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节课

  第一百六十节课

  学习《智慧品》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修学佛法的重要教言。

  这个教言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即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这四轮是不可缺少的。

  为什么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

  具体而言,

  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

  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

  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

  我们有了这种因缘后,短暂的人生中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积累有缘、无缘的善根或福德。这四种窍诀,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当牢牢记在心中,始终观察自己是不是离开了?如果没有离开,则应该随喜,发愿将来依四轮来行持佛法,令自己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以前讲《亲友书》时我们虽然也讲过,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对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讲必不可少,也是高僧大德们代代传下来的殊胜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面接着讲《智慧品》的教义: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昨天对方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会生贪心。由此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

  此处作者回答说: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甚至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就是因为他空性的习气非常薄弱。

  反过来讲,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能将一切众生看作幻人,则可断除这些实执,趣入殊胜的果位。《中观四百论》云:“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我们通过中观的破析或闻思,知道一切众生如梦如幻,就不会生真实的贪心了。但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或者对表面上的假象没有彻底了解,所以一定会生贪心的。

  《中观四百论注疏》中有一则公案说:以前有个手艺高明的木匠,其他地方有个画技超凡的画家,有次木匠请这个画家来家中做客,准备与他较量技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木匠做了一个机器美女,让机器美女端茶送饭,招待画家。画家见到这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不知是机器人,反而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现在美国做的机器人,根本不像人,但古代做的机器人竟然栩栩如生。而且《百业经》中记载,古代还有木头飞机。可见,古代人的技术真的比现代人强。)

  晚上木匠让美女好好侍候画家,画家听后非常高兴。到了晚上,画师去抱美女,才发现上当受骗,原来是一堆木头,于是感到非常失败,也非常羞愧。他决计向木匠报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笔在卧室墙上画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杀的画,然后躲在床底下面。

  第二天早上,木匠笑嘻嘻地来敲门,但里面反锁着,敲半天也敲不开。他有点着急,使劲把门撞开,发现画家吊死了,不由大惊失色。当时国家有个规定:如果有人死了,必须要马上通告国王。于是木匠告诉了国王,并把国王及其眷属带回家。国王见画家仍吊在那里,就命人把绳子砍断,结果没有砍到绳子,反而砍到了墙上。大家正在惊讶之际,画家从床底下笑着爬出来了……可见,如果没有认识到真相,对机器人也好、幻化人也好,都会生起一些贪心的。

  同样,为什么幻师对所变的美女生贪心呢?一方面是因为他空性习气特别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实执特别强。现在很多人看电视、电影时,实执特别强的话,就会产生各种痛苦和快乐。有些人看的时候很感动,一直在哭,一大卷卫生纸用完了都不知道。其实屏幕上根本没有你要担心或伤心的事,它只是一种幻象而已,没必要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你对中观的闻思比较究竟,不要说执著幻化物,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死了也不会那么伤心。因为这些人跟幻化没什么差别,父亲死了的话,他只是一个幻化人,幻化人本来不生,也不会灭,有什么可哭的?因此,如果哪个金刚道友的家人死了,他呜呜呜地哭,说明他空性的习气比较薄弱。如果哭的声音特别大,那说明他一点空性也没有证悟。(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正如马尔巴罗扎所说,幻化中也有特殊的幻化,是吧?)

  但很多人没有修空性的话,平时遇到一件事情,确实当时转不过来:非常快乐的事情,就特别去执著;非常痛苦的事情,就产生一些苦恼,依靠外境而或苦或乐。而一旦证悟空性,断除了相续中的烦恼,就不会有这些执著了。

  以前有一个阿罗汉,名为莲花色比丘尼,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行而证得阿罗汉果。未生怨王是个非常恶劣的人,见她容貌端严,就强迫与之做不净行。但在整个过程中,她没有产生丝毫贪欲之心。释迦牟尼佛得知后,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故,所以并没有破戒。获得阿罗汉果的人,已断除了三界的烦恼障,相续中不可能有贪心,故戒体不会遭到毁坏。

  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只断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佛陀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之故。

  同样,密宗中境界比较高的人,不管是喝酒、抽烟还是做不净行,因已超越贪嗔痴等分别念,证达万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显现上即便有不如法的行为,实际上对相续一点染污也没有。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真能证到这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精进修持、取舍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口头上说“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没有贪著”,但最后被自相烦恼染污,造下堕地狱的因,这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惜!因此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自己相续是什么样的,自己应该最清楚,没有必要说大话来装饰自己。

  总而言之,认为空性对断除烦恼没有任何实义,这完全是一种邪见。不要说彻悟万法空性的佛陀,即便是对阿罗汉,甚至小乘一果——预流果这方面的空性有所认识,自己的执著也会减少。退一步说,纵然你没断除烦恼障,只是通过闻思知道万法如梦如幻,相似体悟了空性,也会断除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贪著。

  就像我们有些人,没有闻思修行时,对家庭、家人、感情的执著特别可怕,后来学了中观、大圆满之后,不敢说从根本上断除一切种子,但还是能对这些看得淡,就算发生一些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样激动了。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人,以前父母亲人死了的话,自己就不想活了,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但后来通过中观甚深空性的加持,纵然家人都死光了,自己也是笑眯眯的,这就是一种中观的境界。(是不是哦?笑什么啊?)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有人又问:不管是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实际上都是分别戏论。以空性来对治实有,又以实有来对治空性,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念里翻来覆去,这样没有任何必要吧?

  答曰:并不会有这种过失。当然,也有极个别宗派认为,实有的法不合理,应该是空性;他们又把空性耽著为单空,所以应该是实有,在这两个位置上换来换去。但真正的中观宗不会这样。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轮回,都有一种实有执著,这种串习需要通过空性法门来断除。以前认为柱子是存在的、轿车存在的、朋友是存在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实实在在,但若长期将《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中“万法抉择为空性”的道理,反反复复在相续中修持,逐渐就会灭掉对实有的执著。那个时候,就不会再觉得地位是实有的、钱财是实有的、朋友也是实有的了。

  当然,修持空性,不是一次性就完成了,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你今天打坐两个小时,以后再也不修的话,除了个别利根者通过上师的表示马上就证悟以外,一般的末法众生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定要长期修持。

  那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空性会不会存在呢?空性也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尤其是这次听受《智慧品》的人,务必要明白这一甚深道理。听说外面有好多出家人和居士,经常讲《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但由于没有分清二谛之间的差别,他们所谓的空性,只是将实有的法抉择为没有,仅仅停留在一个单空上面,这是见解上的一个大的问题。

  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一定要搞清楚中观的原则性问题。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