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二節課

  第一百六十二節課

  前面已經講完了“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今天開始講“了知勝義空性而修道”。

  辛二(了知勝義空性而修道)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壬一、辯诤:

  見谛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這是小乘與大乘之間的辯論。現在的南傳佛教屬于小乘,小乘聲聞宗有各種分類,比如1)幻化聲聞:諸佛菩薩化現爲聲聞形象;2)大菩提聲聞:佛陀在有關經典中授記的聲聞,如舍利子、目犍連等;3)一邊寂滅聲聞:趨入寂滅涅槃的無余阿羅漢;4)增上慢聲聞:自稱已證悟了聖者果位,但實際上並未現見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此處作者辯駁的對象,就是增上慢聲聞。因爲並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毀謗大乘,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許多預流果、一來果、無來果、阿羅漢果的小乘聖者,接受般若空性,聽受過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聲聞對大乘有看法,他們認爲,現見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斷除障礙而獲得解脫,並不需要修持諸法無自性的空性。

  關于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滅、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種行相——苦谛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緣四相,滅谛有滅、靜、妙、離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總共有十六種行相。個別小乘宗認爲,只要證悟了這十六種行相,便可解脫叁界、出離輪回,用不著現見大乘所講的法無我空性。

  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十六種行相中的“空”相與“無我”相,就屬于大乘所講的空性。但小乘宗並未覺察到這一點,因此對大乘信士開始辯論。

  下面對他們進行回答。

  壬二(答辯)分叁:一、以教略說;二、以辯答廣說;叁、攝共同之義。

  癸一、以教略說: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中觀宗回駁:你們的說法不合理。如果沒有證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脫。在大乘《般若經》——《大般若經》十萬頌、《中般若經》二萬五千頌、《小般若經》八千頌,還有《般若攝頌》、《心經》等中都說明了,凡是獲得聖者果位者,必須要證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斷煩惱、證菩提的方法。

  《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必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不管你是求聲聞果、緣覺果,還是法王如來的果位,都必須依靠般若空性,斷除對相狀的執著。佛經雲:“凡執實有相者,皆無叁菩提之解脫。”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也說:“具爲聲緣菩薩佛,四聖衆母我敬禮。”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聖的真正來源,就是般若佛母,因此彌勒菩薩在造論之前,恭恭敬敬地頂禮空性智慧。

  頌詞中的“慧”,指空性智慧,或者叫般若波羅蜜多。頌詞中的“菩提”,從廣義上講,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因此,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叁乘菩提。

  這一點,大家務必要記住。現在有些人認爲聞思空性是多余的,想解脫可通過其他方法。有些聲聞宗說“見真谛即解脫,何需見空性”,有些密咒師說“見大圓滿即解脫,何需修空性”,有些淨土宗的人說“念佛即解脫,何需見空性”,有些禅宗的人說“參禅即解脫,何需見空性”……但是依據佛陀的教義,要想真正得到解脫,一定不能離開般若空性。

  當然,證悟空性是因人而異的。極利根者,如六祖禅師或印度、藏地的個別大成就者,依靠上師的表示,馬上即可明心見性。而我們一般根基的人,必須要遵循道次第,依靠聞思修行而獲得證悟。

  空性是真正的甘露法,佛陀所宣說的一切妙法當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空性法門。因此,我們今生遇到和聽聞空性法門,是千百萬劫難以得到的緣分,爲了聽受這樣的法門,粉身碎骨、付出一切也是值得的。我自己每次傳講或聽聞這些大乘殊勝佛法,都是法喜充滿,有無比的歡喜心。希望大家也一定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作爲出家人,除了聞思修行、弘揚佛法以外,應把全部精力用于這方面;作爲在家人,雖然時時聽受佛法有一定困難,但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還是應該精進修持。

  我在漢地遇到了很多老菩薩,六七十歲了,從《入行論》開講到現在,將近160多堂課,一節課也沒有落,甚至有些人坐兩叁個小時的公交車去聽課,一直沒有斷過傳承。聽到這些之後,我打從心底裏高興,就算自己辛苦一點、累一點也值得。你們對佛法和這個法本怎麼樣重視,就會得到怎麼樣的加持和利益。如果認爲“這只是一本書,這只是電視上的東西,誰都能看、誰都能聽”,以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那你的結果也是無所得。

  過去的高僧大德爲了求法,付出了一切的一切,有了這種希求的精神,最終才能證得無上境界。倘若沒有認識到佛法的殊勝性,只是當作一般的知識,那就非常可惜了。誠如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所言:“譬如見珍寶,不別則不愛,如是聞妙法,不覺亦不喜。”雖然見到珊瑚、如意寶等無價之寶,但不識寶者無動于衷,覺得只是一塊石頭,同樣,雖然聽聞到大乘妙法,但不了解佛法殊勝者,也生不起愛重之心。

