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從選擇 關于愛心工程的一席對話

  無從選擇

  ——關于愛心工程的一席對話

  一抹朝霞透過窗簾的縫隙,灑進了我的小木屋。

  我像往常一樣關掉電燈開關,拉開窗簾,以最大的熱情來迎接霞光的照耀。很快,屋子裏便是朝日盈盈、嫣紅暖暖了。我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希望能借這縷清新的空氣,驅走連日來的疲倦與疼痛。

  忽然,我發現在院子的角落裏,蹲著一個身穿運動外套的中年男子。他顯然早就在盯著我了。看到我在注意他,他連忙躬身作揖:

  “堪布,早上好!”

  “你是新來的嗎?找我有事嗎?”

  “我是您沒有見過面的弟子,出于對您的敬仰和思念,我千裏迢迢地來到學院。因爲假期很短,昨天晚上剛到學院,明天一早就必須離開,時間很緊,所以只有冒昧造訪了。”

  “你來了多久?爲什麼不敲門?”

  “大概有一個多鍾頭吧!看著您的燈光亮著,我知道您在忙,所以不敢打攪,就在這裏一直等著。我想,等您的工作告一段落以後,我自然會有機緣向您請安、討教的。”

  雖然大經堂的基建出了很多問題,等著我去處理;智悲學校的校長也准備過一會兒和我商量下學年的教學安排;弘法部也有一大堆瑣碎事情亟待解決;另外還有今天的翻譯、備課、念誦等等,但想到他路途的艱辛和遙遠,我實在不忍心拒絕,只有回答說:

  “我的時間不多,如果你有什麼問題,能否直截了當地提出來?我也就簡明扼要地給你回答。”

  “當然可以!堪布,我學佛時間不長,只有兩叁年,但我很幸運,從一開始,就由朋友推薦知道了您。通過您的譯文和著作,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可以說,我主要的見解都來自于您的教誨。是您讓我懂得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重要性,讓我對上師叁寶生起了堅定的信心。不過,我對您的一些做法有些不解,能否請教一二?”

  “哪些做法呢?”

  “您在著作中一直強調,利益衆生最究竟的方法,是讓衆生獲得佛果。可是,最近一兩年以來,您似乎特別熱衷于愛心工程、智悲基金等等。在我看來,這些都只能算是暫時的利益,並沒有太大的價值,爲什麼您還樂此不疲呢?”

  他的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的神經。也許,在做出這些選擇的時候,我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被救助的人身上,而輕視了其他人的想法。但一切都是因緣注定,一切都是命運的捉弄,我只是一個被命運的導演安排的一個小角色,是被種種境遇逼上梁山的,作爲接受過大乘教育的佛弟子,我無從選擇,只能這樣走下去。

  自從二十多年前出家爲僧之後,我就選擇了一種遠離塵囂的生活。雖然接觸了一些人,巡遊了一些地方,但始終都沒有離開聞思修行、弘揚佛法的象牙塔,一直在忙碌而充實的日子中暢享法喜的甘露,對周圍人的生活現狀不是特別注意,直到叁年前的一個夏天——

  那天,是羅科瑪部落一年一度的供護法節。每年這個時候,也是當地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戶牧民都會全家出動,身著最漂亮的盛裝,帶著最豐盛的食品,到草原上紮帳篷耍壩子。

  我也放下一切雜務,翻山越嶺、馬不停蹄地趕往現場。

  天空湛藍深邃,草原碧綠遼闊,鮮花五彩缤紛,小河叮咚歡唱。

  當我坐車抵達的時候,舉行儀式的壩子上早已是人山人海,護法彩旗飄飄,供奉桑煙袅袅,帳篷星星點點,歡聲笑語連連……

  儀式結束後,我也隨著人流信步四處遊逛。忽然,一群小孩子的吵鬧聲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循聲走進帳篷,一群小孩子大概正在偷吃食物,看到我們進去,嚇得目瞪口呆,幾個孩子的腮幫子都撐得鼓鼓的,手裏還拿著半根藏式油條。看到他們的滑稽與驚慌,我不由得哈哈大笑:“這裏的大人呢?”

  “都出去了,要不要去叫他們回來?”

  “不用了。”

  他們顯然認識我,所以一開始顯得有點拘謹。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快,他們就和我們熟識起來,開始不停地看看摸摸、搗鼓搗鼓我們一行人隨身攜帶的照相機、攝像機等設備。

  “你們都幾歲了?上學了嗎?”

  孩子們一一報出自己的年齡——從七八歲到十幾歲都有。但我遺憾地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沒有上學。

  “你們平時在家裏做什麼?”

  “放牛!”“放羊!”“帶妹妹!”“和小朋友玩!”……他們開始天真地掰著手指頭,唧唧喳喳地向我們數落著他們的“工作”。

  他們的回答使我感觸良多:在如今高科技、高信息化的時代,很多城市裏的孩子們已是唐詩宋詞倒背如流,英語電腦運用自如了,想不到這些孩子卻連基本的字母都不認識,所謂的建設家鄉、報效社會又從何談起呢?可以想象一下我自己,如果沒有當初的啓蒙教育,我的人生經曆可能會因此而重寫。很多人生道路都是因爲起點一個小小的角度轉換,就會形成終點的巨大反差。而這個角度的轉換,卻是需要因緣的。我暗暗下定決心,但願能爲改造這些孩子的命運創造一些因緣。

