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九節課

  第一百五十九節課

  在解釋頌詞之前,我順便給大家說一下:現在很多地方學習這部論典的比較多,但有些人的想法不是很正確,甚至極個別人認爲,自己所學的是藏傳佛教的法。雖然我傳法者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普通僧人,但我所傳的法並不屬于哪個宗派,寂天論師的《入行論》,不管什麼樣的傳承都可以接受。比如說有一顆糖,雖然是藏地人拿來的,但什麼民族、什麼種類的人都可以享用,享用之後有不同的感受。再比如說有些藥,雖然製造廠商來自西方或中國,但這個藥能治療各種在家人和出家人的疾病。同樣,我所傳的這個法只是佛法,不屬于任何一個宗派,大家一定要記住。

  還有一件事情是,我們最近在學《智慧品》,可能學院裏的道友都能接受,因爲以前學過《中論》、《入中論》、《中觀四百論》等中觀方面的許多殊勝論典,對《般若經》的道理比較熟悉,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但極個別城市裏的人,聽到因果法的公案、故事,或者布施、持戒等簡單道理,自己比較能接受,而一講到空性法門,就生起厭煩心,甚至不看、不聽,這種現象應該要遣除。

  要知道,我們獲得人身,遇到空性法門,千百萬劫中也難遭遇,即使不能通達它的教義,至少也要經常去思維,對它生起信心。僅僅聽聞空性法門,尚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何況親自去受持,或把空性教義傳給別人,其功德更是無法衡量。佛陀在《般若經》中也說過:“無論通達空性,或爲人說一句空性,或聽人說空性,其功德遠勝于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寶,持供十方如來諸佛。”

  記得法王如意寶在講《般若攝頌》時,有一天告訴大家:“我今天早上給我妹妹阿裏美珠說了,這次《般若攝頌》若能傳講圓滿,即使我離開人間,也一點後悔都沒有,可以說我死後的念經超度已經圓滿了。因爲般若是佛法的精華,如果沒有講成《般若攝頌》,我會一輩子遺憾的!”

  想起這句話,我確實有這種感覺。廣般若和中般若的總集是《般若攝頌》,而《般若攝頌》,被寂天菩薩以智慧攝集爲《智慧品》。聽聞此般若法門,沒有積累一定的資糧,絕對不可能有這個因緣。大家不要覺得:“我今天聽一堂課,跟上中學、大學時老師講的課沒什麼差別。”千萬不要這樣想,否則,你真的把如意寶和石頭混淆不清了。

  聽到這個法之後,縱然你不能了解其甚深含義,但若以歡喜心來善始善終,它的功德也無法估量。正如《般若經》所言,僅僅聽到一個偈頌,以大海水滴數七寶供養十方如來的功德都不能比。所以在短暫的人生中,以現在的凡夫位聽聞般若非常難得,大家一定要珍惜。

  有些人可能認爲:“對于般若法,聽受可以,不聽受也可以。”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如果你沒有懂得空性,解脫是很難以安立的,龍猛菩薩說過:“何人不知空性義,彼人不可得解脫。”(這個教證,我講《金剛經》時也引用過。)現在漢地的有些居士,對持戒的功德、布施的功德或者發財升官的話,很有興趣聽,而一講起般若空性,就興趣索然,態度完全不同,這是不合理的。盡管你可能是初學者,剛剛皈依佛門,覺得《智慧品》有點難懂,但是能聽到、能了解它的法義,這是千載難逢的福報。《中觀四百論》雲:“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每個衆生都被虛妄分別念束縛著,一旦通過聞思證悟了空性正見,分別妄念煩惱就會一並遣除。

  所以,聽受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不可思議,我真心希望大家在學習《智慧品》的過程中,不要斷傳承。以前我也講過,故意斷傳承有毀壞佛塔的過失。而且故意不聽的話,相續中留了非常不好的種子,下一輩子也遇不到佛法,即使遇到了,也聽不圓滿、學不圓滿。爲什麼我們這裏有些道友,遇到一個非常殊勝的法,往往中途生病了、有煩惱了,或者出現各種不愉快的事情而斷傳承,就是因爲前世有一種不好的根源。我們這輩子獲得人身、遇到佛法很不容易,如此難逢難遇的機會,理應認認真真地對待,不要斷傳承,一定要反反複複思維空性,這樣才能斷除叁界輪回的根本。

  醜叁、結合時義: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

  中觀宗對唯識宗駁斥:色聲香味等色彩斑斓的外境,你們雖不承認爲實有 ,但是可以作爲所見。同樣,能見的心識雖然絲毫實有的成分也沒有,但可以像你們把無實的對境作爲所見一樣,無實的六根識作爲能見。

  唯識宗所承認的空性,是什麼都不存在的“無”,猶如兔角、龜毛、石女兒。而中觀宗在抉擇名言時,所謂的空性是指萬法如夢、如幻、如泡影,沒有任何實質,但它幻現不滅,可以作爲所見的對境,也可以作爲能見的有境,在這樣的境界中,輪回的一切現象均可成立。如果不了解這種觀點,學習論典恐怕有一定困難。