  我認識一個居士,多年來他一直爲學院發心,發心也非常殊勝,每當我們出一本新書,他就喜形于色,那種歡喜心真的難以描述。如果我們對佛法也有如是信心,就會得到不可言說的利益。

  現在科學非常發達,法本、光碟等學佛因緣很方便,但在琳琅滿目的産品中,真正找到最珍貴的無上至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認不清楚的話,後果可能令人堪憂。大乘佛法歸納起來,其實就是空性法門,通過它的威力和加持,人人皆可得到不可思議的證悟,因此一定要歡喜般若空性。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有些人剛從地獄、餓鬼、旁生中“畢業”出來,聽到空性法門有點害怕、畏懼。這個時候,一定要多念金剛薩埵心咒,好好地忏悔,盡量調整自相續,然後再去聞受空性法門。我們學院正准備講《入中論》、《中論》,很多人都有聽受大乘空性的機會,這個福報相當大。世間人覺得擁有轎車、別墅很成功,但我卻認爲能夠聞受大乘佛法,才是難之又難的福分,大家務必要珍惜!

  癸二(以辯答廣說)分叁:一、不成立之诤辯;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說;叁、修持勝義正道。

  子一、不成立之诤辯:

  聲聞有幻化、大菩提、一邊寂滅與增上慢四種。其中最後增上慢聲聞,沒有現見真谛而過于耽著自己的宗派,他們說:大乘不是佛說,因此不成立是可信的聖教。

  子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說)分二:一、反诘;二、破彼回答。

  醜一、反诘:

  大乘若不成,汝教雲何成?

  小乘宗說:“我們不承認大乘經典爲佛語,你們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經》的教證呢?”

  大家都知道,當年龍猛菩薩從龍宮裏取出《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並在人間弘揚,一些小乘根器者聽到諸法無自性的法義,驚恐萬分,說“魔加持的龍猛比丘在弘揚魔法”,各種謠言四處傳播。因此,小乘宗認爲大乘空性法門不是佛說,弘揚大乘法者,他們也認爲不是聖者。在這種情況下,引用大乘教證來說服小乘,他們是不承認的。

  中觀宗反問:大乘《般若經》等如果不成立爲佛說,你們的《阿含經》、《毗奈耶經》等小乘經典,又怎麼成立是佛說呢?

  在辯論的過程中,必須要舉一些真實理由,否則像吵架一樣沒有必要。關于這個問題,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專門講了一品“安立大乘經爲佛所宣說”,對大小乘之間的辯論講得非常細致,有興趣者不妨參閱。

  醜二(破彼回答)分二: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說之理由。

  寅一(破教之理由)分二:一、破是教之理由;二、破非教之理由。

  卯一、破是教之理由:

  二皆許此故。汝初亦不許。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複然,

  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小乘宗回答:“我們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經典是佛語。因爲對《四部阿含》 、《四部毗奈耶》、《百業經》等小乘經典,你我兩宗均承認它爲佛說。”

  中觀宗駁斥:你們認爲共同承認即成立爲佛語,不共同承認,就不能成立,那麼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時,絕對不會有這些承認,那時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經教爲佛語呢?因爲當時沒有你我兩宗共同承認之故。

  小乘宗又辯駁:“初生之時雖不能成立小乘經教爲佛說,但我們有可信任的傳承上師,佛陀、迦葉、阿難、草衣、近藏、大叁千等,一代代口耳相傳,不斷法脈到現在,因此可以確認是佛說。”

  中觀宗回答:你們成立的依據和理由,同樣適用于大乘,因爲大乘也有未曾間斷的傳承。釋迦牟尼佛在二轉*輪時,于印度靈鹫山給菩薩衆爲主的眷屬宣說了空性法門,由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等結集,一代代傳至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月稱、聖天,一直傳到現在。這些曆史絕對可靠,因此,我們也堅信大乘教法爲佛語。

  還有一點是,你們說二者承許即爲佛語,所謂的“二者”,是內道中的二者,還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內教中的二者,那麼承認大乘者,肯定有兩個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萬,豈不是要成立吠陀 也是真理?不僅僅是四吠陀,還有順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現在的“*輪功”,學習它們論典的人也特別多,是不是它們也要成爲佛語?因此,真理並不是人多承認就可以了。

  小乘聲聞宗對大乘不承認,其實沒有正當的理由,只不過是他們的一種偏執。由于缺乏善知識的引導,沒有學習大乘佛法的機會,再加上信心和根基比較低劣、實有的執著比較強,所以,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大乘佛法信口開河。

  現在這種可憐的人也比較多,有些國家的小乘行人,明知自己的宗派不究竟,但不願意正視它的不足,甚至有些人一味地狹隘、偏激,口口聲聲說大乘不合理。《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就有一個小乘誹謗大乘的故事:古時候,在菩提迦耶住了一位比丘,喜歡穿小乘的僧袍,到處誹謗大乘僧人及其教義。他認爲大乘佛…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