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高低勝劣的包容心,會遠遠超過以前的狹隘主義。在過去,很多事情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但證悟了離戲空性之後,萬法全部是一味平等對待。在這方面,無上密法有更甚深、更細致的教言,尤其是《大幻化網》中,平等清淨方面有許許多多竅訣,以後有機會的話,再給大家講授。雖然我沒有通達密法境界,但在大恩傳承上師面前修行多年,花了不少時間和功夫,再加上憑自己的不共信心,理論上給大家講一遍應該沒有多大問題。

  當然,在聽聞密法之前,首先應打好顯宗中觀的基礎,了解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理念。這次我很高興給大家講《智慧品》,盡管講得不好,但中觀理論大致都包括在《智慧品》中了。寂天菩薩通過自己的智慧,將《中論》、《四百論》、《入中論》、《十二門論》等中的理論和大致推理融爲一體,如果我們完全通達了,今後看《般若經》也好,看其他中觀論典也好,都是很方便的。

  我們學習中觀理論,盡管字面上比較好懂,但實際上也不一定。昨前天我家來一個修行人,他前兩天下去時,見兩個尼衆法師在談論,他就在旁邊偷聽了一下。一個法師說:“去年我上中觀班,覺得中觀道理還不錯,基本上都聽得懂。但今年上了因明班,怎麼這麼難懂啊?”另一個法師笑著說:“假如你真通達了勝義的中觀,名言的因明應該不會太難的!”那個修行人聽了以後,覺得很有趣。確實,如果通達了抉擇勝義空性的中觀,名言的一些簡單推理並沒有什麼不懂的。

  我們若能通達般若空性,那就掌握了佛教的全部精華。但值得注意的是,修空性不能舍棄世俗法,否則,對念佛、轉壇城、繞佛塔、上供下施等世俗善法不屑一顧,以“什麼都是無生無滅的”一概否認,這也是墮入一個邊。諸法雖然是無生無滅,但沒從迷夢中醒來之前,還是要想方設法遣除迷夢,按傳承上師給我們留下的教言,將有相的福德資糧和無相的智慧資糧結合起來修行,這樣才會成功。否則,聽一些《般若經》之類的法,就不重視世俗中的棄惡向善,這種情況極其危險,大家應該值得注意!

  戊叁(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間八法;二、于未證悟空性者生悲心。

  萬法抉擇爲空性之後,不管是對法、對人、對任何事物,我們都不會有執著了。這種執著需要經過剖析,否則還是無法通達。

  其實,在修行過程中,對諸法要用智慧來剖析,對自己執著的東西,也要采取一些手段來消除。前段時間我有一些珠寶,是很多人供養的鑽石、瑪瑙、珊瑚等等。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讓僧衆念經的話,管家處理得比較簡單,一塊鑽石,幾塊錢就賣掉了,我有點不忍心。後來想了一個辦法——用鐵錘把這些砸得細細的,變成粉末給佛像裝藏。這個我覺得挺好,不然交給僧衆念經的話,還有一個執著在跟著:“是不是賣得很便宜呀?這可是真正的鑽石,據說要好幾萬塊錢……”最後全部砸成粉末,無論它是鑽石還是什麼,一點也不會痛惜的。雖然剛開始錘的時候,我心裏有點點疼,但完了就沒有了。

  我們對任何一個法,不管是人還是事物,只要它的形體存在,就會對其産生執著。因此,以上的詳細剖析很重要,真正領悟空性之後,對他人、對自己或者對名聲得失,什麼都不執著了。當然,沒有觀察過的人,外境不會轉爲道用,所以一定要按照中觀的空性道理來觀察。

  證悟空性有兩個結果,一是平息世間八法,一是對衆生心生悲愍。首先講第一個:

  己一、平息世間八法:

  故于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複輕蔑我?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前面從因、果、體叁方面抉擇 後,人和法在勝義中不存在,若能對此有所感悟,一切執著均可遣除,這個境界就是平息世間八法。

  此處的世間八法,跟其他論典的提法有點不同。此處所謂的世間八法,即1)得:證悟了空性的人,得到地位、名聲、財富不會歡喜,不像沒有證悟空性的人,得一個筆記本、發一支鋼筆,就高興得晚上睡不著,或者得一個先進模範,就覺得獲得了圓滿正等覺果位……而證悟空性的人,了知一切如夢如幻,得獎只不過是在夢中得獎,也許顯現上他笑一笑,實際上沒有任何執著。

  2)失:凡夫人失去親人、地位、錢財就悲痛萬分,由于沒有證悟空性,不要說大的錢財,僅僅是錢包裏丟了20元錢,也會傷心半天。而證悟空性的人,即使整個身體毀壞了,也不會爲此而憂愁。很多高僧大德離開人間時,有漏的身體顯現上生病、流膿,他也不會執著的,因爲他知道身體如夢如幻,失去了也無所謂。

  3)恭敬:成千上萬個人對你磕頭恭敬供養,你不會有任何執著。反之,若沒有證達空性,幾個人對你贊歎一下,你就開始飄飄然了。

  4)輕蔑:衆人百般侮辱你、謾罵你,你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世間人可不是這樣,別人說你“壞東西”、“老東西”,或者說“你該死”,上去就給他兩個耳光。其實這也不是難聽的話,我們衆生一個一個都該死,這沒有什麼的。但有些人聽了之後,馬上怒火中燒、火冒叁丈,這說明沒有證悟空性。一旦你證悟了空性,這些語言就像刮風一樣,對自己無絲毫損害。

