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懷疑、邪見都會迎刃而解。有個居士就跟我說:“我以前問過很多傻瓜的問題,現在聽了課以後,特別不好意思!”確實,你沒有學習佛法時,會有很多很多愚癡的問題,雖然這種疑問是合理的,但系統聞思非常有必要。對佛教徒而言,這絕對是燃眉之急,如果少了這個,你做再多形象上的善事、儀式也沒有用。現在很多地方辦一些佛教雜志,對勸人行善有一定的幫助,但打開一看,裏面的內容大多數都是開會、舉行儀式。盡管這也是善事,但最關鍵的是要解除衆生的煩惱和痛苦,若想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學習叁藏十二部。
總之,小乘宗說大乘有不入經藏等過失,實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說:“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廣大甚深義,不違自法空。”大乘本來入于自己的大乘經藏,又現于自調伏煩惱的律藏,且廣大甚深的空性義,與自己的論藏也不相違,所以大乘完全具足叁藏。彌勒菩薩又雲:“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說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大乘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廣大,二是甚深,依靠廣大福德資糧成熟自相續,證悟甚深空性産生無分別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說的深見、廣行二者,是修持無上菩提的方便。
如果你很想學佛法,但不知道方向的話,那不妨學習殊勝的大乘教義。盡管小乘《阿含經》中也提到一些空性,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爲幻法”,將五蘊全部抉擇爲現而無實,但究竟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唯有大乘中講得最清楚。
我們遇到不信佛教或信仰小乘的人時,可用同等理來駁斥他。這種推理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學好因明,這樣,無論你在什麼人面前,均可顯露出至高無上的智慧,將對方辯得啞口無言。在中國古代,滅佛運動大多跟道教有關,唐高宗在位時,經常召集僧道辯論,每次辯論的結果,都是道教失敗,佛教勝利。有一次,皇帝爲了慶祝西明寺落成,征诏僧道各七人,舉行盛大的辯論。當時佛教的代表是慧立法師,道教的代表是李榮道士。李榮道士先立洞義 ,再由慧立法師問難:“洞義者是否對萬法通達無礙?”李榮答:“是的。”慧立法師又問:“老君對萬法是否通達呢?”李榮說:“當然通達。”慧立法師繼續問:“既然老君于萬法通達,爲什麼他在《道德經》上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吾若無身,複有何患?”如此看來,老君于自身尚有障礙,如何能通達萬物呢?”
李榮一時無話可答,只有請法師不要逼得太緊,他說:“久聞法師大名,今日能與你辯論,深感榮幸。我們同爲出家人,理應互相包容,不要苦苦相逼。”(他這種行爲,是因明中的“應付”之過。)
慧立法師毫不客氣地說:“聽先生的話,似想要我對你姑息,可是今天我們先要分明邪正,個人的問題暫且不談。再者,你說我們同是出家人,但你頭發不剪,手把桃符,腰懸赤袋,巡門厭鬼,這種怪模怪樣豈可與我清淨釋子相比?”
李榮怒道:“你以爲剃頭就好,如果好的話,你爲什麼不把眉毛也剃了?”
慧立法師問:“爲何要剃眉毛?”
李榮說:“都是毛的緣故。”
慧立法師以同等理反駁道:“如果是毛,就要剃頭發,也剃眉毛,那你也是一種毛,爲什麼把頭發盤得像角一樣立起來,卻不把胡子也立起來呢?”
