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節課
醜二(修勝義之功德)分二:一、成辦二利;二、斷除二障。
寅一、成辦二利:
爲度愚苦衆,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回,此即悟空果。
有實宗發出疑問:“如果證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聲聞入滅一樣,那麼菩薩不應住于輪回救度衆生,也不應精勤于修習大乘道果,這樣一來,對自己和他人有什麼利益呢?”
作者回答說:證悟了空性以後,不但不會有這種過失,反而對自己、對他人、對天下無邊的衆生有無窮利益。因爲大乘菩薩通過精進修持,證悟空性之後,能夠看破一切,遠離貪懼二邊,對輪回中的色聲香味、五欲六塵,不會像凡夫俗子那樣貪執,也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恐懼。菩薩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雖住于叁界以各種形象利益衆生,卻不會像聲聞一樣墮入寂滅邊,中斷了利他的相續;也不會像世間人一樣墮入有邊,沈溺在輪回的惑網中,不能自拔。
對大乘菩薩來說,雖已了知萬法皆空,但不會因此舍棄救度衆生的事業,這即是證悟了空性的結果。沒有證悟空性的話,會像聲聞一樣,認爲輪回火坑特別可怕,度化衆生難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汙言穢語、邪見如山,他們唯恐避之不及,甯願獨自一人趨入安樂的涅槃。然而菩薩不會這樣,他們雖住于世間,但以勝義空性的加持,于世間不斷救度有情,而不會爲輪回煩惱所染。如《華嚴經》雲:“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蓮華生長在淤泥裏,卻純潔無垢,出淤泥而不染;日月住在虛空中,但能自在灑脫地運行,不滯于任何一處。(有些論師認爲,假如日月住在一處,當地人就會生起酷熱之感、厭煩之心,不斷運行才不會有這種後果。)又雲:“不離于世間,亦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菩薩不會離開世間,也不會耽著世間,他的一切所行毫無障礙,猶如空中的風。所以,證悟空性的大乘菩薩,在智悲力推動下,永遠不會舍棄衆生,如地藏菩薩所發之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乃至輪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于輪回。
既然如此,那菩薩會不會有痛苦煩惱呢?絕對不會。因爲他已證得了遠離四邊八戲的勝義大空性,並通達世俗萬法猶如幻化八喻,如夢、如幻、如陽焰等,有了這樣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獄,也像逛花園般自在快樂,沒有絲毫痛苦。彌勒菩薩雲:“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了悟諸法如幻的聖者,在惡趣中流轉投生,也像入于花園一樣快樂,縱遇興盛衰敗,也不會被煩惱染汙。(不說菩薩和佛的這種境界,甚至在座有些道友,經過長期對空性的聞思、觀修,對一切苦樂也看得特別淡,這就是體悟空性的結果。)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好如凡夫吵鬧纏,其心不隨順逆轉,仿佛空谷之谷聲,此等行人定無居。”證悟空性的聖者,無論遇到什麼環境,都把它當成空谷傳出之聲,不會隨之而起貪嗔癡煩惱。就像有些證悟空性的大智者,表面上看是凡夫人,被嘈雜、熱鬧束縛著身心,在人群中搞世間八法,但因爲證悟了空性的緣故,不會被逆境、順境所轉。他的存在就是爲了利益衆生,只要有利益衆生的機會,任何地方皆可隨遇而安,猶如日月不住空。反之,假如對空性一無所知,即使你做的善法極其廣大,但因爲有強烈的實執,抛不開自私自利,最終也無法成爲無漏的善根。
因此,從長遠利益來看,學習空性對自己的解脫很有幫助,而且斷除了自私自利、離開執著束縛之後,度化衆生也很容易、很方便。否則,抱著一個大大的“我”去幫助衆生,可能有點不太現實。就像現在有個別領導,口口聲聲說爲“人民”服務,但實際上一直是爲“我”服務,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利益他人相當困難。因此,我們一定要修持空性,如果你連一根頭發都空不了,想度化衆生無疑是天方夜譚。
寅二、斷除二障:
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不僅可以成辦二利,還能對治成佛路上最大的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這兩大障礙如同黑暗,般若空慧如同陽光,黑暗唯一要靠日光來遣除,而對治二障的唯一武器,即是般若空慧。
對我們而言,超離輪回火坑,獲得無上圓滿佛果,以之利益無量衆生,是每個大乘行人的究竟願望。若想盡快實現此願,用不著考慮其他途徑,只要兢兢業業修持空性法門就可以了。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煩惱障和所知障,根據麥彭仁波切的教言,這兩大障礙可從叁方面來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經》中說,以我執産生的執著爲煩惱障,以叁輪法執産生的分別心及習氣爲所知障。
2)二障之“本體”:彌勒菩薩于《寶性論》中雲:“叁輪執著心,許爲所知障;吝等惡分別,許爲煩惱障。”六度之違品皆爲煩惱障的本體,此外的叁輪執著皆爲所知障之本體。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論》雲:“主要對獲得暫時解脫作障礙的同類惡心,皆爲煩惱障。”大乘《俱舍論》雲:“對獲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脫作障礙的同類執著習氣,皆爲所知障。”
