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叁節課
正式開課之前,順便給大家說一下。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但無論出家還是在家,爲人處事、接人待物比較差。尤其是做人方面,顯得不太如法。前段時間,我要求大家學習《二規教言論》,很多人的行爲還是有改變,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希望以後也能如此。
作爲一個大乘佛教徒,一定要處理好人際關系。法王如意寶曾講過一個殊勝教言,這個教言分爲叁點:一、對上等者要恭敬有加;二、對中等者要和睦相處;叁、對下等者要慈悲愛護。具體而言,無論在什麼場合,對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隨隨便便得罪;對與自己地位、學識等同的人,應該和睦相處,不能像牛角裝在口袋裏一樣,擾亂別人的心;對下等者不能欺負,也不能有傲慢心,應當以慈悲心來愛護他,這是做人的一個標准。我個人而言,雖然自己做人很差,但這輩子一直以這個竅訣作爲追求的目標。
有些人口頭上講得很好聽,但實際行動中連不學佛的人都不如,非常差勁。所以,希望大家要將這叁句竅訣運用起來,平時在學佛的團體中,務必要做到上敬下合。
寅二、破佛說之理由:
若語入經藏,即許爲佛語,
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
此頌加上下面的兩頌,慧源論師等認爲不是寂天菩薩的原論;有些論師認爲是原論;還有些論師認爲,頌詞的順序有所不同。暫且不分析這些觀點,我們只了解其中的論義就可以了。
增上慢聲聞不承認大乘經典爲佛語,他們說:“如果戒定慧叁學的教言被編入叁藏,那麼這些教言才可以承認爲佛語。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爲小乘經藏;《僧祇律》等爲小乘律藏;《六足》 、《俱舍論》等爲小乘論藏。小乘的叁藏是齊全的,就像叁個倉庫一樣,涵攝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定學攝于經藏,戒學攝于律藏,慧學攝于論藏,一切法要的句義皆包括在這叁藏當中。然而大乘無有這些,從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都抉擇爲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語。”
在佛陀圓寂之後不久,聲聞十八部與大乘宗之間一直有各種辯論,時至今日也沒有停止。國家與國家之間、佛教團體與佛教團體之間,小乘宗和大乘宗有公開辯論,也有私下辯論,但現在的辯論不像以前那樣嚴重了。其實不論是大乘、小乘還是密乘,都承認叁法印,也承認從輪回中獲得解脫,跟外道比起來,修學佛道的人有殊勝緣分,這樣的妙道是值得希求的。
但很多人不了知這一點,經常隨意诋毀大乘。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小乘誹謗大乘有叁個原因 :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過失;二、本來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們卻將此誤解爲過失;叁、嗔恨饒益他衆的功德,由此而導致诋毀大乘。正如《經莊嚴論》所言,大乘與小乘在發心、教授等五個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現在有些小乘宗或不明佛理的人,因爲自己的智慧有限,動不動就反對大乘般若空性,這種行爲是不合理的。比如你評價一件産品,首先要知道是什麼廠産生的、産品的質量如何、由什麼部分組成,一個一個必須了解清楚,才有資格判斷它是不是假冒産品。如果沒有了解這些,就隨隨便便辨別真假,這是不允許的。同樣,評價大乘也是如此,只有憑借高深的智慧,用漫長的時日去研究,才能通達大乘的甚深空性義,進而被它吸引住,對之生起信心。若能如此,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如《正念經》雲:“盡知過與功,乃爲智者相;功過全不曉,即是愚者行。”
現在很多人誹謗大乘佛法、誹謗密宗,都是趨入愚者之道,看到他們的言行舉止,有智慧和悲心的人會油然而生悲憫之心。爲什麼呢?因爲大乘教典中,其實也完全具足叁藏。比如《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诠釋定學,編入大乘經藏;《梵網經》等诠釋戒學,編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論》等诠釋慧學,編入大乘論藏。因此,大乘教義以超勝的方式包括戒定慧叁學,爲什麼不承認爲佛語呢?