  從此以後,帳篷裏的發願成了我揮之不去的情結。

  爲了無數個兒童的未來,我首先走訪了自己的母校——下羅科瑪小學。發現這所曾經培養過我的學校早已沒有了往日的輝煌——教室破舊不堪,教師資源短缺,學生寥寥無幾……六年級僅有兩個學生,而五年級也只有四個學生,和我原來讀書時每個班至少幾十人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于人氣嚴重不足,整個學校顯得冷冷清清,再也沒有往日上課時的書聲朗朗,也沒有下課時的人聲鼎沸了。

  在詢問了該校校長與教師後,我才知道:由于牧區兒童的住家比較分散,有關部門的經費又十分有限,小學的設點不可能達到可以走讀那麼普及,現有學校的住宿條件也十分局促,無法滿足所有學齡兒童的需求。所以,一些住家較爲邊遠的孩子們就只有失學了。

  之後,我又調查了周圍方圓幾十裏的幾所小學,發現情況都大體相同。

  帶著一種使命感,我又與縣政府與縣文教部門的相關領導交換了意見。在得知我的意圖後,他們給我的答複是:如果有人願意承擔學校的基建,他們願意盡最大努力解決師資配備和部分學雜費的問題。

  在沒有經過太多思考的前提下,我就當即決定,先從上、下羅科瑪兩所學校的改造擴建做起。

  令我大松一口氣的是,當我把自己的決定告訴給一位富有愛心的居士時,他毫不猶豫地向我保證,爲了這些孩子的將來,他願意承擔這次擴建改造的大部分資金;當我向各位道友發出愛心倡議後,也得到了諸位佛友的熱烈響應。

  第一步的資金缺口已經解決,兩所學校的基建也緊鑼密鼓地拉開了帷幕。幾個月後的金秋,500多名兒童走進了寬敞的新教室,住進了整潔的宿舍樓。

  但我知道,還有很多邊遠地區的孩子仍然不能如願以償地走進學校。爲了當初帳篷裏的誓願,我無法停止我的腳步,傾力傾囊地爲失學兒童建立一所又一所的學校,將是我畢生不可推卸的任務。

  愛心工程啓動後,我的身邊時常會發生一些讓我無法拒絕的事情,使我像一個被皮鞭不斷抽動的陀螺一般,不得不無休止地轉動下去。

  一天,在一個老鄉的帶領下,一個大約十八九歲的年輕人走進了我的屋子。

  據老鄉介紹,他是當地有口皆碑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因爲衆多的弟妹、多病的母親,家裏的生活一直處于貧困線以下。父親爲了整個家的生計,常年在外挖蟲草、打零工,曾經堅實挺拔的脊梁早已蜷縮彎曲,但盡管如此,卻只能滿足一家老小勉強糊口的需要。

  從讀書的第一天開始,他就盡量不向家裏要一分錢,每年都獲得全校最高的獎學金,每個假期都在辛辛苦苦地打零工,直到高中畢業。在本屆高考中,他以本州較爲優異的成績成爲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但是,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他和父親的眉頭卻鎖得更緊了——高昂的學費和交通費,對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所有可以變現的家當都處理完了,他也賣命地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苦力,但到手的費用卻是杯水車薪。看到十幾年來積攢的夢想即將破滅,理想的幼苗即將遭到無情地抽打,他和父親不由得心急如焚。

  絕望之余,兩父子終于在一位鄉親的指點下,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學院,並向我伸出了求援之手。

  眼前的小夥子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衣服,蹬著一雙破舊的運動鞋,眼裏透出一股堅毅與自卑交織的複雜眼神,活脫脫就是當年讀師範的我的一個翻版。

  盡管當年家裏很窮,但因爲自己讀的是師範學校,不需要爲學費和飲食發愁,所以沒有太多的壓力。雖然沒有像樣的衣服,更沒有閑錢去買零食和文具,只有靠一些好心同學的周濟,但我也一直能保持一份尊嚴。不過,在即將畢業時,自己毅然選擇了削發出家,學校當即提出巨額賠償,自己不也同樣面臨著各種窘困?也同樣等待著別人的扶持嗎?

  毋庸置疑!幫他延續這個希望,讓他滿懷自信地走完今後的人生之路,我責無旁貸!

  我安慰他:物質的貧困是暫時的,若能達到精神上的富有,窮人的生活一樣可以過得回味悠長。心是無邊的宇宙,可以盛納整個世界,不要被自己的痛苦障蔽了視野,應該多去關照他人。即使一文不名的人,也有幫助他人的能力。好好讀書!當你能量足夠強大的時候,更不要忘了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聽了我的一席話,小夥子連連稱諾,清澈的黑色瞳孔中閃爍出灼人的光芒,他雙手顫抖地接過厚厚一疊錢,兩頰頓時绯紅如血。我在心裏祈禱著:但願二十年、叁十年以後,他仍然能保持這份純樸。

  山上的野草青了又黃,嚴寒的隆冬也在不知不覺當中來臨了。紛紛揚揚的大雪一連下了好幾天,很多人都僵縮在屋裏,盡量回避著室外的狂風暴雪。

  因爲公務纏身,我不能選擇逃避,而必須出門去應對這場無情的冰凍。

  剛走出院子,就看到叁個黑色的身影正朝我的方向踽踽而來。

  等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中年女人帶著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和一個叁四歲的小女孩。一看到我,女人仿佛看到救星般地連忙詢問:“請問堪布索達吉的家怎麼走?”

  “你們找他有事嗎?”

  …

《無從選擇 關于愛心工程的一席對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淺談佛教無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