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二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個信徒說:“因爲我不想死,所以我活著。”第二個信徒說:“因爲我想年老時兒孫滿堂,所以我活著。”第叁個信徒說:“因爲我有妻子兒女,所以我必須活著。”禅師聽了之後,說道:“你們當然都不會快樂,因爲你們活著不是爲了理想和責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責任,怎麼能活得快樂呢?”

  叁個信徒齊聲說:“那我們怎樣才能快樂呢?”禅師反問:“你們認爲得到什麼才快樂?”第一個信徒說:“我認爲有金錢就會快樂。”第二個信徒說:“有了愛情就會快樂。”第叁個信徒說:“有了名聲就會快樂。”禅師聽後,不以爲然,告誡他們:“你們有這樣的想法,永遠也不會快樂。有了金錢、愛情、名聲,煩惱就會接踵而至。”叁人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禅師意味深長地說:“你們先要改變觀念。金錢要布施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才有快樂,名聲要服務于衆生才會快樂。”最後他們找到了快樂的答案,獲得了非常大的利益。

  可見,有些高僧大德只要說一句,對別人一生都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當然,沒有信心、沒有因緣的人,對他說一百句、說一萬個偈頌,他也人就是人、法就是法,法本放在佛堂裏,自己的貪嗔癡不斷湧現,根本無法對治。我們依靠佛法修行時,不敢說所有的法都能融會貫通,但經常想到以前上師講過的教言、諸佛菩薩提過的教言,然後盡心盡力地在相續中串習。希望大家也能如此,看外道的書破斥他們時,理當建立自宗的觀點,始終有一顆純潔的信心,“真金不怕火煉”,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違緣,也不會以此而毀壞善根。所以,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見,然後再穩固地去修持。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通過以上破除對方的謬論,最後作者問道:既然如此,你們爲什麼不承認萬法是無常呢?如此承許無有任何過失,而且非常合理。你們說二十五谛中神我和主物是常有,但這樣的常有沒有絲毫作用,建立此種觀點,對今生來世並無利益。所以,應像我們佛教承認的那樣,抉擇一切萬法無常。

  世間人不要說證悟無我空性,即便只了解最基本的無常法,對生活的執著也會轉變。如果你對財物特別執著,只要建立無常的觀念,執著就不會特別強烈;如果你對感情、婚姻、地位特別執著,只要稍微懂一點無常,效果也會完全不同。所以,佛陀在經中宣說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四法印,這是名言中極其甚深的教言,若能經常串習,你的生活肯定會非常圓滿。

  可是一般的凡夫人,觀無常確實有一定困難。以前在佛陀時代,有一個婦女,丈夫抛棄了她,她唯一的寶貝孩子又死了。這個婦女痛不欲生,抱著孩子的屍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大發慈悲,無論如何要救活孩子,否則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佛陀說:“要救你的孩子並不難,只是你必須向沒死過一人的家裏討一粒芥子,把這個給我,我就能救活這孩子。”這個婦女就一家一戶地走了無數家庭,但沒有一個家庭從來沒有死過一人,最後她終于明白了:人總是要死的,每個家庭都經曆過失去親人的痛苦。

  所以,家人死了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痛苦,因爲這是無常的規律,沒有什麼可流淚的。但我今天這樣說,明天有些人哭得更厲害,前段時間我也說不要哭,可是第二天有些道友的家人死了,哭得驚天動地,好像我專門勸他要哭一樣。由于自己的執著根深蒂固,法師在課堂上說一遍,並不是馬上就能解決的,心裏的串習還是比較嚴重。

  總而言之,裏裏外外的一切法,通達了無常以後,沒有一個常有存在。《佛說無常經》中雲:“外事莊彩鹹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內外任何一個法,最後都要歸入衰敗、毀滅。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不會像外道所承認的那樣,有一個常有的東西。古人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就是無常的規律,任何人均無法超越它,因此,外道爲什麼不承認無常呢?

  如果對方說粗大的快樂變成細微的快樂,那我們可以觀察:這二者到底是一體還是他體?若是他體,粗大的快樂毀滅後,並不影響細微的快樂,這樣一來,你非常痛苦的時候,快樂仍會不折不扣地存在;若是一體,那快樂就是無常的,因爲它有從粗到細的變動,前後兩個狀態截然不同。而且,是一體的說法在世間中也說不過去,剛建成的建築物和它接近毀滅的時候,新舊階段是不是一樣的呢?絕對不是。

  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個法都不會永恒存在,苦樂絕對是無常的。所以你今天有吃有穿、身體健康時,唱歌聲不要太高了,不然,明天也許哭聲更大,自己會不好意思;遇到一些違緣痛苦,也不要垂頭喪氣、萬念俱灰,快樂的太陽遲早會在東方的山頂上冉冉升起。因此,沒有必要對苦樂感受強烈地執著,不然,對修行和解脫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