對大乘佛教不了解的人,喜歡信口開河,但逐漸深入了解之後,就不會肆意誹謗了。這樣的人不僅凡夫人中有,聖者顯現上也會有。世親論師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較清楚,他最初于印度那爛陀寺出家,持戒嚴謹、精通叁藏,成爲一名小乘智者。後來,他聽說哥哥無著菩薩造了許多大乘論典,精通大乘空性的法義,他就開始诋毀大乘法門及大乘行人,並造頌嘲諷道:“嗚呼無著于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論典大象馱。”
哥哥聽到後,爲製止弟弟繼續造謗法惡業,便派了兩個弟子到弟弟處念誦《十地經》及《無盡慧所說經》。他們到了那裏以後,在早晨及黃昏時分誦這兩部經,誦經之聲被世親論師聽到。剛剛聽聞時,他若有所悟地說:“大乘法門誠可謂因善妙、果散逸。”聽到黃昏時,他終于深有感觸地說:“大乘法門不論因果都非常善妙,看來我已造下誹謗正法的罪過,這都怪我那不知遮攔的舌頭!”于是准備找刀,割去舌頭以示忏悔。無著菩薩派來的兩位弟子急忙勸阻:“要想忏悔的話,你哥哥那裏就有忏悔的方法。”
于是世親論師到哥哥那裏去,聽受了許多大乘教言。當時,無著菩薩與彌勒菩薩無分無離,猶如人與人談話一樣,關系比較密切。世親想靠哥哥的關系拜見彌勒菩薩,無著菩薩請示之後,彌勒菩薩說:“他誹謗大乘佛法非常嚴重,即生中見我是不可能的。但他若廣造大乘論典、持誦咒語精進忏悔,可于來世見到我。”
世親生起極大的後悔心,覺得自己的智慧在大乘面前相當微薄,根本不如哥哥無著,于是造了一首偈子說:“兄長如龍王,我似求雨雀,龍王雖降雨,無法入雀喉。”雖然龍王整天給我降下大乘的雨水,可是我小麻雀的喉嚨特別細,這麼多的雨水沒辦法吸收。意思就是,大乘的千經萬論包羅萬象,內容極其豐富,小乘行人要接受的話,相當困難。就像有些法師講課的時候,引用了很多教證理證,但聽者的“喉嚨”太細了,一點也接受不了,聽完就忘光了。那天有個人說,他聽課時對教證理證了如指掌,可是下課後忘得幹幹淨淨,也許就是世親論師所說的吧。
世親論師是不可多得的聖者,被世人喻爲“第二大佛陀”,從小乘的觀點來講,在整個佛教曆史上,他對弘揚佛法的貢獻特別大。即便是這種人,顯現上剛開始也不接受大乘,就像漢傳佛教的弘一法師一樣,最初比較排斥密宗,晚年才轉變了自己的看法。曆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早年對某些觀點不接受,甚至産生極大的邪見,但這不一定是他的根基差,而是說明大乘教法甚深莫測、難以通達。
所以,沒有了解大乘之前,千萬不能輕易誹謗。外面個別對密宗不太了解的人,應該到密宗寺院實地看一下。當然,並不是所有修密宗的人都好,但非常如法的修行人,他的行爲是不可思議的。我認識一些老修行人,他們從來沒有誹謗因果,對小乘的戒律和取舍護如眼目,對時間也極其愛惜,早上叁四點鍾起床,一直念經、磕頭、忏悔……可是現在有些人認爲自己開悟了,對什麼都不執著,其行爲根本不像一個修行人。
作爲一個修行人,不管你學密還是學顯,都可劃分爲幾種層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達佛法精華義,而且還把它傳授給別人,攝受別人,斷除別人的邪見。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對佛教完全了達,不爲外境所轉。再下一等的人,雖然沒有太高的智慧,但對佛教有非常虔誠的信心。我知道一個老居士,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信心非常純,覺得釋迦牟尼佛說的百分之百正確,有些地方不懂的話,就發願想通達它的意義。而最差的人,絲毫信心也沒有,只是打著佛教的旗號騙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爲。這四種人,名義上都是佛教徒,但實際上各自的所作所爲、方向目標完全不同。
我們身爲佛教徒,學哪一個教派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時刻觀察自己是哪一種人。你是持形象的佛教徒,還是對佛法有不可改變的信心和智慧,並以此攝受無量衆生?大家不妨好好觀察一下。
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語。
小乘行人反駁:“雖然有些大乘教典與小乘叁藏相同,但並不能說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語,因爲在大乘中,許多教義與小乘叁藏不符。比如說,小乘認爲輪回應該舍棄,涅槃應該求取,而大乘聲稱輪回與涅槃無二無別,輪回即涅槃、涅槃即輪回;小乘說五無間罪是定業,不可改變,而大乘認爲忏悔之後可得以清淨;小乘認爲萬法皆無常,而大乘認爲報身是常有不變的法;小乘認爲雖然有一部分法是空性,但它的顯現不空,而大乘認爲一切萬法皆空,無有自性……大乘這些觀點並非攝于小乘叁藏,所以我們不承認大乘教爲佛語。”
中觀師以同等理回駁道:你們這種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個道理不符合教義,一切都有過失的話,那麼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道理符合教義,爲什麼不能說一切都沒有過失呢?大乘經典中也講了萬法無常,人我的補特伽羅不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叁寶四谛等等,這些與小乘沒有什麼差別,按你們以一概全的推理,爲什麼不能成立大乘經藏爲佛語?
這個推理至關重要,現在許多人都犯這個毛病,比如說“印度《奧義書》中有火供、火施等詞語,這在藏傳佛教中也有,所以藏傳佛教來源于婆羅門教”、“學密宗的有些人瘋瘋顛顛,甚至會發瘋,所以不能學密宗”……這些推理非常可笑,如果一可概全成立的話,那我們可以同等理來反駁——“顯宗也有發瘋的人,所以顯宗也不能學”,“《奧義書》中提倡做善事有好報,這在顯宗中也有,所以顯宗也來源于婆羅門教”,或者“顯宗中說人身皆苦,*輪功也這樣說,因此顯宗都成了*輪功”等等。
現在很多人不學因明、不懂中觀,用因明的術語來說,以一概全有“不遍”之過。有些高等學校的老師、哲學系的教授,自己都是霧裏雲裏,懷疑重重,還帶什麼研究生、博士生,實在是誤人子弟。所以系統的聞思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很正規的聞思,一切的不知…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