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叁節課

  第一百八十叁節課

  下面繼續破斥數論外道的觀點。

  昨天也講了,若承許因中有果,吃食物就成了吃不淨糞,不用花錢買衣服而應穿棉花種子。這時候有一個辯論:

  卯叁、破彼之回答:

  謂愚不見此,然智所立言,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

  對方回答:“雖然事實本該如此,但因爲世間人愚昧無知,慧眼被各種煩惱染汙覆蓋著,所以見不到事物真相。你們佛教徒不是說衆生都具有無明煩惱嘛,我們數論派也承認衆生煩惱習氣相當重,不能見到因上本來存在果,因此,衆生不會穿種子,也不會吃不淨糞。”

  駁斥:就算衆生愚昧無知,見不到事實的真相,但你們所謂證悟實相的淡黃仙人(又名色迦大師)及其傳承弟子,應該能領悟到這一點,爲什麼他們不見因中有果呢?若說他們已見到因中有果,那從傳記中爲何看不到他們吃不淨糞以及拿種子當衣服穿呢?通過這種觀察方法可以看出,你們只是一種立宗而已,你們的本師和最得力的上座弟子,都沒有按自己宗派的觀點行持,這不是正好說明汝宗立論自相矛盾嗎?

  數論外道因中有果的說法,沒有分開勝義谛和世俗谛,其實如果籠統而言,這種觀點在名言中也可以成立。以前上植物課時老師說,種子裏有胚芽、胚根,因緣聚合以後,就會變成莖、葉、根。看起來果是在因中存在,但這種關系並非實有,否則,以離一多因或有無生因來觀察,因生果定然無法安立。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通達龍猛菩薩、聖天論師等二勝六莊嚴 爲主的大德教言,否則,表面上看來很有道理,認爲因中有果是對的,假如因中無果,果豈不是從非因中産生?但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堪一擊。我們的傳承祖師,如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著書立說時費了大量筆墨剖析外道的觀點,原因就是讓我們明白佛法教義,同時還要懂得如何駁斥外道。否則,每個人都有前世當過外道的習氣,一旦遇到外緣,相續中的種子很容易成熟,從而有舍棄佛教的危險。

  不僅藏傳佛教中駁斥外道的理論相當豐富,漢傳佛教《大藏經》的“外教部”,實際上也有破析外道的觀點。尤其是講數論外道時,有一部論典叫《金七十論》,是真谛法師翻譯的,其中說數論外道從五個角度證明因中有果:

  一、無不可作:因中若無果,果則不能産生。如同沙子中沒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須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話,必須先具備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請婆羅門做客,到時想供養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預備牛奶,如果因中無果,醍醐怎麼不用水來提取呢?

  叁、一切不生:如果因中無果,則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産生金銀。然而,由于無此現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師製作瓦罐時,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見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隨因有果:隨因的種類,果亦當如是。如麥種可生出麥子,卻無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表面上看來,他們的話是有道理,尤其是不分名言與勝義、一概而論時,好像確實無懈可擊。然而,青稞的種子生青稞、麥子的種子生麥子、非因中不生果等說法,佛教中也是承認的,我們不會笨到那種程度。說實話,有些人對外道知道一點點,就認爲佛教什麼都不承認,這是完全不對的。其實,外道承認的是實有、經得起觀察的因中有果,但以中觀理來剖析,這根本不合理。《瑜伽師地論》卷六中也講了16種外道,其中第一個就是因中有果論,這方面用了許多理論進行遮破,最後總結道:“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緣果生。”勝義中果先存在于因中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因觀待因緣可以生果,這是一種事勢理 。

  所以通過聞思,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在哪些場合承許因果、哪些場合不承許因果,對每個道理一定要生起堅定的信心。否則,簡單的道理要是舍棄的話,這是非常可笑的。《中觀藏論》雲:“若人舍現量,豈言真實語?”如果有人舍棄現量(簡單的道理),那他說的肯定不是真實語。同樣,用可現可得因觀察時,所謂的因中有果不成立,因爲果的功能、形狀、顔色、性能等在因上無法現量見到。既然這些現量的東西,外道都搞不清楚,那更深一層、隱蔽、深奧的道理,他們絕對不可能知道。就好比你連眼前的事情都看不見,遙遠微細的東西就更不用說了。(不過,也有些特殊現象吧。據說有天眼通的人,前世後世看得見,但出去方便時,沒有電筒什麼都看不見。這些人對眼前的事物看不見,卻可以看到很隱蔽的生生世世,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但真正的天眼通恐怕不是這樣。)

  學了外道的觀點以後,我們自然會對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緣起理生起穩固的信心和定解,這一點非常有必要。如果沒有好好聞思,表面上剃著光頭,在僧團中保持寂靜的威儀,這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一旦遇到外面的違緣,自己的見解很容易退轉。以前臺灣就有個比丘尼,她在家時讀過大學外語系,後來26歲出家,到49歲之前一直是出家人。她于49歲舍棄佛教,加入基督教,並寫有《從空門到教堂》一文,在這篇文章中,她說:“26至49歲,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歲月,我卻在出家的日子中耗掉了……”她告訴世人自己最終的選擇時,似乎很有魄力,但實際上,真正懂道理的人看了她的文章、聽到她的事迹,都知道她23年的出家生涯只是徒有其表而已,並沒有精通佛教的真理。

