後世感受痛苦;叁、叁有共同過患。

  辛一、今世辛苦維生:

  衆生若沒有證悟空性,即會遭受無量痛苦,故而對他們生起悲心。

  世人求自樂,然由诤喜因,

  頻生煩亂喜。勤求生憂苦,

  互诤相殺戮,造罪艱困活。

  對空性有所認識的人,再回過頭來看那些沒有認識空性的人,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悲心。阿底峽尊者也說:“只要證悟了空性,必然會對可憐衆生生起大悲心,自己絕對不會造惡業。”這兩點務必要記清楚。如果你沒有一點悲心,證悟空性的境界肯定不高,這從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證得了無上果位之後,不顧衆生的佛菩薩絕對沒有,一旦有了證悟的境界,對衆生一定會關心,自己也不會造惡業。現在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證悟了空性,但對衆生沒有悲心,自己經常造惡業,甚至讓別人也造惡業,這絕對不是證悟空性。

  這裏是說,世人雖然都想獲得安樂,卻爲了謀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與對手競爭,爲了親朋好友的歡喜而做種種不如法之事。由于爭鬥和歡喜這兩個因緣所致,而頻頻發生沖突,心煩意亂,由利益之因而數數歡喜,因沒有得到快樂而憂傷難過。人們爲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標,與他人爭執不息、互相殘殺,造下各種可怕的惡業,以此來度過自己的一生。

  放眼看看整個世界,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不過如此,他們唯一希求的,就是短暫的今生中自己獲得快樂。有些人雖然口頭上說利他,但由于沒有證悟空性、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很多行爲都是一種假象。世間上的芸芸衆生,每天爲了自利而爭鬥,爲了自利而痛苦,看到他們的處境,確實覺得出家人的生活非常清淨。有些出家人雖…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