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爲我的眼識可以見到它。”這種想法並不正確,若正確,則可經得起任何觀察,但由于在理證面前難以安立,因而它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

  其實,外境與心識如夢幻泡影,都是假象。然世界上有這麼多人,通達這一點的少之又少。真正有福報的人,通過聞思修行及長期串習,在他們眼中,對衆生特別執著的東西,就像老人看小孩的玩具一樣,絲毫執著也沒有。可是這種高深的境界,世間高等學府中是學不到的。甚至有些教授一輩子教書,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實執,覺得外境肯定存在,假如自己一個月沒發工資,非跟領導吵架不可。

  沒有證悟心境皆空的人,哪怕到了白發蒼蒼,對財物和感情仍是特別特別執著。幾年前在臺灣發生了一件非常轟動的事:一位91歲的老公公,娶了一位89歲的老婆婆。他們舉行結婚那天,臺灣和新加坡各大報紙紛紛報導,婚禮現場也來了大量新聞記者,有些還故意捉弄他們……現在很多人對萬法無常、生老病死一點感悟都沒有,即使人生到了盡頭,對自他身體的真相還不了解。有些人不懂無常的道理,一照鏡子發現多了幾條皺紋,就痛苦得不得了。其實若通達了一切皆空,或者懂得無我、無常,肯定不會這樣執著。

  當然,對般若空性的聞思,我們一兩天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像天亮了一樣,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這些教言一針見血,若能再叁思維、串習,定可逐漸穿破我們的無明,鏟除我們的實執。只有聞思的功德越來越明顯,你才會非常感謝諸佛菩薩的殊勝教言,同時也會感恩相關人員。(師笑)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

  對方若認爲,心識依靠外境成立,外境又依靠心識成立,心與境就會是互相觀待的,如同左與右、此與彼、黑與白、長與短一樣,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二者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實有自性。《入中論》雲:“若互相依而成者,諸善士說既不成。”觀待而成的法,諸位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絕對不會是實有。《解義慧劍》講四理中的“觀待理”時也說:“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果法必須觀待各自之因,只要是觀待,就不是真實存在。

  學習佛法,光是口頭上會說,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每一個推理、每一個比喻應該切入內心,通達它的意義之後,佛教才能真正打動你,你的內心才會收益匪淺。如果學得馬馬虎虎,自己是沒有什麼收獲的。從前有個師父收了兩個弟子,一次兩個弟子外出時,路上發現了大象的腳印。其中一個說:“這是一只母象,它懷著一只小象,母象一只眼睛是瞎的,象背上還坐著一個婦人,這婦人懷著一個女兒。”(他爲什麼知道這麼多呢?你們應該比較清楚,我在這裏不啰嗦。其實我不說的話,有一種神秘感,反而效果更好!——衆笑)另一個人不相信,追到前面去看,發現與那人說的一模一樣。他回去後問師父,師父告訴他:“這些道理我都講過,你們學習就得用心去思考,只有細密才能通達,粗心大意的人是無法通達的!”

  所以大家聽聞佛法時,一定要專心致志。我們學院遵循上師如意寶的良好傳統,聽經聞法時威儀很如法,什麼事都不做、什麼話都不說,但是外面的有些居士,一邊聽法一邊接電話、發信息,或者吃吃喝喝、東看西看,這種現象不太好。佛法那麼深奧,我們智慧不太淺的人認認真真聽受,有時候還聽不懂,而沒有智慧的人邊聽課邊打電話、做其他事,甚至照鏡子化妝,那還不如不聽。講經說法的場合,並不是美容店!所以聽法的時候要用心,寂天論師所講的每一個字都有甚深含義,大家務必要深入體會。我自己雖然不敢說很精進,但在每次聽法的過程中,至今沒有一次敷衍了事。

  有些人聽了一年的法,就覺得自己很偉大,到處給別人炫耀。其實一年算不了什麼,依止善知識的時間,應該越長越好。而且在依止的過程中,聽法一定要細心,如果只是大概了解,恐怕不能體悟它的內涵,只是種下善根而已。當然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便只是種下善根,也能逐漸獲得解脫。曾有位比丘在河邊傳法時,一個老人倚著拐杖聽了一會兒,當時拐杖壓死了一只青蛙。因青蛙聽到法音的緣故,死後轉生于天界中。所以我們在聽課時,來一些螞蟻或者其它旁生的話,它們也會獲得極大的利益。

  心境觀待則不成實的道理,還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比如,沒有兒子就無法成立父親,父親必須觀待兒子才能安立,兒子沒有降生之前父親不可能存在,因此父親沒有真實的自性,只是一種假名而已,他僅以少許不淨種子,便說這個兒子是我所生,《入中論》雲:“世間僅殖少種子,便謂此兒是我生。”但實際上,正如佛陀在經中所雲:“胎生者,乃由業識、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自性實有的父子並不成立。同樣,外境和心識需要互相觀待,故如父子一樣也是假立之法。如果說外境要靠心識來安立,心識要靠外境來安立,以此而成立心境實有,這就像是兩個小偷說對方沒有偷東西,自己可以證明一樣,這種推理方式極其荒唐。外境存在是因爲親眼所見,眼識存在是因爲見到了外境,這種成實難道有可信度嗎?

