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空性,就認爲:“萬法若是空,怎麼安立因果呢?”“如果我不存在,造善業就沒有意義了吧?”“我不存在的話,修加行幹嘛?我都不存在了,難道是爲了石女兒而修加行嗎?”這些人平時不做善事,也不積累任何功德,說起大話來頭頭是道,完全墮入斷見派。
大家一定要知道,萬法在勝義中是空性,無有任何實質,而在名言中,因果絕對是不欺惑的。如果能通達這一道理,即可了達釋迦牟尼佛的殊勝教理,《叁摩地王經》雲:“于諸法中不執著,常能攝受一切法,于諸業果信不動,最勝世尊說是法。”若對諸法一點都不執著,明白勝義中一切皆空,對世俗因果的誠信就會毫不動搖,這是佛陀所宣的最殊勝、最深妙的法藏。了知這種真理的人,龍猛菩薩在有關論典中一直贊歎。(在我們藏傳佛教,龍猛菩薩所說的話,除了具邪見者、瘋狂者以外,大家百分之百承認,因爲他無誤抉擇了佛陀的究竟密意。漢傳佛教也是如此,只不過有些人什麼都不懂就胡說八道,除此之外,對龍猛菩薩這樣權威的大智者,每個佛教徒都是承認的。)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諸智者以奇語贊,說此雙運真奇妙。”印度諸位大德和智者們都說,現空雙運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違,但實際上並不相違,因爲萬法空性的緣故,因果不會滅失,而在因果顯現的同時,萬法又是空性的。
有些人認爲明白空性後,什麼都不用做了,磕頭也不用,念經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懶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證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細微,因此,一個人有沒有證悟空性?從其行爲也看得出來。假如特別害怕墮入惡趣,言行極其小心翼翼,說明對空性有所認識;如果對一切惡行無所顧忌,對一切善行不生歡喜,這時候就很危險了。以前有個人說米拉日巴尊者是斷見派,尊者回答說:“我有沒有墮入斷見,你看我的行爲就可以。”因爲米拉日巴修行非常精進,每天除了中夜以外,上夜下夜都不睡覺,一直行持善法。現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不散亂,始終非常精進,取舍因果也特別謹慎,這說明他對空性有所認識。而有些人不承認前後世、不承認空性,每天抽煙、喝酒、打牌,渾渾噩噩地消磨時光,這種人肯定對空性沒有任何定解。
當然,相信因果存在,不單單是證悟空性的一種定解,沒有證悟空性的人通過偶爾的因緣,也可以發現因果不虛的真相。在二戰時期,有一天,艾森豪威爾將軍乘車去參加緊急軍事會議。當時天氣非常寒冷,他看到一對法國老夫婦坐在路邊,凍得瑟瑟發抖。原來,這對老夫婦准備去巴黎投奔兒子,但因爲車子抛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爾立即把這對老夫婦請上車,特地繞道去了趟巴黎。送完這對老夫婦之後,才風馳電掣般地趕去參加會議。盡管艾森豪威爾根本沒有行善圖報的動機,但他的善心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當天幾個德國納粹狙擊手埋伏在他必經的那條路上,如果不是爲送老人而改變了行車路線,他恐怕很難躲過這場殺身之禍。後來據說他成了一個非常虔誠的宗教徒。
還有一個故事說,有個士兵看見一個乞丐,手裏拿著一枚假銀幣,在路上一直哭泣。士兵覺得他非常可憐,勸他不要哭,自己用真銀幣跟他交換。那個假銀幣不能用,也舍不得扔,士兵就穿了一根線戴在脖子上,算作紀念品。沒想到後來在戰場上,一顆子彈正好擊中銀幣,救了他一命。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不管你承不承認,它都存在。我原來也舉過一個例子,就像你吃了毒藥後,不管承不承認它有毒,它遲早都會要你的命。因此,造了殺生、偷盜等自性罪和佛製罪的人,終究都會感受痛苦,而造了善業的人,對相續絕對是有利的。
當然,因果法門甚深難測,並非一加一等于二那麼簡單,佛經中說:“因果相應勝法門,細微難見佛境界。”因果十分深奧、殊勝、微細,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羅漢和世間人都無法徹知。《雜譬喻經》中就有個公案說:佛在世時,有一位阿阇世王,一天,一個以殺生爲業的屠夫拜見國王,請求國王每遇節日需要殺生時,全部賜給他來做。阿阇世王問爲什麼,屠夫說他有一個小小的神通,知道自己前六世都是屠夫,從事殺羊的職業,而死後均轉生天界,享受天福,所以他覺得殺生是轉生天界的因。
阿阇世王很不解,去請教佛陀。佛陀觀察到這位屠夫前世造過一個善業,由于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爲人又能知宿命。但他知宿命的能力很淺,只知過去六世殺羊生天的事,再早一些的事情便無法得知,于是誤認爲屠羊是生天享福的因,而不知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一旦機緣成熟,將會墮地獄受極大痛苦。
世間人的小神通,包括聲聞阿羅漢的神通,對長遠的因果無法了解,故月稱論師說“亦遮思維諸業果”,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隨隨便便猜測因果。現在有些人似乎超過佛陀了,一開口就是“你今天供養什麼什麼,來世一定會變成人,沒有問題”,這些愚昧無知的人什麼都敢說,好像自己是造世主一樣。其實因果沒那麼簡單,真正證悟空性、對因果有了解的人,深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言行特別謹慎。
