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一節課

  第一百六十一節課

  壬叁(修道之果)分叁:一、雖無發心然能成利;二、作者雖滅然有作用;叁、雖無心然能生福。

  癸一、雖無發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

  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對方問:“如果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時,遠離能取所取、有實無實等一切執著分別,那佛陀就不能利益衆生了。因爲佛陀沒有利他的想法,而利益衆生一定要有分別念,比如“這個衆生很可憐,我應該幫助他,讓他從輪回中解脫”,沒有這方面想法的話,怎麼可能利益衆生呢?我要幫助別人的話,首先要有一個發心,否則無法成辦利他之事,因此佛陀利益衆生不成立,因爲佛陀沒有分別心之故。”

  中觀宗回答:佛陀雖然沒有能取所取的執著分別,但仍能利益天邊無際的可憐有情。這個道理可用比喻來說明,就像如意寶(也叫摩尼寶、如意珠)、如意樹,它們雖沒有利他的分別心,但有緣者在其面前祈禱時,願望自然會得到滿足。

  “摩尼寶”,據大乘《般若經》中記載,能遣除雜熱、風、冷等諸病,同時可以滿足衆生所願,賜予衣食資具等一切所需。有關論典中還說,當佛法隱沒時,佛陀舍利沈入大海,化爲如意寶,它在龍王腦中,有福報的人才能得到。一旦得到就用之不盡,對龍類也好、人類也好,能帶來無量無邊的利益。在初劫或人類具有福報時,如意寶就會出現于世,人們把它安置在勝幢的頂上,在其前面祈禱,如意寶即會賜予物質、財富、健康等一切暫時的所求。

  “如意樹”,是天界中因天人福分所感現的妙樹,在極樂世界也有,叁十叁天也有。有些論典中說,初劫時因衆生福報現前,當時每個人一降生,就出現一棵如意樹,人們把樹果和樹味作爲食物,樹葉作爲衣服,這棵如意樹享之不盡、用之不完,實際上就是衆生的生存來源,而且也能滿足衆生所願。

  如意寶與如意樹,雖無有分別心,不會認爲“今天來了一個貧窮可憐的衆生,我一定要幫助他,滿他的願,否則我就名不符實了”,但衆生福報等因緣積聚時,可以圓滿祈求者的願望。同樣,圓滿正等覺果位的佛陀,決不會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別念,但由于在因地時發了殊勝的願,再加上衆生的福報成熟,這兩個因緣一聚合,就像陽光照耀世界時,蓮花自然開啓一樣,無分別心的諸佛也能現身利益衆生。如經雲:“猶如陽光照,成熟蓮花啓,如是佛出世,成熟心得淨。”佛陀出世遇到有緣衆生,雖沒有分別念“我今天幫助這個人,明天幫助那個人”,但因緣聚合的話,衆生一定會得以清淨的。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在佛陀面前祈禱,不管是佛在世也好、涅槃了也好,對每個衆生都可以幫助,降下饒益之雨,這個過程是任運而無絲毫勤作的。不像有些醫生,這邊來個病人、那邊來個病人,自己就手忙腳亂,“稍微你等一下、等一下,我馬上就來!”如果是這樣的話,阿彌陀佛早就忙得不可開交了,因爲漢族人也祈禱他、藏族人也祈禱他,老年人也祈禱他、年輕人也祈禱他,這裏往生一個、那裏往生一個,他統統都要去管,是很辛苦的事情。

  其實,佛陀利益衆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虛空中有皎潔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會在水器中映現。月亮沒有掉下來,水器也沒有到天上去,但因緣具足時,每個水器中都有一個完整無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們信心和善根具足,誰祈禱,誰就會獲得佛陀的不斷加被,佛陀用不著有什麼分別心。《入中論》也說:“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佛陀盡管已遠離能所二取,但就像如意寶和如意樹一樣,乃至輪回未空之際,都可以在衆生面前顯現而度化。當然,這只有遠離戲論的聖者才能現見。比如說,得地菩薩沒有戲論,可以見到佛陀的報身;而我們有戲論的衆生,只能見到色身中的化身這一部分。

  所以,佛陀不會有勤作,也不會有分別,但沒有分別並不代表不能利益衆生。《寶性論》雲:“如如意寶無分別,無勤賜予所求物,能仁無勤應衆機,利他恒住叁有中。”如意寶沒有分別念,但可無勤賜予一切所求,同樣,大慈大悲的能仁佛陀沒有勤作,但可根據衆生的不同根基在其面前示現,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寶性論》中還以帝釋天、天鼓、大地、虛空等九種比喻,說明了佛陀雖遠離分別,但度生事業永不間斷的事實。

  因此,大家應該對此道理生起信心,明白佛陀雖安住法界中,但不管是阿彌陀佛還是釋迦牟尼佛,都不像我們人一樣,整天忙來忙去,由于因地時發了度化無量衆生的願,所以果地時可任運自成地利益衆生。

  當然,衆生自己不祈禱、不靠近的話,佛陀也是無緣度化的。這裏我用一個比喻,雖然不太好聽,但意思比較貼切。比如說我們去機場,在衛生間中洗手時,手一靠近水龍頭,水就自然流出來,如果沒有靠近,一滴水也不會有。同樣,我們對佛陀祈禱的話,加持便會融入自己的心,而倘若沒有祈禱,甚至對佛生邪見,你的相續不可能得以成熟。

