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證悟空性後的作用。已經講了“從自利方面平息世間八法”,而“從他利方面對衆生起大悲心”分幾個方面,第一個“今世辛苦維生”講完了,今天開始講“後世感受痛苦”,即衆生表面上財富圓滿、豐衣足食,權力地位等無不齊全,但他們離開人世之後,會感受無量的惡趣痛苦。
辛二、後世感受痛苦:
雖數至善趣,頻享衆歡樂,
死已墮惡趣,久曆難忍苦。
衆生雖然曾叁番五次地轉生于人間、天界、阿修羅叁善趣,享受衆多安樂,可死後仍會因惡業而墮落惡趣,感受漫長難忍的痛苦。
當然,轉生善趣並不是無緣無故的。由于佛陀的教法住世,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來到人間,我們也有幸獲得人身,在上師面前受持戒律、行持十善、皈依發心等,種種善法因緣聚合後,才能投生到具人天福報的善趣中,享受世間的各種快樂。我們每個人均曾轉生于天界當過天王,也曾在人間當過國王,也許有人認爲:“像我這麼弱小的人,怎麼可能前世當過國王呢?”不要這樣想。《因果報應經》中說,前世若欺負別人、鎮壓別人,即生就會變成弱小者。所以今生中弱小無力、甚至站都站不穩的人,以前肯定是大國王,肯定是有大勢力的人。無垢光尊者說過:“叁界怙主的天王,我們曾經當過多次,但身披袈裟的出家人,唯有今生方才獲得。”確實,如果在輪回中經常是出家人、梵行者,受持清淨的戒律,行持善法,我們就不會像如今這樣不斷流轉在輪回中了。
現在的大領導、大富翁,其實也是因前世微不足道的善根,即生變成這樣的,他們可能因以前的滿業和引業,將來還不斷地在人間享受福報。然而這些並不稀奇,獲得暇滿人身、修持大乘空性法門,這種機會才相當難得。我們都曾在善趣享受過許多有漏快樂,但佛經中將其比喻成木鼈果或寶劍刃上的蜜糖,初嘗時甜美,其結果卻是毒發死亡、斷舌的痛苦。同樣,色聲香味等妙欲表面上很誘人,實際上唯是招致散亂之因,即使你貴爲帝王將相,享受無數的世間快樂,一旦福報耗盡,也會爲惡業所牽,墮入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曆經多劫感受無邊劇苦。
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說:“欲天界中大樂者,梵天離貪得安樂,複成無間獄火薪,不斷感受痛苦也。”梵天就算遠離了欲貪而獲得安樂,但業力窮盡之後,也同樣成爲無間地獄的火薪,接連不斷地感受劇苦。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還說:“無色界的天人命盡之後,墮入欲界,變成飛禽走獸等旁生;色界的天人從清淨處墮落之後,受淫欲而生不淨中;欲界的天人因著于五欲,而墮地獄受諸種苦痛。”所以,上至非非想天、下至無間地獄,沒有一處是快樂的,暫時的快樂都離不開行苦。
叁界輪回猶如火宅,我們不要有羨慕心,認爲它很快樂,否則不可能生起出離心。假如生起出離心,不要說叁惡趣,即使是叁善趣,自己也毫無興趣,把它看成監獄一樣。監獄裏的衆生待遇再怎麼高,也畢竟是犯人,是困在牢籠裏逃不出來的人,輪回中的善趣也是如此,一旦明白了叁界皆苦,自然對人天福報不會希求,就像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一樣,聽到什麼樣的榮華富貴、美麗、權勢,也不會生起一瞬間的貪愛之心。
然而世間人因爲沒有出離心,見別人住豪華的房子就羨慕得不得了,也非要分期付款去買,自己把自己困在解不開的網中,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內心的欲望,不擇手段去拼命獲取,如同想得到監獄裏的快樂一樣,所作所爲沒有任何意義。以前仲敦巴尊者請教阿底峽尊者:“貪著此生的幸福安樂而行事,其後果將如何呢?”尊者說:“僅僅獲得此等後果。”“那麼來世又將如何呢?”“深墮地獄、餓鬼及旁生叁惡趣。”所以,大家現在聞思修行,不要希求自己獲得快樂,或者健康無病,或者具足財富。當然,依叁寶的加持和威力,這樣祈禱可以暫時滿願,讓你如願以償,但這畢竟不是解脫法,最後也有墮入惡趣的現象。
解脫的根本因就是出離心,若沒有它,再大的福報也無法擺脫輪回。如今,大多數人行持善法非常微薄,造的惡業卻非常可怕,這些人死後多會墮入惡趣,誠如聖天論師所言:“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現在大城市裏的人,所作所爲就像《地藏經》所說:“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他們的語言充滿狡詐欺騙,在嫉妒心、嗔心、貪心引發下說出來的,行爲具足殺、盜、淫等不善業,內心中各種煩惱也不斷湧現,這些惡業的後果非常可怕,來世一定會墮入叁惡趣,長期地感受痛苦。
當然,每一個凡夫造的業不同,前往的路也各自不同,月稱論師雲:“衆生趣異處,或諸各自行,衆多趣行者,此名爲異生。”衆生造的惡業有些是貪心引發,有些是嗔恨心引發,有些是嫉妒心引發,有些是其他煩惱引發,趨往的方向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趨入惡趣。故而,我們現在若沒有行持正法、尋求解脫根本,以後想獲得解脫非常困難。
