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九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异色的甚深道理,所以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子二、破彼:

  无实若依实,云何有作用?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寂天论师破斥他们的观点说:若按你们所许,远离二取的实有依他起是轮回和涅槃的现基,一切万法依之而现,轮回却是无实法,这样一来,无实法依于实有法,又怎么会起作用呢?就像石女的儿子与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来挖水沟、挖虫草一样,这是根本不成立的。(藏地的挖虫草,大家知道吗?挖过没有?我没有挖过虫草,但挖过贝母。小时候一边放牦牛一边挖贝母,当时贝母好像是一块多钱一两。当然,不能用兔角挖,而应该用小锄头,这个道理要懂啊!)

  轮回是无实法,与实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关系。如果它们有关系,那要么是同体关系 ,要么是彼彼所生关系 ,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观察依他起与轮回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无实法和有实法就成一体了,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体,那轮回就变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毁坏了唯识宗的观点。所以,这咋个说也说不清楚的。(众笑)

  假相唯识宗认为,轮回法无实如兔角、毛发,而依他起远离能取所取,就像水晶球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实有法。这样一来,轮回若依靠依他起而生,岂不是与你们所许的轮回无实相违吗?因为无实法有两种:一是名言中不存在的法,如龟毛、兔角;一是名言中存在的法,虽显现却无实,如幻、如梦、如泡影、如阳焰。唯识宗认为无实就是一点也不存在,因此中观宗以其理而破其宗,使其观点无法成立。

  当然,在名言中,一个法于心前显现,说明此法存在;若于心前没有显现,说明它不存在,这种唯识宗的观点很合理。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倡“心外无物”的观点,曾有人问他:“假如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深山中的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一个法在你心前显现时,它是存在的,在你心前没有显现,可以说它不存在。乍听到这种说法,似乎有点不合理,但如果你对唯识宗真正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一点也不过分。

  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建立名言,一定靠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假相唯识宗的观点,虽然很接近空性的道理,但在名言中安立极不方便。

  现在汉传佛教有些大法师,一听到破唯识宗,心里就不舒服,其实这种毛病最好不要有。因为我们破的只是胜义中的依他起,并没有破名言中它的存在。因此,大家应该了解高僧大德的究竟密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

  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

  中观宗继续遮破:如果依他起远离了所取,只是水晶球般的明清心,以此推理,能取也绝对不可能有。比如没有黄色对境,执著黄色的眼识也不存在,因为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

  (大家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推理是怎么来的。我们以前做数学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写写,最后等于587,但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推理过程,他只看见等于587,却不知道这个结果如何推出来。同样,中观宗对唯识宗发一个太过:如果你所承认的心远离所取,则一切众生都成如来了。说是这样说,但具体怎么样推的呢?希望你们还是要善加思维。)

  倘若一切众生皆已成佛,那你们唯识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们闻思修行、修持六度万行等,有何必要呢?因为要建立一个宗派,不管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宗义,引导他们获证佛果。可是按你们的观点,每个众生都有一颗心,这颗心远离能所二取,达到了佛的境界,轮回根本不存在,那你们建立宗派岂非多此一举?

  在这里一定要知道,唯识宗的观点在胜义中不合理,但在名言中确实非常好。因为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对外境就不执著,一切的快乐建立在心上。俄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涅克拉索夫,他写了一个长篇小说,名为《在俄罗斯谁能幸福且快乐?》,里面描述的是,俄国举国上下寻找最快乐的人,在此过程中,有地位、有权势、有财富的人中没有找到。而在农田里的一个农夫,锄头作为他的枕头,呼呼大睡,平时他能吃能喝,身体很健壮,心里一点痛苦都没有,睡也睡得特别香,(不像我们有些道友,昨天回来高山反应,晚上一直睡不着,)最后把他当作全国最快乐的人。可见,快乐并不在于外在条件。

  法国著名哲学家罗兰说过:“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获得了或丧失了什么。”佛教中也有非常殊胜的教言,《华严经》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很喜欢这些教证,这也是唯识宗最好的观点,我想《华严经》中的道理,任何人都不会破的。

  因此,一些孤陋寡闻的人不要特别紧张:“啊!藏传佛教在破我们唯识宗!”马上站起来要拼命。没有必要这样。我们在某些场合中确实破过,但在胜义中破还是名言中破一定要搞清楚。唯识宗的观点对我们来讲,在减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时遇到挫折或不快乐的事情时,你就想:“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没有去执著,根本不会这样。”一下子,你原来觉得特别大的事情就会消失无余,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取舍。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

  壬一、真实宣说: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实有,胜义中是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以幻化八喻来形容,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难道你知道空性后,相续中就没有贪嗔痴嫉妒傲慢等八万四千烦恼了吗?你听到空性法门后,烦恼就能减少吗?(如同有些世间人所说:你学习佛法以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你剃了头以后,还有贪心吗?……)

  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同样,你们虽然知道万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对境现前时,烦恼仍会自动涌现,这种无实抉择对断除烦恼毫无作用。

  表面上看,他们好像言之有理,因为不仅是幻化师,甚至雕刻家对塑像生起贪欲的故事也有。在古希腊,有个著名的雕刻家叫皮格马利翁,他也是塞浦路斯的国王。有一次他雕好了一座完美的少女雕像,(有说是象牙雕的,有说是大理石雕的,)并取名为加勒提亚。由于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给少女雕像赐予了生命,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有些人说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有些人说这是真实的。)

  因此,不管是幻化的美女,还是雕刻的美女,作者明明知道是自己造的,不能与真人相提并论,但偶尔还是会生贪心。同样的道理,就算知道世间美女是空性的,可她一旦出现在你面前,你可能还是会产生贪心,因而通达了诸法如幻也没有用。

  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对此该如何回答呢?下一节课,我们将以中观的道理来破析。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九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