盡管還有其他分類,但二障主要是從這叁方面來分析的。現在有極個別的人,對煩惱障、所知障沒有系統地分析過,雖然如麥彭仁波切在《辯答日光疏》中所說,在廣義上,一切煩惱無明都叫煩惱障,但是具體分析時,二障各有不同的定義,這個最好不要搞錯。
有些法師說:“七情六欲均爲煩惱障,妄想執著均爲所知障,因此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方法、手段,無非是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打掉而已。”當然,這種說法在有些老年人、沒聞思過經論的人面前,也許可以過關,但嚴格來講是不行的。
還有些法師說:“知識分子的所知障很重,因爲他們學的知識太多。”如果知識分子只剩下一個所知障,而沒有煩惱障,那倒是非常不錯,畢竟所知障只是一種細微的習氣,但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
很多人對什麼叫所知障、什麼叫煩惱障,自己也搞不清楚,給別人講解的時候,經常依文解義,在自己能理解的範圍內,隨便挑一個意思貼在上面,這是不合理的。道就是道,空性就是空性,障礙就是障礙,它的含義不能隨分別念而轉。
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孟子的弟子問孟子:“您所講的道非常高深、完美,就像頂天一樣,但是修起來特別困難,您可不可以把它降低,以適應我們的想法呢? ”孟子回答說:“這是不可以的。道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降下來,你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努力達到道的境界。 ”所以,障礙也好、空性也好,它們的概念是固定的,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來解釋,否則將會喪失它的本義。
我們學佛一定要打好基礎,不管講經說法,還是聽經聞法,都應懂得最基本的術語,要不然,溝通起來非常困難。如果你的理解離題千裏、不符合佛教,那聞者、講者獲利都不會很大,反而可能有一些過失。當然,我在這裏並不是說誰不對,而是在提醒大家——講經說法必須要嚴格,千萬不能信口開河、隨隨便便。學院的輔導員也好、法師也好,平時務必要注意這一點。假如有一句話你不懂、解釋不來,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畢竟十地菩薩也有不懂的地方,我們凡夫人不懂很正常。但如果你不懂裝懂,在別人面前故作權威,把佛法的意思亂講一通,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此處講凡是想成佛解脫的人,一定要修持空性。因此,大家有時間的時候,最好能觀修人無我、法無我(具體修法會在下文介紹),如此殊勝的道理,務必要再叁串習、思維。如果你平時不修行,光是理論上懂了,也不一定能消除執著。前段時間有個人就說:“《安忍品》的頌詞,我能倒背如流,可遇到怨恨的敵人,我還是氣得不得了,怎麼辦哪?”我說:“這是因爲你沒有修行。很多道理不是懂得就夠了,行爲上一定要盡量做到。”
同樣,對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我們現在文字上是明白了,但關鍵要看自己修了沒有。你修的時間越長、越深、越有力度,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到了最後,你的心量會完全打開,什麼事情都能包容,原來狹隘的執著也會漸漸消失,這就是空性的力量。
現在好多人聞思的時候,覺得萬法皆空,可是遇到一個小小的問題,不但空不了,反而越發龐大,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沒有修行。諸佛菩薩、高僧大德一再強調修行的重要,因此大家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多觀修空性,這樣的功德非常大!
醜叁、攝義:
不應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講了證悟空性的功德、沒有證悟空性的過患,現在可得出一個結論:空性是一切佛法的精華,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
爲什麼呢?因爲空性诠釋的是萬法真相,如同火是熱性的一樣,任何人都破不了。有些人聽到空性法門,就覺得不合理,但不合理的原因也舉不出來,這是他對大乘教理沒有系統聞思過,或者自己前世的因緣、根基所致。
空性,從意義上講,就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諸法本體皆空;從文字上講,指般若經典、中觀論典等大乘法寶。這些空性法非常殊勝,我們不應該因無知而妄加懷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識”的見解不如法,就對它生起邪見、大肆駁斥。
如果舍棄了空性,想獲得解脫是不可能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何人不識空,心無解脫時。”無我空性是萬法的真理,不識空性則無緣解脫。其實在一切空性中,不管法空還是我空,只是根據所度衆生而分類的,比如爲度化聲聞緣覺,佛陀講了人無我空性;爲度化菩薩,講了人、法二無我空性,因此《入中論》中雲:“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對于這樣的空性,縱有成千上萬的智者駁斥,也是無懈可擊的。過兩天就會講到法無我和人無我,裏面有很多辯論,中觀宗說萬法不存在、人我不存在,對方絕對找不出它存在的理由。現在有些人覺得自己很有智慧,但無論你持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在中觀面前都沒辦法站得住腳。…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