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又經曆哪些階段?
在釋迦牟尼涅槃後的1600多年裏,印度佛教在組織上和思想上經曆了分化、發展、衰壞、複興的過程,從思想發展的軌迹來看,印度佛教可以被分爲五個時期:
一是原始佛教時期,也就是釋迦牟尼創教及他的弟子相繼傳承的時期。這時,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聖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宣說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是其核心內容。
二是部派分裂時期,即佛陀逝世100年後,佛教內部産生了對戒律和教義的不同看法,並且開始分裂,然後形成了許多部派。
叁是大乘佛教時期,也就是在部派佛教流行的時期,大乘佛教的思想在南印度已經開始産生和傳播了。當時,在家的佛教徒普遍崇拜安置舍利佛塔,並形成了大乘佛教最初的教團——菩薩衆。參加這些教團的既有出家的僧侶,也有在家的支持者。
四是密宗盛行時期,在公元6世紀~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占了統治地位,並且發展得非常昌盛。于是,佛教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並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佛教派別。
五是複興時期,在19世紀末,印度沈寂了大約700年的佛教又開始複興。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