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節課

  第一百六十節課

  學習《智慧品》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修學佛法的重要教言。

  這個教言是龍猛菩薩和智悲光尊者所講的“四大輪”,即安住順境、親近正士、發宏誓願、積大福德。作爲一個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這四輪是不可缺少的。

  爲什麼叫做四“輪”呢?打個比方說,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話,很長時間才能到達,而依靠四輪馬車,則可迅速抵達目的地。同樣,若想快速得到聖者果位,也必須依靠這四種竅訣來行持佛法。

  具體而言,

  一、安住順境:修行的時候,要安住在對修行有順緣的地方,遠離嘈雜等一切違緣。作爲城市裏的人,完全避開散亂可能有一定困難,但還是要盡量找一個學佛的環境。

  二、親近正士:親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也就是依止精通叁藏、有叁學經驗的人。即使你沒有緣分親自依止,那也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否則就會慢慢被世間的各種惡習染汙,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見的人。

  叁、發宏誓願:隨時隨地要發利益一切衆生的宏大誓願。哪怕是聽一堂課、放一條生、聞思一個善法,也要爲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而發願。

  四、積大福德:應當廣積資糧。我們前世積了資糧,今生才遇到這樣深奧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沒有積資的話,來世不一定遇到這麼殊勝的正法,也不一定轉生到佛法如此興盛的殊勝之地。

  我們有了這種因緣後,短暫的人生中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積累有緣、無緣的善根或福德。這四種竅訣,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應當牢牢記在心中,始終觀察自己是不是離開了?如果沒有離開,則應該隨喜,發願將來依四輪來行持佛法,令自己的暇滿人身具有實義。以前講《親友書》時我們雖然也講過,但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對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來講必不可少,也是高僧大德們代代傳下來的殊勝教言,大家一定要記住!

  下面接著講《智慧品》的教義:

  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昨天對方提出一個問題:對于幻變的美女,幻師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會生貪心。由此可見,即使了知諸法如幻,也無法斷除煩惱。

  此處作者回答說:幻師對幻女生貪是有原因的。因爲他對所知萬法並未證悟空性,雖然能變出千姿百態的法,但由于相續中的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沒有斷除,對空性法門從來沒有聞思過、修學過,因此不可能通達空性教義,也不可能斷除這些障礙。所以,幻化師跟中觀師不同,由于空性習氣太薄弱,他對空性法門一竅不通,甚至對自己所變出來的美女也會生貪心。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與她結婚生子,過永久的生活,但還是偶爾生起貪心,就是因爲他空性的習氣非常薄弱。

  反過來講,作爲一個修行人,若能將一切衆生看作幻人,則可斷除這些實執,趣入殊勝的果位。《中觀四百論》雲:“若誰見衆生,如機關幻人,彼等極明顯,能趣入勝位。”我們通過中觀的破析或聞思,知道一切衆生如夢如幻,就不會生真實的貪心了。但世間上的人因爲沒有證悟空性,或者對表面上的假象沒有徹底了解,所以一定會生貪心的。

  《中觀四百論注疏》中有一則公案說:以前有個手藝高明的木匠,其他地方有個畫技超凡的畫家,有次木匠請這個畫家來家中做客,准備與他較量技藝。爲了顯示自己的高超,木匠做了一個機器美女,讓機器美女端茶送飯,招待畫家。畫家見到這個風姿綽約的美女,不知是機器人,反而生起了強烈的貪心。(現在美國做的機器人,根本不像人,但古代做的機器人竟然栩栩如生。而且《百業經》中記載,古代還有木頭飛機。可見,古代人的技術真的比現代人強。)

  晚上木匠讓美女好好侍候畫家,畫家聽後非常高興。到了晚上,畫師去抱美女,才發現上當受騙,原來是一堆木頭,于是感到非常失敗,也非常羞愧。他決計向木匠報複,以顯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筆在臥室牆上畫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殺的畫,然後躲在床底下面。

  第二天早上,木匠笑嘻嘻地來敲門,但裏面反鎖著,敲半天也敲不開。他有點著急,使勁把門撞開,發現畫家吊死了,不由大驚失色。當時國家有個規定:如果有人死了,必須要馬上通告國王。于是木匠告訴了國王,並把國王及其眷屬帶回家。國王見畫家仍吊在那裏,就命人把繩子砍斷,結果沒有砍到繩子,反而砍到了牆上。大家正在驚訝之際,畫家從床底下笑著爬出來了……可見,如果沒有認識到真相,對機器人也好、幻化人也好,都會生起一些貪心的。

  同樣,爲什麼幻師對所變的美女生貪心呢?一方面是因爲他空性習氣特別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實執特別強。現在很多人看電視、電影時,實執特別強的話,就會産生各種痛苦和快樂。有些人看的時候很感動,一直在哭,一大卷衛生紙用完了都不知道。其實屏幕上根本沒有你要擔心或傷心的事,它只是一種幻象而已,沒必要爲了它又哭又笑。假如你對中觀的聞思比較究竟,不要說執著幻化物,就連自己的親人朋友死了也不會那麼傷心。因爲這些人跟幻化沒什麼差別,父親死了的話,他只是一個幻化人,幻化人本來不生,也不會滅,有什麼可哭的?因此,如果哪個金剛道友的家人死了,他嗚嗚嗚地哭,說明他空性的習氣比較薄弱。如果哭的聲音特別大,那說明他一點空性也沒有證悟。(當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正如馬爾巴羅紮所說,幻化中也有特殊的幻化,是吧?)