  因此,我經常要求大家祈禱佛陀,佛陀與我們之間,是依靠傳承上師來連接的。在所有的傳承上師中,我自己認爲應該多祈禱法王如意寶。法王的名稱中就有“如意寶”,他老人家也說過:“誰叫我如意寶的話,我能對他起到如意寶的作用。”所以,若常祈禱法王如意寶,一定會獲得智慧和悲心。

  我經常這樣想:“我自己的根基、智慧、信心等都非常非常普通,有時能給成百上千個人說法,利益一部分人,完全是上師的加持。”我們學院也有很多出名的法師,都是唯一依靠上師加持而來的,如果沒有上師的加持,我們都是非常普通的人。

  前年同學聚會時,我自己都能想起來,以前讀書的時候,很多人在智慧上、能力上都遠遠超過我,現在我有一分力量,全部來源于上師的加持。這種加持不管入于任何一個人的心,都可以具備利益衆生的能力,你可以寫很多書,也可以做很多事,這就是上師的加持。

  前不久有些人說,自己要祈禱這個上師、祈禱那個上師,其中包括法王如意寶的一些弟子——堪布、活佛。我給他們提了一些建議:“這些上師只得了法王的一個部分加持,你如果真的要祈禱,還是多念一念《上師瑜伽》,祈禱法王如意寶比較好。祈禱法王如意寶的話,他是完整的祈禱對境。當然,我並不是說你上師是假的,但你上師可能只得了法王如意寶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加持,今天才有能力攝受你。你祈禱他的話,不如祈禱一切悲心、智慧及功德的來源。”

  有些人可能想:“我又不是法王如意寶的傳承弟子,爲什麼祈禱法王呢?”你用不著這樣分別,因爲如意寶不會有任何執著,但你自己有執著的話,會把自己擱置于外。比如如意寶放在這裏,人、天人、阿修羅任何衆生只要到它面前去祈禱,就會獲得它所賜予的悉地。但如果你覺得如意寶是龍王的,我們人最好不要去,那你無疑給自己劃清了界線。

  有些格魯派、覺囊派或者禅宗、淨土宗的人認爲:“我不是學密宗的,我不是學甯瑪派的,聽說那個法王如意寶是甯瑪派的,我才不去祈禱他、學他的法。”這完全搞錯了。我們學習佛教,應該有個虔誠的祈禱,只有這樣,才能令上師和佛陀的智慧、加持融入心間,那個時候你修行也好,傳法也好,作弘法利生的事業也好,都會很方便。但如果沒有這種加持,就像世間的理論學家,只是懂一個教證,把這個牢牢記住心中,給別人講也是從腦海裏面出來的,這個沒有多大用處。西方人有種說法:“知識有兩種:一是從心裏冒出來的,這個有價值;一是腦子強記下來的,即便你在人前講得天花亂墜,利益也不是很大。”因此,只有用心來溝通,才能對衆生有利益。

  我們這裏有這麼多的法師,外面聽《入行論》的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居士,你們以後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祈禱非常重要。一旦通過祈禱,令上師的加持融入心,就算你是個業力深重的平凡人,也決定能在修行或弘法利生方面超越很多與你同等的人。

  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大家不要認爲佛陀涅槃了,上師涅槃了,再怎麼祈禱,上師諸佛也聽不到、看不到。這是我們的一個邪見。要知道,你什麼時候祈禱,佛菩薩、上師們什麼時候就在你面前,只要以恭敬心來祈禱,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希求,都可以滿願的。(假如你特別難看,那也可以求:“上師如意寶,我這一輩子可能沒辦法了,但下一輩子,您一定要讓我長得很好看。不然很多人看見我都不舒服,我自己照鏡子也很難過——”)

  癸二、作者雖滅然有作用: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有些人又問:“佛陀在因地時有分別心,發誓要利益衆生,這是不錯。但如今佛陀已融入法界,滅除了一切分別戲論,那往昔誓願現在又怎能實現呢?”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發願度化無量衆生,當時有一顆非常誠懇的心,這在《廣傳》中也看得出來,縱然它變成旁生,也時時不忘利益衆生,這種發心相當切,除此以外並無其他想法。但後來獲得佛果時,按照大乘經典的說法,佛遠離能所二取,息滅了我與我所的執著,對自他的分別、想利益衆生的心早已滅盡,如前所雲:“由心滅故唯身證。”心滅了才獲得這種清淨身,這樣一來,衆生怎麼可能還得到饒益呢?

  答言:無有此種過失。盡管佛陀想利益衆生的心已經泯滅,但由于因地時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現在仍可以利益衆生。打個比方說,從前有一個人,見許多衆生罹患風濕等龍病 ,于是通過儀軌和咒語修持大鵬法。修成之後,爲利後世衆生,他以咒語和儀軌加持石堆、木塊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鵬塔,並發願讓每一個見聞接觸或轉繞禮拜此塔的人消除龍病折磨。(就像我們學院的壇城佛塔,上師如意寶說過,心髒病、食道癌等患者,依靠上師和僧衆加持,轉繞壇城即可得以痊愈。現在很多人也親身驗證了這一點。)他在世時,千千萬萬的人依鵬塔息…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