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關,因此父母恩重如山,對父母應該盡量恭敬,不能說惡語,更不能把他們關起來,七天不讓吃喝,活活餓死。《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一位光目女非常孝順,母親去世之後,她問阿羅漢轉生何處,得知母親因生前愛吃魚鼈、喜歡殺生,死後墮在惡趣受苦。于是她散盡家財,塑清淨蓮華目如來的佛像等,終使母親得以解脫。
《盂蘭盆經》中也講了,目犍連在定中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尖那樣細小,便以神通盛飯菜給母親吃。可是飯到母親手中,立即化爲炭火,目犍連見狀,悲痛萬分,到佛前乞求救母之法。佛陀說:“你母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故受此報。此罪之重,非你一人力量所能救拔,唯有仰仗十方僧衆的力量,才能使她脫離餓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衆自恣日,若設百味珍肴、鮮果于盆中,供養僧衆,你母即可得到超度。”目犍連聽後依教奉行,後使母親脫離了惡趣。
所以大家對因果一定要注意,有時候不小心造下細微之業,會令你在地獄千百萬劫不得解脫。有些人可能不相信,但不相信也無法抹殺事實,就好比你吞下了毒藥,雖然不相信會中毒,但學過醫的人都知道你的結果。我們獲得人身、能取舍因果時,各方面一定要謹慎,世俗的因果觀念很重要,對此曆代的傳承祖師非常重視。倘若你不慎造下了惡業,相續就已經被染黑了,因緣成熟的時候,這個種子定會開花結果,到時你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謂無近取愛,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阿羅漢要受宿業之功能,並不是究竟果位,這是現量可見的事實,可是傲慢聲聞對阿羅漢已證究竟解脫,另有一套說辭:“雖然阿羅漢有受業現象,顯現上也有痛苦,但因爲他們已遠離了近取愛,沒有十二緣起中的愛取支或俱生我執,故而決定不會轉生後世,不可能輾轉不停地在輪回中流轉生死,這難道不是究竟解脫嗎?”
中觀宗駁斥:阿羅漢雖已斷盡無明我執所生的愛取(輪回之因),但相續中仍有非染汙愛的存在。非染汙愛屬于一種無明愚癡,遇到對境時有苦樂感受,有感受則會産生愛執,如佛經中雲:“樂受增上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癡。”《俱舍論》中也說:“因以苦樂舍叁受,安立貪嗔癡叁縛。”由于阿羅漢有受的緣故,必定仍住于愛執之中,又怎能說是已得究竟寂滅呢?
要知道,有受必定生愛,既然阿羅漢有苦受樂受,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心具所緣者,何不生惑毒?”心有所緣的話,豈會不産生毒藥般的煩惱呢?《中觀四百論》亦雲:“識爲諸有種,境是識所行。”心識是叁有的種子,苦樂之境就是心識的所行之處。阿羅漢雖遠離了無明我執,但對外境的執取並未斷,所以得果不究竟。
現在許多人大乘與小乘分不清楚,上師與非上師也分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爲他們佛教理論水平太低了,所以不論是在家人、出家人,一定要了解佛法真理。當然,佛法真理廣大無邊,研究一天兩天或者一年兩年,是得不到滿意效果的。世間人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大學,要花那麼長的時間,我們束縛在煩惱鐵籠裏的可憐衆生,學習更深、更廣、更難以領悟的佛法,爲什麼不值得付出一生的精力呢?
有些世間人讀書,六七歲就開始上學,二十幾歲還沒有畢業,而學習甚深佛法,他們卻認爲上師灌個頂就行了,上師加持一下就開悟了——“但我爲什麼還沒有成就?還有貪心、嗔心呀?”動不動就問這麼幼稚的問題。要知道,無始以來我們的煩惱根深蒂固,光靠上師用寶瓶裏的水灌一灌、看一看佛像就開悟了,你不一定有這樣的根基。在這個世間上,天才是有,但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家還是應該長期系統地學習,這樣才會對佛教有所了解,明白大小乘等佛法真義,進而通達世俗與勝義的一切法。
倘若你覺得證阿羅漢果就足夠了,那你想得太簡單了。其實阿羅漢並不是究竟果位,正如昨前天所說,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卻不知自己的母親轉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爲聚光佛刹土極其遙遠,距娑婆世界有八萬俱胝。還有,《無量壽經》中雲:“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若以佛陀的智慧爲對境,聲聞阿羅漢縱經億劫、窮盡神力,也無法測度一絲一毫。
2)時不知因:華傑施主想要出家時,由于時間隔得太遠,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有出家獲得解脫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羅漢羅睺羅說,孔雀羽毛色彩斑斓,這各種各樣顔色的因緣,唯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其他人皆無法通達。
4)細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勝,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蘊之量,他根本沒有辦法衡量。
阿羅漢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俱舍論》中講了退法羅漢、思法羅漢等六種羅漢 ,個個都很了不起。可是用大乘理論來觀察,阿羅漢尚未得到究竟解脫。現在有個別法師對密宗一無所知,經常給別人灌輸:“你們不要學密宗,密宗只能得阿羅漢果位。”他們不僅對小乘不精通,可能對大乘更不了解。密宗從來沒有一部經續說,學無上密法得阿羅漢果位。其實真的得到阿羅漢果位,那也不是特別差,跟凡夫比起來,他們什麼煩惱都沒有,從離開痛苦的角度而言,阿羅漢是最快樂的,但從智慧或悲心方面來看,他們還差得比較遠。
小乘阿羅漢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不可思議生死,因此並非是最極寂滅之果。1)無明習氣地:指障礙證悟如來藏的無明習氣所依之處。2)無漏業:依無明習氣地,以行持細微行相的戲論而引生的無漏善業。3)意生身:以無明習氣地爲因、無漏業爲緣所生的一種果,顯現上就像意識一樣無礙的一種身體。4)不可思議生死:意生身可隨意舍棄生命,此舍身隨意自在,不似凡夫舍棄有漏身體毫無自在。對這些現象,小乘自己也承認,跟佛智相比起來,他們離得非常遙遠。