  空性法門,並不是教理上說說而已,我們應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剖析,最終發現它的理念無與倫比。有智慧的人學習佛教非常有必要,學習了以後,才能體會到佛陀的智慧確實了不起,而自己的智慧就像大海裏的一滴水一樣渺小,于是自然而然對佛陀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生起無比的信心。

  辛二、破彼遣過之回答: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

  前一偈是對方的提問,後一偈是我們回答。對方辯解道:“心與境二者之所以成立爲實有,其實並不是由于觀待關系,而是由于因果關系。就像苗芽生于種子一樣,心識是從外境中産生的。依種子而生苗芽,依外境而生心識,這個因果規律是明擺著的,因此,可從存在的心識推知外境真實存在。”

  破曰:這兩者是不相同的。苗芽從種子而生,我們可以通過現量、比量了知,而心識從外境而生,這個由誰來了知呢?假如說由心識來了知,此處的心識是尚待觀察之量,未知數無法作爲能立的根據。而且,如果心識由另外的心識證知,則難以避免無窮無邊的過失;如果心識由自身證知,前面已經破過了,自證于勝義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而名言中的自證,對方根本不承認,如果承認的話,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辯論了。

  或者,還可用種子與苗芽不一、不異的方式來駁斥。法尊法師翻譯的《廣大遊戲經》 中說:“有種芽亦爾,非種即成芽,非異亦非一,法性非斷常。”種子和苗芽是無則不生的關系,沒有種子不可能産生苗芽,但種子和苗芽的關系,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正因爲如此,法性不墮于常邊也不墮于斷邊。

  這種緣起性空,是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見解。名言中未經觀察時,種子可以産生苗芽,外境也可以産生心識,一切顯現無欺而存在。但真正去剖析的話,諸法皆無有實體,因果差別只是在空性中如鏡中影像般顯現。若有一法成實不空,那麼造惡業産生痛苦、造善業産生快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等都不成立,如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希望大家對空性法門有所了解,對般若法門要有信心。現在有些人對般若、禅宗、聞思一概不承認,自己受持一個與衆不同的法門,是外道還是佛教也很難說。如今,奇奇怪怪的佛教法門非常多,大家要學習的話,一定要選擇有曆史來源、傳承未斷的教法,否則,很多所謂的“大成就者”宣說出來的法,到底能否成就也不好說。

  在佛教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大智者,一般不會宣揚自己的功德,即便是修持多年的修行人,言行舉止也很謙虛。最近我家來了一個客人,他是我20年前關系最好的朋友,我還沒有上學前,當時他放山羊,我放牦牛,我們倆的見解、思想、行爲一致,經常到山上刻觀音心咒、念觀音心咒。後來他出家了,我很羨慕,慢慢也從學校裏逃出來出家。他現在閉關20多年了,平時很少很少出來,這幾天住在我家。在接觸的過程中,我隨時可以發現他跟我完全不同,生活非常知足少欲,不像有些人,剛出家時熱情很高,高壓鍋馬上送給別人,再過二十年,恐怕就不是這樣了。但那個修行人永遠都這樣知足少欲,他絕對不會說“我是誰的化身”,自己給自己打廣告,即使他有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也是盡量地隱藏著,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你們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外面打的廣告特別厲害,自己一定要叁思啊!在這個世間上,大公司就算不打廣告,國內外的客戶也是比較了解的。

  其實我真的比較擔心,有些人對佛法生起一刹那性的信心很不容易,就像盲龜值木一樣非常難得,但如果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被有些人利用了,最後誤入歧途的話,非常可惜。因此,大家一定要先尋找具法相的善知識。智悲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都說,末法時期具足所有法相的善知識很難找,但最基本的條件是,這個上師必須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找到這樣的上師以後,務必要尋求真正的佛法,不要聽一兩天就可以了。現在很多人可能是因爲社會的壓力、世間的誘惑吧,沒辦法真正展開聞思修行,很多人聞思時間太短了,一兩年就開始打退堂鼓。其實我們活多少年,就應該聞思多少年,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有一句教言我最喜歡,他說:“活到老,修到老。”一定要有這樣的恒心。否則,在這個上師那兒聽一兩天,好像沒有什麼味道,又到那個上師那兒去聽聽,又覺得講得不好……這樣得不到什麼利益。學習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門,一定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若能如此,相續中的實執才會逐漸減少,今後求什麼法都會很容易!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