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九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異色的甚深道理,所以才産生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子二、破彼:

  無實若依實,雲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伴,應成獨一體。

  寂天論師破斥他們的觀點說:若按你們所許,遠離二取的實有依他起是輪回和涅槃的現基,一切萬法依之而現,輪回卻是無實法,這樣一來,無實法依于實有法,又怎麼會起作用呢?就像石女的兒子與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來挖水溝、挖蟲草一樣,這是根本不成立的。(藏地的挖蟲草,大家知道嗎?挖過沒有?我沒有挖過蟲草,但挖過貝母。小時候一邊放牦牛一邊挖貝母,當時貝母好像是一塊多錢一兩。當然,不能用兔角挖,而應該用小鋤頭,這個道理要懂啊!)

  輪回是無實法,與實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關系。如果它們有關系,那要麼是同體關系 ,要麼是彼彼所生關系 ,但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觀察依他起與輪回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是一體,無實法和有實法就成一體了,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體,那輪回就變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毀壞了唯識宗的觀點。所以,這咋個說也說不清楚的。(衆笑)

  假相唯識宗認爲,輪回法無實如兔角、毛發,而依他起遠離能取所取,就像水晶球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實有法。這樣一來,輪回若依靠依他起而生,豈不是與你們所許的輪回無實相違嗎?因爲無實法有兩種:一是名言中不存在的法,如龜毛、兔角;一是名言中存在的法,雖顯現卻無實,如幻、如夢、如泡影、如陽焰。唯識宗認爲無實就是一點也不存在,因此中觀宗以其理而破其宗,使其觀點無法成立。

  當然,在名言中,一個法于心前顯現,說明此法存在;若于心前沒有顯現,說明它不存在,這種唯識宗的觀點很合理。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提倡“心外無物”的觀點,曾有人問他:“假如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麼深山中的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跟我的心有什麼關系?”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一個法在你心前顯現時,它是存在的,在你心前沒有顯現,可以說它不存在。乍聽到這種說法,似乎有點不合理,但如果你對唯識宗真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一點也不過分。

  麥彭仁波切也講過,建立名言,一定靠真相唯識宗的觀點。假相唯識宗的觀點,雖然很接近空性的道理,但在名言中安立極不方便。

  現在漢傳佛教有些大法師,一聽到破唯識宗,心裏就不舒服,其實這種毛病最好不要有。因爲我們破的只是勝義中的依他起,並沒有破名言中它的存在。因此,大家應該了解高僧大德的究竟密意,這一點非常重要!

  若心離所取,衆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中觀宗繼續遮破:如果依他起遠離了所取,只是水晶球般的明清心,以此推理,能取也絕對不可能有。比如沒有黃色對境,執著黃色的眼識也不存在,因爲能取與所取觀待而安立,若沒有所取,就不會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沒有,那所有衆生都變成釋迦牟尼佛那樣遠離二取的如來正等覺了。

  (大家剛開始學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這個推理是怎麼來的。我們以前做數學題,老師在黑板上寫寫寫,最後等于587,但有些同學根本不知道推理過程,他只看見等于587,卻不知道這個結果如何推出來。同樣,中觀宗對唯識宗發一個太過:如果你所承認的心遠離所取,則一切衆生都成如來了。說是這樣說,但具體怎麼樣推的呢?希望你們還是要善加思維。)

  倘若一切衆生皆已成佛,那你們唯識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們聞思修行、修持六度萬行等,有何必要呢?因爲要建立一個宗派,不管是唯識宗還是中觀宗,目的就是讓人了解宗義,引導他們獲證佛果。可是按你們的觀點,每個衆生都有一顆心,這顆心遠離能所二取,達到了佛的境界,輪回根本不存在,那你們建立宗派豈非多此一舉?

  在這裏一定要知道,唯識宗的觀點在勝義中不合理,但在名言中確實非常好。因爲名言中承認萬法唯心,對外境就不執著,一切的快樂建立在心上。俄國有個著名的作家叫涅克拉索夫,他寫了一個長篇小說,名爲《在俄羅斯誰能幸福且快樂?》,裏面描述的是,俄國舉國上下尋找最快樂的人,在此過程中,有地位、有權勢、有財富的人中沒有找到。而在農田裏的一個農夫,鋤頭作爲他的枕頭,呼呼大睡,平時他能吃能喝,身體很健壯,心裏一點痛苦都沒有,睡也睡得特別香,(不像我們有些道友,昨天回來高山反應,晚上一直睡不著,)最後把他當作全國最快樂的人。可見,快樂並不在于外在條件。

  法國著名哲學家羅蘭說過:“一個人快樂與否,取決于他內心的感受,而不在于獲得了或喪失了什麼。”佛教中也有非常殊勝的教言,《華嚴經》雲:“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很喜歡這些教證,這也是唯識宗最好的觀點,我想《華嚴經》中的道理,任何人都不會破的。

  因此,一些孤陋寡聞的人不要特別緊張:“啊!藏傳佛教在破我們唯識宗!”馬上站起來要拼命。沒有必要這樣。我們在某些場合中確實破過,但在勝義中破還是名言中破一定要搞清楚。唯識宗的觀點對我們來講,在減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時遇到挫折或不快樂的事情時,你就想:“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沒有去執著,根本不會這樣。”一下子,你原來覺得特別大的事情就會消失無余,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取舍。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勝義空性而修道。

  辛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叁:一、真實宣說;二、所修道之自性;叁、修道之果。

  壬一、真實宣說: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對方辯爭:縱然你們通曉萬法如幻,裏裏外外、上上下下無實有,勝義中是空性,世俗中如夢、如幻、如泡影、如陽焰、如乾達婆城等以幻化八喻來形容,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煩惱。難道你知道空性後,相續中就沒有貪嗔癡嫉妒傲慢等八萬四千煩惱了嗎?你聽到空性法門後,煩惱就能減少嗎?(如同有些世間人所說:你學習佛法以後,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你剃了頭以後,還有貪心嗎?……)

  譬如,古代的幻化師,他對自己通過木塊、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雖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別念沒有轉爲道用的情況下,仍會對之生貪心,産生不清淨的染汙意識。同樣,你們雖然知道萬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對境現前時,煩惱仍會自動湧現,這種無實抉擇對斷除煩惱毫無作用。

  表面上看,他們好像言之有理,因爲不僅是幻化師,甚至雕刻家對塑像生起貪欲的故事也有。在古希臘,有個著名的雕刻家叫皮格馬利翁,他也是塞浦路斯的國王。有一次他雕好了一座完美的少女雕像,(有說是象牙雕的,有說是大理石雕的,)並取名爲加勒提亞。由于在塑造這一雕像的過程中,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對這尊美麗的少女雕像産生了愛慕之情。他瘋狂地愛上了自己所創造的作品,爲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終日以深情的目光望著雕像,幾近病態。此事感動了天神,給少女雕像賜予了生命,讓有情人終成眷屬。據說他們的女兒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有些人說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也有些人說這是真實的。)

  因此,不管是幻化的美女,還是雕刻的美女,作者明明知道是自己造的,不能與真人相提並論,但偶爾還是會生貪心。同樣的道理,就算知道世間美女是空性的,可她一旦出現在你面前,你可能還是會産生貪心,因而通達了諸法如幻也沒有用。

  對方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對此該如何回答呢?下一節課,我們將以中觀的道理來破析。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