衆生所造的業雖不會失壞,但按照大乘的說法,依靠一些殊勝的對境、不同的因緣,惡業也可以減輕,甚至不需受報。唐玄奘講過他上師戒賢的一個故事:戒賢具有超群的智慧、清淨的戒律,在印度弘揚佛法的貢獻非常大。後來他患上重疾,全身如同刀刺般疼痛,他想絕食而死。夜裏夢見文殊菩薩對他說:“你在前生當國王,殘害了很多百姓,你應當忏悔自責,怎麼能自盡了事呢?有位支那僧人來此學習,已經在路上了,3年後應該到這裏。將佛法傳授給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3年後玄奘果然來了,戒賢向玄奘敘說了自己的往事。
現在也有很多人行持善法後出現不順,比如身體不好了,魔障現前了,這很可能是往昔的罪業重報輕受,因此沒有必要去抱怨,理當坦然受之。
剛才說依靠一個相續,作者、受者是一體的。然而這種相續並非實有,下面破析這個問題: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滅則我亡。
相續非實有,通過意義和比喻兩方面闡述,此頌是講意義:衆生流轉輪回的相續,是否像外道所說是一種實有呢?並非如此。假如是實有存在,這種相續不可能在身體上,而應安立于內心,然而通過中觀的觀察方法來破析,心的實有根本不成立。
怎麼不成立呢?因爲過去心已滅盡,未來心還沒有産生,它們都無有實體。既然未來心和過去心不是我,那麼現在心是我嗎?世人常說“活在當下”,認爲現在是存在的,但這種說法也不合理。因爲現在心可分爲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許多細微的時間,刹那刹那在生滅,假如現在心是我,當它刹那消逝時,我豈不是也蕩然無存了?如果是這樣,那任何人都沒有我了。
衆生大多執著未來、現在、過去的心是我,但從叁時心的角度來觀察,《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爲我呢?或者從時間的本體來觀察,《中觀四百論》雲:“過去若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不過去,如何成過去? ”過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現在、未來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于叁時的我又在哪裏呢?
相續非實的道理,本論第八品中也講過:“相續與蘊聚,假名如軍鬘。”相續、蘊聚全是假名,就像軍隊或念珠一樣。聖天論師也說:“于相續假法,惡見謂真常。”相續其實是一種假法,但惡見者將之執爲真實存在,認爲從小到老都是一體的。可是若仔細觀察,一相續可分爲衆多刹那,每一刹那又有不同自相,將不同自相的法執爲一相續,是不合乎道理的。《入中論》雲:“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續,所有自相各異法,是一相續不應理。”慈氏、近密二人是他體法,絕對不是一個相續,若認爲他們是一個相續,這是極不應理的。
學習這個頌詞,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雖承認因果的所依是我,但我只是一個假的相續,真正去觀察,根本得不到。在真正的實相中,一切萬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緣起顯現。之所以稱爲空性,因爲顯現的緣故;之所以叫緣起,因爲在顯現的當下本體即空,故而顯現與空性是雙運的,萬法不會因爲是空性就不存在。若沒有懂得這一點,就會誤認爲善惡之報不成立,從而墮入斷滅空。
那麼,善惡果報是如何成立的呢?在衆生的虛妄分別念前成立,只要這種虛妄分別念不滅,輪回也有、痛苦也有、快樂也有、地獄也有、天界也有。
空性和因果之間的關系,必須通過聞思來了達,若沒有聞思,即使你是高僧大德、大智者、大學者,也不一定明白這些深奧道理。而在聞思的過程中,不離傳承上師的教言非常重要,否則,縱然你看了很多經典,又閱了很多論典,也不一定清楚其中的密意。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一切傳承上師,沒有他們的金鑰匙,根本打不開空性與因果的寶藏。放眼整個世界,學佛的人非常多,但對空性法門有所證悟、對因果取舍細致入微的修行者寥若晨星,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緣分。
總之,了知萬法皆空後,不能廢弛積累善法資糧。很多老修行人一輩子修大乘佛法,具有一定的無我境界,但他們不像個別人一樣,認爲已經證悟了空性,每天就不用造善業了,反而他們對因果非常注意,早上叁點左右就起來,一直磕頭、念經,從不懈怠。誠如麥彭仁波切所言:“一個人證悟了沒有?從他的行爲可以看得出來。”沒有信心、沒有悲心,平時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絕對沒有證悟空性;假如你不與世人同流合汙,整天精進行持善法,相續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證悟。這不用別人來觀察,自己是自己的見證者!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