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知,沒有去執著的話,不會把我們束縛在輪回中,但如果去貪執,覺得眼睛看到的色法特別好看,很喜歡它,就會把你緊緊束縛。無垢光尊者也說:“不破山之顯現,而破山之執著。”如山般的顯現是正常的,修密法時也有明點、佛像、金剛鏈的甚深顯現,這些我們並沒有破。要破的是什麼呢?就是對這些顯現的執著。不管是對本尊的執著,還是對衆生的執著,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這些一定要破除。
麥彭仁波切在其他講義中說:“寂天論師根本不破除名言中的自證,若連名言中也要破,他就不會說“見聞與覺知,于此不遮除”了。”名言中的回憶前世、回憶昨天,雖然是一種覺知,但這種覺知根本不破。
可是現在有些人特別可憐,他專門寫一些文章說宗喀巴大師不承認自證分,有極大的邪見,而此邪見的來源就是寂天菩薩和月稱菩薩,把兩位菩薩也判爲邪見者。爲了證明自己正確,他還引用一個《入楞伽經》的教證說:“真實自證處,能所分別離,此爲佛子說,愚夫別開演。”其實這個偈頌的意思是,真實的自證遠離能所二取,這種境界極爲甚深,只能給佛子宣說,不要對愚癡的凡夫開演。而根本不是建立自證的一種能立。
有些人不懂什麼是唯識宗、什麼是中觀宗,只知道寂天菩薩在有些論典中不承認自證,就把寂天菩薩作爲他的批判對境。我有時候想,這些人若是登地菩薩,那我可以忏悔。但如果他沒有登地,像我一樣是凡夫人,以後不好好忏悔的話,造業實在太大了。月稱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根本不知道,只看了一兩個論典就信口開河,這些人的膽子未免太大了!
這種現象,基本是在漢地出現的,藏傳佛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雖然也有具邪見者,但我翻閱過大量古大德們的論典,也看過許多非常精彩的辯論,他們對寂天菩薩和月稱論師都是公認的,從來沒有人直接說他們是邪見者。充其量只是說一說:“月稱論師的論典中有沒有自證分,明不明顯?”“寂天論師在論典中承不承認自證分?”
這些人的文章我看了之後,很想見一見他們,但有沒有緣分也不知道。他們對勝義谛和世俗谛都分不清,什麼地方破、什麼地方不破也不知道,二轉*輪和叁轉*輪的究竟密意和安立方法,更是一無所知。看他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但連教證都用錯了,根本不是那個意思,只是在顯露自己的愚癡。
凡夫人罵聖者,在末法時代可能會越來越多,若不製止這種人,真的是聖凡顛倒了。如果他們說我不對,我的邪見如何如何,那我肯定樂意接受,因爲我也知道自己很笨,了解的經論非常少,所以對別人的批評,我一點也不生氣。但曆史上公認的聖者,如聖天、月稱、宗喀巴大師、麥彭仁波切,用這些語言來說他們,我只能用一種歎息來表示,沒有更多的語言來形容。
有些人對唯識宗怎麼承認的、中觀宗怎麼承認的一竅不通,竟然說中觀應成派是最低劣的見解,連《阿含經》的內容都不懂,就像說博士生不懂一年級的課程一樣。跟這些愚者辯論,恐怕只有靠拳頭了,語言是沒有辦法的。有些人就像瘋子一樣,對教證也不懂,對理證也不懂,邏輯推理也不懂,科學原理也不懂,自己隨便看一點書,就否認浩如煙海的深廣佛理,只會讓別人覺得可笑。寂天菩薩不會生邪見,月稱菩薩不會生邪見,但你的邪見來源需要調查,肯定有一個像你那樣的上師!
