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具有“堿性”的真正意義
堿性的分辨法
在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期,即使市區的居民也種植蔬菜。當時的人把雜草燒成灰,然後,再把它們撒到菜園裏面,就像使用鉀肥一樣。或者取用上面的澄灰水洗衣服,替代洗衣用的肥皂,甚至使用它來洗淨食物中的澀液。
這種灰,就是植物燃燒之後所留下來的堿性灰燼,也含有鉀。想判斷食品是堿性還是酸性的話,必須待食品在體內燃燒以後,也就是要看最後完成酸化的狀態時,是屬于酸性還是堿性,換言之,乃是以“灰”爲研究對象。所以不管你去品嘗食品是否酸味十足,還是使用 litmus 紙(用來調查堿性或酸性的試紙)去調查顔色的變化,都不能有助于判斷。
欲判斷食品是酸性還是堿性,必須把食物燃燒(注意,不要使煙及含有物流失),然後,分析殘留下來的灰的成分。這樣一番檢驗之後,我們不難知道,幾乎所有的植物都屬于堿性(谷物及種子例外),而動物性食品,除了牛奶以外,幾乎全部屬于酸性。
換言之,植物性食品如堿性金屬(鈉、鉀),以及堿性土金屬(鈣、鎂)一樣,一經燃燒(就是酸化),總會顯示出堿性,而動物性食品則如硫黃、磷,燃燒後,就會顯示出酸性。
人體不會簡單地傾向酸性
最近,人們對食品的酸堿性表現出異常的關心。由于人類的體質爲弱堿性,于是人們就認爲:非多吃一些堿性食物不可。其實這種說法,到目前爲止仍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
因爲人體有很好的調節能力,即使多吃了一些酸性食品,血液也不至于很快就轉變爲酸性。那是因爲,當酸堿的平衡喪失時,酸性的物質會隨著尿液被排泄到體外,而腎髒也會製造堿性的阿摩尼亞(氨氣溶于水的産物),以中和過度的酸。
話雖如此,體內還是會産生相當強烈的酸性物質。例如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能源的途中所産生的種種物質,原本屬于酸性,而在進行了激烈的運動後,乳酸往往會增加。
就像患糖尿病或饑餓時,所産生的 acetome 體(酮體),只要大量積存于人體裏面,也會變成有害的“酸”。
這些酸比酸性食品所含有的酸強烈好多倍。然而,身體卻能夠爲我們妥善處理。所以說,吃了一些酸性食品也不必太神經過敏。
雖然如此,還是必須攝取堿性食品
我們之所以必須攝取堿性食品,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1)如前所述,身體會不斷地産生酸性物質,爲了中和起見,必須時常攝取堿性食品。
(2)堿性食品所含有的無機質(礦物質)裏面,尤其是鉀的作用最爲有用,所以必須積極地攝取。
對于(2),我們不妨稍加詳細說明。鉀在人體內與鈉(主要指食鹽)一樣,能夠溶解于水中而存在,所以,具有維持體液浸透壓的功能。
換言之,鉀與鈉能夠透過細胞膜,互相地接合,以維持濃度的平衡。當然也就能夠保持鈉與鉀的量了。
攝取過多的食鹽之後,爲了要沖淡它,體內將積存很多的水分,當然也就會使人顯得浮腫。由于鉀具有利尿作用,所以能夠使鈉與水一起被排泄到體外。
食鹽攝取過多所引起的高血壓,可隨鈉被排泄到體外而獲得某種程度的緩和。所以,很久以來,臨床醫學就喜歡把鉀當成利尿劑使用。
鉀能夠降低血壓
那些接受營養指導的病患多數過胖,然而,一經指導,他們血壓就會下降。那不外是由于食鹽的攝取量減少所使然。而且,隨著血壓的下降,鈉與鉀的比率會逐漸地平衡過來。那是因爲一般的病患定量地進食蔬菜、水果,使鉀的含量急速增加,鈉就無法積存的緣故;同時,食鹽的攝取量減少也是重要的原因。
充分攝取蔬菜所獲得的鉀,甚至比服藥所獲得的鉀要多。不過,鉀的含量因食物而有所不同,甚至因季節而有所不同。同時,經過烹調之後,鉀的含量也會減少,所以,計算鉀的含有量,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總而言之,鉀對人體有很大的效用。除此,蔬菜也含有鈣、鎂等。不過比起鉀來,量很少,當然也就難以左右所謂的酸堿度了。而且,蔬菜所含的鈣質是很難被身體所利用的。因爲蔬菜含有草酸等物質,而這些物質很難跟鈣質結合,當然也就難以被吸收。
即使不是爲了攝取堿,也必須多吃蔬菜
如上所述,攝取堿性蔬菜的時候,就可同時獲得鉀。這種鉀能夠預防高血壓以及浮腫,由于亞洲人所攝取的食鹽量比較多,所以攝取充分的鉀自然有益處。
不過,蔬菜除了是堿性食品之外,還有種種效用,完全不吃蔬菜的話,絕對無法維持健康。所以說,只要每天攝取一定量的蔬菜,就不必對它的堿性以及營養的含有量耿耿于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