  從表面上看,這裏在破唯識宗的觀點,但實際上,唯識宗的個別觀點,我們還是承許的。當然,有一件事情要給大家澄清:佛教所承認的唯識宗觀點,與世人所許的唯心主義並不相同。以前我遇到過一些人,他們認爲佛教就是唯心,稍有知識的佛教徒也覺得,唯識宗和唯心主義完全一樣。但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要知道,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差別主要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唯物主義分爲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又分辯證唯物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如,英國的霍布斯認爲,一切的來源是物質,人的身體跟機器完全相同。後來,持他觀點的拉梅特利醫生等認爲,不僅僅是人,動物也是一種機器。

  而唯心論的代表人物,有貝克萊、笛卡爾等,他們認爲一切都是心識所造。(表面上看,與唯識宗的觀點確實比較相似。)唯心主義大致分爲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還有二元論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是以“我”爲中心,把主觀精神作爲唯一的世界本原;客觀唯心主義,是把神我作爲世界的創始者,類似于西方的一些宗教。

  持唯物論觀點的很多人認爲:“宗教都是唯心,也是迷信。”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其實唯物論也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比如霍布斯所承認的人與機器相同的觀點,就完全站不住腳。因爲人有壽命、有苦樂、有取舍,做任何事情會提前思考,而機器絕做不到這一點。

  更可笑的是,有些唯物主義者認爲,動物沒有真正的意識。這是非常荒唐的謬論。我們也知道,動物跟人的思維、取舍、辨別能力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那種觀點根本不成立。

  而且唯心主義跟唯識宗一點也不接近,佛教徒千萬不要認爲自己是唯心主義者。畢竟不管是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都不承認唯識宗所抉擇的空性,也不承認修持六度萬行,最後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們不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前世後世的存在,在唯心主義中一點也沒有。

  其實,佛教的哲學思想,應該說涵蓋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因爲唯心主義只是對暫時現象的一些感官研究,這種學說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論中;唯物主義只是探索物質的現象和本質,從而得出的自然科學成果,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蓋。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說,佛教涵蓋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無法涵蓋佛教。

  有些人認爲,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它們的內容,我們以前也多多少少學過。以前我在讀師範時,有個講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老師,天天跟我吵架。尤其是他一提到“佛教是迷信”,我們下面一群人就開始跟他辯論。當時,我們沒有學過因明和中觀,真正辯論的話,有些地方可能也辯不過,但是憑自己的智慧和對善惡果報的了解,暫時可以與他針鋒相對。每次他講佛教是迷信,我們就馬上舉手跟他辯,後來他在課堂上也不敢特別講。有一次他對我的班主任說:“這個人腦袋有問題,以後肯定對國家和人民有害,一定要注意啊!”

  很多人都學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論典中提過“宗教是鴉片”,所以許多人、包括高等院校的教授都認爲,馬克思駁斥的就是佛教。但這個說法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馬克思這種思想的來源,主要是費爾巴哈的一本書,此書對西方的基督教有嚴厲的駁斥,但針對的絕不是佛教,馬克思對佛教的駁斥根本沒有。

  現在極個別的人,對唯物和唯心一竅不通,卻口口聲聲說佛教就是唯心、是迷信。甚至有些老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也以盲導盲,起到一些反作用。因此,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應當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所受的教育以智慧詳詳細細觀察,否則,只聽到一個“唯心”、“唯識”,從來也不思維辨別,就開始斷言——唯物是正確的,前後世是不存在的,這會給你的今生來世帶來無窮禍患。所以,我們在講唯識的時候,除了佛教的觀點以外,也應該對唯心主義的觀點稍作了解。

  癸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分二:一、辯論;二、破彼。

  子一、辯論:

  輪回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對方說:輪回是能取所取的本性,六道衆生皆以分別念而流轉生死,這一定要依靠實有的法——依他起。依他起分爲清淨的依他起(顯現清淨的涅槃法)、不清淨的依他起(顯現不清淨的六道輪回)。如果沒有依他起,就如同沒有泥土不能做出罐瓦、沒有毛線不能織出氆氇一樣,輪回中的苦樂顯現全部化爲烏有,變成了虛空、龜毛、兔角。

  這種觀點不僅僅是唯識宗,包括佛教的有部宗和經部宗也認爲,外境的色法要以最小的無分微塵爲基礎,內在的心識要以最細的無分刹那爲基礎,如果沒有這些,萬事萬物的顯現就沒有來源,猶如空中樓閣。(當然,承認神我、大自在天,這些更不用說了,外道的邪見如山,我們也說之不盡。)所以有實宗 都認爲,一定要有個最細微的東西存在,沒有這個,萬法就不能顯現。

  當然,他們沒有中觀的見解,不懂得般若空性中所講的顯現即空性、現而無自性、色不異空、空…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