按照麥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是破假相唯識宗。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實: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你們字面上一定要會解釋。這裏的表達方式跟《中觀四百論》差不多,“非”、“異”太多了,有時候不太好理解。
假相唯識宗說:“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萬物等,並非是心以外的法,這些外境不是以成實的方式存在。(不論假相唯識宗、真相唯識宗,都共同承認外面沒有真實的外境。)“亦非全無異”,外境也不是與心完全相同,因爲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種形象、顔色、分類,如果心與外境一樣,心就會有很多了。他們認爲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發,是以暫時的迷亂因所顯現的幻象。《量理寶藏論》第一品中說,毛發就是自己的心,但假相唯識宗認爲外境不是心,心猶如無垢的水晶球,沒有任何垢染,而外境是一種迷亂的顯現。所以,按假相唯識宗的觀點,外境不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心自己,而是如同空中的毛發。(其實說到底也是一個叁品物體。)
中觀宗破析:“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若許心識實有,而外境非實有,那麼外境與心怎麼不是他體呢?若許心境“非異”,二者無別,則心也應該像外境一樣現而不實了。
這個推理比較簡單。因爲外境要麼與心無別,要麼于心外獨立存在,如果說它既非與心無別,也不是獨立存在,那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一經詳細的觀察,假相唯識宗的觀點不成立,但麥彭仁波切在有些論典中卻贊歎它,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爲它在認知名言萬法、斷除貪執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實如果真正去觀察,外境不能說與心無二無別,因爲心沒有顔色形狀,而外境卻有種種顯現;也不能說在心外真實存在,因爲經得起觀察的外境,微塵許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說是像毛發一樣,這種說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但再進一步觀察的話,唯識宗最大的缺點,就是承認心識實有。麥彭仁波切講過:“唯識宗其他的過失倒沒有,對于它的觀點,中觀宗也非常贊歎。但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呢?就是承認一個與外境不同、根本不破的心識存在。按照《般若經》的觀點,沒有一個法是不空的,如果認爲心識不空,那它就成實有了,與外道所許的實有的大自在等沒有差別。”
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在名言中,外境猶如現而不實的毛發,不是與心一體,也不是心以外的東西,這種觀點對斷除貪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勝義中,假如認爲還有一個心識存在,則是我們在這裏所破的對象。
希望大家在聞思過程中,千萬不要對前輩大德肆意誹謗,學習正法成爲墮入惡趣之因。有些人認爲,宗喀巴大師、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等聖者,就像普通的世間人一樣,根本不了解他們的超勝智慧。要知道,寂天論師、月稱論師、龍猛菩薩,並不是凡夫人所能遮破的對境。假如你學習二十年左右他們的論典,到時候可能會後悔得不得了,想拿寶劍割自己的舌頭。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是一個公正者,倘若你是一個瘋狂者,什麼話都說得出來,那我們也不願浪費筆墨和心思。
現在有些人的過分言論一定要製止,如果他精神有問題,或者有其他目的,那就另當別論。但若是真有智慧的人,就應該先掌握相關論典的一切道理,然後才有權利駁斥對方。否則,就像莎士比亞所說,你最後會爲自己的言行付出代價的。
因此,各位今後在辯論時,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造口業。法王如意寶到晚年時,經常說自己在年輕時,辯論得比較多,雖然沒有故意誹謗過任何大德,但無意中難免有不恭敬的地方,所以顯現上一直在精進忏悔。上師這樣提醒以後,我們五明佛學院不管是藏族還是漢族,在不造口業方面相當注意,尤其是學了《百業經》之後,大家更是倍加小心。但現在有些人不承認前後世、業因果,只是從學術的角度上進行辯論,因而什麼都不在乎,造惡業也無所謂。但你是一個佛教徒的話,絕對不能舍棄佛教的基本道理,否則,即使你表演得再精彩,智者在背後也會譏笑的。
我們獲得一個人身非常困難,這個人身就算不成爲解脫之因,也不要成爲惡趣之因。所以大家在辯論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大德們超凡入聖的智慧。如果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妨先跟我們辯論試試,對諸佛菩薩最好不要造業。假如你覺得唯識宗的道理不能破,那就應該先精通唯識宗的觀點,我們雖然不太精通,但大概內容還是了解,雙方從邏輯推理或因明辯論上探討一下,也沒什麼不可以的。當然,若非佛教徒,我們就不說了,畢竟世間上的邪說邪見太多,我們也無法一一駁斥。但如果是佛教徒,則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緣分,不然,失去以後就很難複得了!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