  居士中也有這種現象。曾有一位曹先生,從小就信仰佛教,25歲以後越發虔誠,將時間精力全部用于佛教方面。有位高僧對他特別信任,還約他一同乘專機到泰國迎請佛牙,之後他每天虔誠祈禱,在一段時間內,事業達到了頂峰。後來爆發“9·21”臺灣大地震,他的房地産生意受到嚴重打擊,祈禱佛陀好像沒什麼感應,他女兒就讓他祈禱上帝。(原來他很想讓女兒出家,但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女兒嫁了個美國人,一起學基督教,並想方設法把父母拉進來。)曹先生當時覺得,反正信了那麼多諸佛菩薩,再加一個上帝也沒關系,于是就開始雙重信仰,既信佛教又信基督教。女兒一直勸他放棄佛教,他就一心祈禱上帝,據說手頭的房屋馬上賣出去了。但這到底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還是上帝的加持?他也不一定清楚,畢竟那麼長時間虔誠拜佛,應該有非常大的加持,可是因爲他業力現前,認爲這全部是上帝的力量,于是就把家裏的佛堂統統撤了,二十多年的信仰徹底放棄,還寫了一些文章自我宣揚。

  這些人學了這麼多年佛,平時看起來很有信心,經常上供下施、虔誠祈禱,然而由于佛教的真理沒有融入心,最終輕易舍棄佛教,並將自己的無知大肆宣揚。你們有些人也出家或受居士戒很多年了,但這並不等于你學佛很好,其實你們學佛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根本不如讀小學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你們讀小學時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他時間基本上都用來學習知識。讀過書的人都知道這一點,不像我們一樣,以前讀書時,每天都在教室裏打架瘋鬧,有時候老師3天都不來,問老師哪裏去了,說是打獵去了。過了幾天,老師背著打來的獐子、鹿子、馬雞等,一邊唱歌一邊回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麼過的,天天打架,哭的哭、笑的笑,每天過了中午就可以放學。但你們讀書應該不是這樣,時間大多數都是用在學習上。

  所以有些人說自己學佛五六年了,扪心自問,這只是從皈依算起而已。你在佛教方面的觀想、持誦、祈禱花了多少時間?不妨拿來跟讀小學的時間比一比。我們佛學院的人應該算是不錯,大量時間都用來聞思修行,但外面其他人的情況我略有耳聞,包括現在學習《入行論》的人,一本一本的,學是學完了,但什麼也沒有記住,爲什麼呢?因爲沒有下功夫。沒有下功夫的話,世間的學問都學不會,何況是更深更廣、與凡夫習氣背道而馳的佛教了。因此,要想通過佛教對治惡劣分別念、調伏淨化自己的相續,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否則,成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大家不要認爲學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自以爲是、驕傲自滿,這沒有任何意義。學佛的時候,應該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所學的知識要認真對待,嚴格衡量自己。不然,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拜那個師父,該學的甚深道理不學,一天到晚流于表面形式,沒有信心、沒有清淨心,哪怕依止多少個上師,也沒有多大的利益。

  法王如意寶講過,只有信心強烈、清淨心特別好的人,才適合依止多位上師,就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一輩子依止150多位上師;格魯派的夏東格西在有些教言中,也用阿底峽尊者的比喻說明了這個道理,兩位高僧大德的觀點都不謀而合。噶當派的教言中也記載:有一次,衮巴仁欽和博朵瓦尊者討論說:“仲敦巴尊者一輩子依止過5位上師,而桑普瓦格西依止的上師非常多,到底該依止多好還是依止少好?”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通過修行法門令自相續得以清淨,不管是看見誰,皆觀爲本尊和上師,這樣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師;沒有以修行法門淨化自相續,邪見比較重、成見比較厲害的人,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

  現在很多人的清淨心和信心特別差,依止一位上師聽法,過兩叁天就開始誹謗,說各種難聽的語言,一個小小的批評都忍受不了,馬上開始反口大罵,跟上師討價還價……今天依止這個、明天依止那個,最後自己把自己送入危險的境地。這種人對該學的甚深法理從來不關心,成天在似是而非的狀態中荒廢,真的非常可惜!

  所以我們遇到正法時,一定要辨別哪些是外道、哪些是佛教,然後進行如理取舍。不過,現在有些法師太過分了,說外道的觀點我們也應該接受,佛教和外道一模一樣,不應該舍棄基督教來信佛教,因爲衆生都是上帝的兒女,把上帝兒女拉過來背叛上帝,這就是背叛父母……這種說法特別可笑,他老人家自己可能也沒分清佛教與外道的基本差別,沒弄明白佛教到底承不承認上帝、上…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