有些人一直懷疑解脫的存在、地獄的存在,在這種人面前,講真理也沒有用,就像給盲人表演精彩的舞蹈、給聾子演奏動聽的音樂一樣,如果自相續被邪見染汙了,不要說般若空性,甚至前世後世、業因果等基本道理,他也沒有接受的能力。世間上有非常多的可憐衆生,寂天菩薩當年寫《智慧品》時,可能也是看到印度各大城市中,許多衆生的行爲非常可憐,自然而然生起了悲愍之心,于是留在了文字上面。其實不要說寂天菩薩那樣的證悟空性者,僅僅是我們多年在寂靜地方依止善知識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到了城市裏看到世間人的言行舉止,也無法不生起大悲心。
現在社會上的有些官員,他們覺得有了地位後,領帶也是長長的,轎車也是高檔的,無數人對自己恭敬有加,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可在我們修行人眼中,這些人真的很可憐,就像蟲窩裏的一只蟲覺得自己很偉大一樣,廣闊無垠的世界中,這種領導實在是微不足道,面對生死、面對輪回,他們的力量極其渺小。還有些明星非常出名,覺得無數人崇拜我、羨慕我,我在世界上是最成功的。其實他們身體也是骨肉組成的,心裏也遍滿貪嗔癡,不要說出世間的空性見解,甚至世間正見也沒有,沒有世間正見尚且情有可原,但高尚的人格也不一定有,往往那些出名的人物,人格和行爲是最糟糕的。
所以,學習般若空性之後,不要說對旁生,即便是非常成功的人,我們也會生起悲心。這些人雖然有財有勢,但若沒有行持善法,積累資糧斷除輪回之根,下一世只能往下墮。《親友書》中也講了,有些人從光明趨向光明,有些人從黑暗趨向黑暗。那些表面上享受幸福生活的人,沒有行持善法的話,離開人世以後,前途只能是迷茫的、黑暗的,不斷遭受無量痛苦。
這個世間上,我們修大悲心的對境非常多。有些人認爲:“我的悲心倒很強烈,但找不到可憐衆生。”其實修悲心的對境比比皆是,只要你真的有悲心,一出門就可以找到修悲心的對境。到了城市裏面也可以,到山上看見小蟲也可以,世界上沒有找不到衆生的地方,只要有了衆生,看他們如同監獄裏的犯人,被業和煩惱的鐐铐捆得緊緊的,在分別妄念的控製下,一瞬間的自在和快樂也沒有,我們自然就會生起大悲菩提心。
辛叁(叁有共同過患)分叁:一、與解脫相違;二、此相違難除;叁、顛倒執苦爲樂。
壬一、與解脫相違:
叁有多險地,于此易迷真,
迷悟複相違,生時盡迷真。
將曆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叁界輪回的衆生,處境十分危險,上至善趣、下至惡趣,處處充滿了墮落的險情,我們置身其中,時時受到引誘,很容易與解脫相違。顯密經續中說,輪回與解脫只在迷悟之間,衆生與佛也是迷悟之隔。假如依靠善知識和佛菩薩的加持,當下認識心的本體,斷除迷亂現象,這就是開悟。可是衆生一直不了知,在噩夢中一直醒不過來,雖然諸佛菩薩通過各種教言喚醒我們,說一切實有的東西都不存在,但由于無明習氣太過深重,始終認爲所執著的對境實有,因此我們沈睡不醒。
整個叁界輪回中,危險的地方相當多,衆生以貪嗔癡等煩惱造業,天災人禍層出不窮。那天我去一個領導家吃飯,他夫人說:“哎喲!有些地方來地震喽,有些地方又來海嘯喽,有些地方又來戰爭喽,什麼地方都不平安噢——”的確,從外境來講,打開新聞、網絡、報紙,天天都是發生事故;從自身來講,我們一會兒感冒流鼻涕,一會兒頭痛,一會兒脊椎不行了,一會兒心髒不好,一會兒肺不行了、肝不行了,裏裏外外沒有一個快樂的。其實輪回就是這樣,就像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不指望他能做出什麼好事來。《四百論》前四品對輪回本性是如何闡述的,大家也應該非常清楚。
世間的迷亂現象很容易讓人迷惑,假如我們被迷住了,則與了達萬法真相、解脫一切束縛的涅槃完全相違。我們學因明時也講過,從心識方面,增益和智慧互絕相違,存在增益就不存在智慧,存在智慧就不存在增益。同樣,倘若有“我”的執著、清淨的執著、實有的執著,對無我空性是沒辦法了達的,甚至世俗中對叁寶的清淨心、對衆生的大悲心也很難生起。現在有些人,自己的相續不調伏,貪心、嗔心等執著妄念比較多,對叁寶的正信、對上師的清淨心就很難引發。因爲二者完全相違,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可能存在,就像光明與黑暗、火與水一樣,有迷惑就不會有證悟,有證悟就不會有迷惑。
我們同一個教室的兩個修行人,一個人經常思維中觀空性法理,就能逐漸有所領悟;另一個雖然聽到空性法門,卻可能無法跟著空性走,反而生起邪見、恐懼,甚至犯心髒病。很多人看電影、電視、武打片時,心髒病就蕩然無存了,身體也好得不得了,而一聽到中觀法門,走路也走不動,站也站不穩,坐也坐不住,這說明他不可能開悟,因爲存在與開悟相違的迷惑。
沒有開悟的茫茫衆生,將會經曆數不勝數的痛苦,此苦難曆程就像大海一樣,…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