  5)痛苦、6)快樂:身體和心的快樂,凡夫人獲得時控製不住,失去時又極其痛苦。7)憂、8)喜:各方面因緣具足時帶來的歡喜心,飽受挫折打擊時産生的憂愁心,都是沒有證悟空性所致。假如證悟了空性,這些絕對不會出現。不但外境不會出現,內心中也不會出現。不過個別人反應特別遲鈍,對親怨得失等什麼感覺都沒有,這並不是證悟的標志,可能是愚笨等原因造成的。

  總而言之,空性的力量不可思議,不要說世間八法不能動搖,甚至大自然的危害也對其無損。當年月稱論師在那爛陀寺附近的森林中修行,一天森林突然著火,火勢很猛,似要吞沒整個森林。見此情景,對月稱有信心的人沖去救護,無信心的人跑去看熱鬧。到了森林中,一帝釋天女現出半身,對他們說:“月稱論師已超離了四大的損害,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你們不必擔心!”但他們不聽,徑直前往欲看個究竟。當他們來到跟前時,見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燒光,唯獨月稱論師坐處完好無損。月稱論師對大家說:“龍猛菩薩以無生的智慧火燒盡了執著之薪,月護論師亦複如是,而我月稱也用無生的般若智火焚毀了一切執著的密林,證得了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如虛空般的大空性,安住于如是本體當中,地水火風等自然災害無法侵害。”衆人聽後,對般若空性生起了異乎尋常的大信心,發願隨學無生的般若法要。

  所以,若證得了這樣的空性,可以遣除任何自然損害,也可以平息世間八法。龍猛菩薩說:“知世法者得與失,樂憂美言與惡語,贊毀世間此八法,非我意境當平息。”在《親友書》中,龍猛菩薩以呼喚的口吻對樂行王說:通曉世間道理的大王啊,得與失、快樂與憂愁、美言與惡語、贊歎與诋毀,這些叫做世間八法,人們願意接受正面的四種,而不願接受反面的四種,但這不是修行人的行境,我們一定要通過般若法門來平息。

  當然,光是口頭上說平息世間八法,人人都會說,可若沒有通達般若空性,裝模作樣地說大話,這沒有任何意義。我以前也講過蘇東坡的公案,當年他在江北瓜洲任職時,與江南金山寺只隔一條江,他經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師談禅說道。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境界大有進步,立即提筆賦詩一首,詩雲:“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表面是贊歎佛菩薩,實則爲自喻,說自己不爲八風所動。寫完之後,他很是得意,滿心歡喜地派書童送往佛印禅師處求印證。禅師看後,批了兩個字,就叫書童帶了回來。

  蘇東坡以爲禅師一定會贊賞自己的境界,急忙打開批示,只見上面只有“放屁”二字。他氣壞了,當即乘船過江找禅師理論。沒想到,禅師早就在江邊等他了(也有說在寺院門口)。

  蘇東坡氣勢洶洶,一見禅師就劈頭蓋臉地質問:“我一直拿你當好朋友。我的修行境界,你不認可也就罷了,怎麼可以罵人呢?”禅師若無其事地說:“怎麼罵你呀?”他就把這兩個字拿給禅師看。禅師見後,哈哈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也算是利根者,當下醒悟,非常慚愧。

  其實,世人很容易被世間八風吹動,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非常高。原來有一個人寫我的介紹,裏面說我八風吹不動。我特別不高興,特別不好意思,八風吹不動的修行境界,一般凡夫人是達不到的,後來把這個人狠狠批評一頓。所以,說八風吹不動的大話確實要注意,如果有人說自己證悟了空性,你想觀察他的話,可以狠狠罵他一頓、說他的過失,看他能不能忍得住。若一點反應都沒有,也許是有一些境界,以前藏地的很多高僧,這方面的公案也比較多。

  在漢地論典中,世間八法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本頌與此略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只有證悟了空性,才能得到八法吹不動的境界。退一步說,就算沒有證悟空性,但若了知世間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也可以斷除很大的執著。《菜根譚》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可以說是古人的真實寫照。當然,古人只不過看得破而已,真正的證悟空性、斷除執著,並不如佛教究竟。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觀察空性如虛空,喜憂得失善惡無。”只有觀察一切萬法是空性的,跟虛空沒有任何差別,才會徹底消除對喜憂、得失、善惡的執著。這樣的境界什麼時候獲得,什麼時候就能平息世間八法。

  很多人喜歡說一切得失都不存在,但實際上,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爲就是爲了“得”而奔波、害怕“失”而操勞。不說大的事情,僅僅是發生一個地震,也擔心自己的房子會不會倒塌、生命會不會受到威脅,有各種各樣的得失和猶豫。那遣除它的究竟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證達空性。只有證達了空性,一切虛幻才會全部消失。當然在此過程中,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華智仁波切也說過,通過努力,修行的境界才會現前。這是一種必然規律,往昔成千上萬的高僧大德皆依此途徑證得了無上圓滿的果位,所以大家務必要努力!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