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最好以蔬菜爲重心
亞洲人一向以米飯爲中心
亞洲人一向以谷類爲主食,而稱菜肴爲副食。爲了能夠下飯,副食的菜肴都烹調得鹹鹹的,以便用少許的菜肴下飯。于是,各地的人都製作所謂的豆醬、醬菜以及鹹魚等鹽漬物。或許這是由于鹹的東西比較容易保存吧?總之,亞洲人一向認定米飯爲主食,而稱菜肴爲副食,這是不必爭論的事實。
維生素及蛋白質不足
米是比較良好的食物,至少,它比小麥更有營養。然而,多吃精白米,只能獲得大量的澱粉,食用日久將感到維生素缺乏。另外,由于缺乏良好的蛋白質,身體將感覺到不舒服。就算是吃糙米飯,也會感到維生素C與蛋白質不足。同時,如果一味偏向主食的話,食鹽的攝取量總是會增加,很容易罹患高血壓症。
從營養方面來說,菜肴應該居于主角地位
爲防止上述的弊害,飲食習慣必須改成以菜肴爲一日叁餐的主角。換句話說,偏向主食的話,只能夠補充卡路裏而已。所以必須優先地攝取牛奶、蛋、豆製品、豆類以及蔬菜等,然後才以米飯補充不足的卡路裏。
說起來,似乎非常的簡單,然而欲把它付諸實現,必須先定下計劃。以下可作爲參考——
(1)多煮一些菜肴,使調味淡一些。已經調味過的食品最好不要購買。
(2)不要常吃以米飯爲主角的蛋炒飯、咖哩飯等。
(3)使用比較小的飯碗,一次不要盛太多的飯。
(4)先吃菜。吃了一些以後,再吃一些米飯。切勿一餐吃叁碗以上的米飯。
(5)或者,先喝一些比較淡的湯。湯裏不妨多放蔬菜,烹調時使用植物油。湯也能夠給人飽腹感,當然也就不至于吃太多的米飯了。
(6)下午吃點心或者宵夜時,如果只吃泡面是不夠的。最好再加一個蛋,或者一些菠菜,以提高營養價值。若吃點心的話,不妨吃一些水果、乳酪及牛奶之類。
(7)必須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價值,以便攝取每天所必需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