因此,學習這部論典後,大家一定要希求大乘法。阿底峽尊者說過,大小乘以有無菩提心而分。如果沒有利他的菩提心,口頭上再怎麼樣會講,實際上也接近小乘。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修密宗,想獲得大威德、大圓滿的果位,但若自私自利比較強,成天想著“我要快樂”、“我要成功”,這對修行很不利。還有些漢傳佛教的修行人,參禅也好、念佛也好,目的就是“我要往生,見阿彌陀佛”,假如你發的是小乘心,得的只能是小乘果。我們之所以要往生,是因爲自己沒有能力利益衆生,只有依靠阿彌陀佛的威力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圓滿一切功德和威力,才有能力度化衆生。就像現在許多世間人想當官,但當官是爲了發財,還是借助這個地位幫助更多人?二者確有天壤之別。只有爲了人民的利益而當官,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合格的公務員。同樣,不論你學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目標都是一樣的,正如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修行次第略說》中所言:“證果並不重要,利益衆生才重要。”這就是希求佛果的目標。
在座的道友,你們到底修大乘還是小乘,不妨好好觀察一下。很多人駁斥小乘時很有口才,覺得小乘特別低劣,阿羅漢是焦芽敗種,但反過來看自己,你的行爲難道不和他們一樣嗎?當然,凡夫的自私自利不可能一下子根除,必須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但至少理論上應該明白這一點,並將之作爲自己的目標,依靠傳承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在實際操作中勵力而行!
寅叁、心滅亦再現:
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
若無空性心,滅已複當生,
猶如無想定,故當修空性。
若遠離了大乘空性,則不能息滅四邊八戲,心識定有所緣,無法徹證法無我,其境界並非究竟無緣寂滅。所以大乘經典中說,阿羅漢的證悟猶如蹄印中的水窪,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亦雲:“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聲聞緣覺證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蟲吃剩後的芥子內的空間一樣。
然而按照小乘觀點,阿羅漢是最高的境界,他可以入很長時間的滅盡定。比如迦葉尊者在雞足山即是入于滅盡定,加持色身一直不滅,當彌勒佛出世時 ,彌勒佛會手托迦葉尊者的法體,給四衆弟子觀看,說他穿的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法衣,他是如何如何入定的,並宣講戒律的功德,如此宣說後,衆眷屬皆生起出離心,並獲證聖果。
敦珠法王的傳記中也說,他小的時候,在洛若附近挖出了一個入滅盡定的阿羅漢。挖出來以後,他有點害怕,又將那位阿羅漢藏進山洞,重新用土石封好。
所以,阿羅漢在不同的地方入于滅盡定。有些色身不顯,身體一點也沒有,就像《阿含經》所講的那樣;有些以不壞的加持力所印持,身體如如不動,于山洞、岩石、大海等處入定。但無論是哪種入定,一萬劫之後,佛陀都會從心間發光,加持他們出定,勸導其入于大乘。如麥彭仁波切雲:“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
入大乘的時候,有些論師說從資糧道入,有些論師說從見道入,但不管怎麼樣,按照大乘經論的說法,小乘阿羅漢並不是究竟果位,他們的涅槃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涅槃。藏文《白蓮花經》雲:“如此所謂諸涅槃,汝雖解脫輪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當尋殊勝此佛乘。”涅槃其實分兩種,阿羅漢的涅槃雖已脫離叁界痛苦,但還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們應尋求遠離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佛乘涅槃。
現在有些修行人,兩叁天不吃不喝、不生任何分別念,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實若沒有遠離一切戲論的大乘空性,心識雖然暫時滅盡,但不管是八識聚、六識聚,都安住在阿賴耶當中,就像是無想定的天人,通過禅定力將粗大心念暫時壓伏了,可是長劫之後因緣聚合時,心識仍會生起來。
因此,心的暫時寂滅,並不是我們希求的目標。每個人之所以學佛,就是想得到最究竟的佛果,不是菩薩果,更不是阿羅漢果。《寶性論》中說:“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槃,若離日光者,不可見日輪。”沒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猶如日光與日輪無二無別,沒有日光的日輪是不存在的,同樣,佛果與涅槃也是無二無別,離開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所以,叁界中凡是希求解脫者,一定要修持萬法皆空的大乘空性,對它生起信心和歡喜心。什麼時候你聽到空性法語,歡喜心情不自禁,什麼時候就說明你解脫有望了。
大家現在依靠上師如意寶的加持和自身因緣的聚合,有機會聽受大乘空性理,這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佛陀在因地時,爲了聽一句簡單的無常法,粉身碎骨、付出一切都心甘情願,更何況是這麼圓滿的空性法門了。大家如今有因緣聞思空性,一方面是自己的福報現前,一方面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包括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中也說要攝持我們濁世衆生。
我們生在娑婆世界,不斷被業和煩惱沖擊,是很痛苦,但能遇到如意寶般的空性法,福報還是不可思議。假如你能將之經常串習,一定會燒盡輪回的種子,這個緣分相當難得,在短暫的人生中,千萬千萬不要放棄。即使你遇到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魔劫,對佛法的正信也不能改變。若有這樣的決心,諸佛菩薩的加持會不斷融入你的心田,你本具的如來藏光明定會顯現。所以,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福分,聽聞大乘空性法門後,首先要在道理上搞明白,然後經常于內心中串習,這樣一來,自己的智慧光芒會越來越強,無明煩惱的黑暗也將逐漸消散。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