  但很多人沒有修空性的話,平時遇到一件事情,確實當時轉不過來:非常快樂的事情,就特別去執著;非常痛苦的事情,就産生一些苦惱,依靠外境而或苦或樂。而一旦證悟空性,斷除了相續中的煩惱,就不會有這些執著了。

  以前有一個阿羅漢,名爲蓮花色比丘尼,她原本是一普通女衆,後通過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未生怨王是個非常惡劣的人,見她容貌端嚴,就強迫與之做不淨行。但在整個過程中,她沒有産生絲毫貪欲之心。釋迦牟尼佛得知後,說她盡管身爲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實貪心之故,所以並沒有破戒。獲得阿羅漢果的人,已斷除了叁界的煩惱障,相續中不可能有貪心,故戒體不會遭到毀壞。

  不僅對阿羅漢作了如是開許,《律藏》中還記載了一個只斷欲界貪欲的出家人,盡管也與人行過邪淫,但佛陀依然沒有將他的行爲斥爲破戒,因他也無有絲毫貪愛之故。

  同樣,密宗中境界比較高的人,不管是喝酒、抽煙還是做不淨行,因已超越貪嗔癡等分別念,證達萬法如夢幻泡影,所以顯現上即便有不如法的行爲,實際上對相續一點染汙也沒有。

  但現在是末法時代,真能證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們應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人,精進修持、取舍因果,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口頭上說“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沒有貪著”,但最後被自相煩惱染汙,造下墮地獄的因,這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惜!因此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自己相續是什麼樣的,自己應該最清楚,沒有必要說大話來裝飾自己。

  總而言之,認爲空性對斷除煩惱沒有任何實義,這完全是一種邪見。不要說徹悟萬法空性的佛陀,即便是對阿羅漢,甚至小乘一果——預流果這方面的空性有所認識,自己的執著也會減少。退一步說,縱然你沒斷除煩惱障,只是通過聞思知道萬法如夢如幻,相似體悟了空性,也會斷除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貪著。

  就像我們有些人,沒有聞思修行時,對家庭、家人、感情的執著特別可怕,後來學了中觀、大圓滿之後,不敢說從根本上斷除一切種子,但還是能對這些看得淡,就算發生一些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樣激動了。我們學院也有很多人,以前父母親人死了的話,自己就不想活了,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但後來通過中觀甚深空性的加持,縱然家人都死光了,自己也是笑眯眯的,這就是一種中觀的境界。(是不是哦?笑什麼啊?)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有人又問:不管是對實有的執著,還是對空性的執著,二者實際上都是分別戲論。以空性來對治實有,又以實有來對治空性,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樣,始終在分別念裏翻來覆去,這樣沒有任何必要吧?

  答曰:並不會有這種過失。當然,也有極個別宗派認爲,實有的法不合理,應該是空性;他們又把空性耽著爲單空,所以應該是實有,在這兩個位置上換來換去。但真正的中觀宗不會這樣。

  衆生無始以來沈溺輪回,都有一種實有執著,這種串習需要通過空性法門來斷除。以前認爲柱子是存在的、轎車存在的、朋友是存在的……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實實在在,但若長期將《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中“萬法抉擇爲空性”的道理,反反複複在相續中修持,逐漸就會滅掉對實有的執著。那個時候,就不會再覺得地位是實有的、錢財是實有的、朋友也是實有的了。

  當然,修持空性,不是一次性就完成了,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你今天打坐兩個小時,以後再也不修的話,除了個別利根者通過上師的表示馬上就證悟以外,一般的末法衆生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困難的,所以一定要長期修持。

  那麼,將萬法抉擇爲空性後,空性會不會存在呢?空性也是不存在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尤其是這次聽受《智慧品》的人,務必要明白這一甚深道理。聽說外面有好多出家人和居士,經常講《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心經》,但由于沒有分清二谛之間的差別,他們所謂的空性,只是將實有的法抉擇爲沒有,僅僅停留在一個單空上面,這是見解上的一個大的問題。

  大家通過這次學習,一定要搞清楚中觀的原則性問題。中觀宗首先依靠空性斷除實執,然後對空性、有無二邊、非二邊的戲論,也要一個一個地滅除。其實,爲斷實執而修空性,當實執斷除時,空執也會自然而除,猶如“兩木相因,火起木盡”,兩段木頭摩擦起火,終會被彼此燒盡無余。因此,斷除實有的執著之後,無實的執著也逐漸消失,最終滅盡一切分別念,這就是所謂…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