  以上是破他生的,下面開始破自生。

  寅四(破生前有者)分四:一、他宗之觀點;二、發太過;叁、破彼之回答;四、遣除妨害自宗。

  卯一、他宗之觀點:

  因位須許有,無終不生故。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

  對方認爲:“萬法不是自在天、微塵、主物等他法産生,而是自己産生自己。一切法因位上必須存在果,如果因位上不存在,就像石頭無法産生鮮花一樣,最終也不可能生果。所以,果法在因位時,就像孩子躲在母胎中一樣,以不明顯的方式隱藏著。”

  可能有些人也這樣認爲,我剛開始學中觀時,就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也許是自己前世與他們有關系吧,真的覺得果若在因位上不存在,怎麼可能産生呢?應該是以隱藏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存在。後來自己學了大乘佛法以後,才明白不能這樣承認,這樣承認雖符合自己的有些執著,但就像寂天菩薩在這裏所講的一樣,它有許許多多的過失。

  什麼過失呢?“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對方雖不承認明顯的果在因位上存在,比如枝、葉、花、果不可能在種子上全部具足,但卻說果的所有特點以隱藏的方式原原本本在種子上存在,就如同暗室中的瓶子一樣,通過燈火發現後,只是一個使之明顯的過程。其實這種比喻不合理,因爲瓶子在暗室裏顯現,是從能顯、所顯的角度講的,而不是能生、所生。退一步說,即便是能生、所生的關系,那果在因位上以什麼方式存在,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說是一體,一個實體上不可能有顯與不顯兩部分,因爲是一體之故,果在因法上一定能照見,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法上不可能有果的所有特征,不要說我們大乘佛教徒,連田野裏的農夫也不會這樣承認,否則,他們用不著耕耘,一袋種子就可以變成莊稼;如果說是他體,這也不合理,因爲這與你們承許因中有果的觀點相違。所以,通過此種方法觀察,因生果絕對不成立。

  然即便如此,名言中也要承認一種緣起。我們什麼時候通達了名言的緣起和勝義的緣起,什麼時候就會明白種子生果以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非常合理。倘若沒有通達,就像很多文學巨匠、物理學家一樣,從年輕到白發蒼蒼一直絞盡腦汁地研究,也不會得出什麼有效的結論。他們對人類社會是有一些貢獻,但物質和精神的真正奧妙、緣起空性的甚深道理,他們的了解絕對趕不上佛教。這個話也許他們不願意聽,因爲很多人覺得自己了不起,對自己的信心非常強。但實際上,若將佛法智慧和現代科學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佛教對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人生觀等很多問題最細微、最甚深的部分徹達無礙,任何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沒辦法反駁,而現代科學相形之下,只能解決部分的問題,其他問題只有畫一個問號了。

  卯二、發太過:

  因時若有果,食成啖不淨,

  複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

  假如在因位時果以隱藏的方式完好無損地存在,那麼果的特點在因上就應該具足,每碗飯應該有廁所裏不淨糞的味道、形狀、顔色、功能等,這樣一來,吃食物(因)就成了吃不淨糞(果),你們不用辛辛苦苦花錢買米了,因爲不淨糞與食物無二無別,因法的特點果法也有。而且,也不必用錢買布做衣服(果)了,只要買幾粒棉花種子(因)挂在身上,就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這種說法無疑非常可笑,因此不能承認因中有果,不管明顯還是不明顯,都不能認爲果在因上真實存在。

  關于因中有果的觀點,《四百論》的推理方式與此略有不同,如頌雲:“果若能違因,先無不應理,果立因無用,先有亦不成。”果若能違害因法 ,也就是說因位時無有果,那果怎麼能産生呢?果若先于因法成立,則因就沒有用處了。因此,果先有不成,先無也不成。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承認呢?名言當中,因生果是一種緣起規律,但以勝義理論來觀察,一切都是大空性,不能得出一個實執的結論。

  所以,世間萬法爲什麼叫世俗?爲什麼叫假象?原因就是真正用智慧來觀察,因和果之間的關系推不出來,就如同夢中大象、空中花園一樣,根本找不到它的來處、去處、因和果,它只是分別念的臆造而已。若能對諸法有這樣的認識,就會明白內在的起心動念、外在的萬事萬物都是現而不實,一經聖者和中觀的智慧剖析,馬上就會不堪一擊、毀壞無余。

  我們應該依靠聞思通達中觀的見解,並在相續中不斷串習,最終對世間的一切無所希求,遇到痛苦也無所恐懼。所謂的聖者,就是通過這種途徑得到的,而不是無緣無故獲得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甚深中觀,種下空性的種子,摧毀實有的執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