李榮又無話可說,慧立法師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難,今李榮死于一言。”說罷就下座。皇上大笑,以此而佛教獲勝。
其實他們的辯論挺有意義的,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看見一個密宗修行人不如法,他在吃肉,就下斷言:“密宗都是不好的,因爲有人吃肉之故。”表面上這是一個推理,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相似的推理。如果凡事以一概全、一概而論,就有剛才李榮的過失了。
所以,講經說法也好,思維法義也好,閉關修行也好,一定要通達佛教尤其是因明和中觀的甚深教理,否則到頭來,修行的人修錯了,辯論的人辯錯了,講經說法的人也講錯了。有些人的邏輯思維不太有條理,有因緣的時候,還是應該好好聞思佛法、廣聞博學。上師如意寶也要求我們,在年輕時必須要放棄萬緣,精進聞思;到了老年以後,已遣除了對佛教的一切懷疑,方可在寂靜處安心修行。大家理當奉行這樣的教言。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小乘宗辯駁:“如果《般若經》等大乘經藏是佛所說,那佛陀已將一切教法交付給迦葉尊者,爲什麼迦葉尊者不了悟這些?他爲什麼不宣講空性法門呢?由此推測,大乘肯定不是佛語。”
對此問題,中觀宗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解釋是:佛陀所宣說的大乘妙法極其深奧、廣大,作爲小乘阿羅漢的迦葉尊者,雖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境不知因、時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難以測度大乘的深廣法要。大乘種種法門、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徹達,十地菩薩還像夜間看色法一樣模模糊糊的,無法了知如來藏真相,迦葉尊者又怎麼能透徹了解所有的佛語呢?
《經莊嚴論》雲:“無量種種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門和禅定無量無邊,未斷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觀寶鬘論》也說:“聖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蘊。”講義中說舍利子與目犍連分別爲“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們用盡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無法衡測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葉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義,這是非常正常的,怎麼能因爲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語呢?
當然,從某個角度講,迦葉尊者顯現上是小乘阿羅漢,實則爲大乘菩薩。藏傳佛教中有七代傳承,即佛陀將佛法交付予迦葉,迦葉又交付予阿難,然後是草衣、嘯虎、黑色、大叁千等等,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詳細記載。漢傳佛教的禅宗中也說,佛陀于靈鹫山拈花,迦葉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將衣缽交予,迦葉成爲禅宗初祖。但此處是從阿羅漢的角度來破斥的,迦葉尊者雖是傳承祖師,但對大乘深廣法門的通達,確有一些不足之處。畢竟十地菩薩尚不能完全了達,只斷除煩惱障而未斷所知障的阿羅漢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解釋方法是:你們怎麼知道迦葉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門呢?迦葉尊者的智慧廣大無邊,他示現爲聲聞阿羅漢相,實際上是大乘菩薩。你們根本不知道迦葉尊者是否通達了大乘經義,怎麼能以此原因而說大乘不是佛語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奧,根基低劣的愚者聽後會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講《法華經》時,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懼,離席而去。所以聖天論師說:“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對甚深的大乘法門特別害怕,尤其是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對空性法沒有串習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趕緊躲得遠遠的。前段時間有個道友,在我講《智慧品》的前一天,實在是受不了,當晚就離開了學院。這種現象以前有,現在有,以後還會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說,廣大甚深的法門,是對大乘根基者宣講的,愚癡劣根者對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聽到這些大乘法門,應當生起歡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隨意誹謗,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而應該像那個老居士所說,“釋迦牟尼佛講的肯定正確,只不過是我自己智慧不夠,太笨了”,然後自己懲罰自己,這樣才不會無端造業。
子叁(修持勝義正道)分叁:一、未修勝義之過失;二、修勝義之功德;叁、攝義。
醜一(未修勝義之過失)分叁: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叁、心滅亦再現。
寅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
比丘爲教本,彼亦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中觀宗繼續以理證分析:倘若不承認大乘空性,那麼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羅漢,也難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種,即名相比丘、自稱比丘、乞食比丘、近圓比丘、破惑比丘。前叁者僅僅是一種名稱,(我們看見毒蛇的時候,也叫毒蛇爲“比丘” ,這也是一種名稱,)而後二者——通過羯磨獲得比丘戒的近圓比丘、破除一切煩惱而獲證阿羅漢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勝義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們小乘的觀點,假如不承認萬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難。
在這個問題上,藏傳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辯論比較多,這次我們不展開講解,但大體的意思是說,阿羅漢不僅證悟了人無我,應該也證悟了部分的法無我,否則不可能獲得聖果。這一點,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顯句論》中,運用七教叁理進行了詳細說明。
總之,沒有般若空慧就很難安立真正的比丘。因爲如果心有所緣,不管是空性還是有法,都難以住于涅槃,獲得阿羅漢果位。前面也講了,真正證悟空性時,是“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聖天論師說過:“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見到外境無我時,叁有輪回的種子才會滅掉。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也說:“見空則解脫,余修爲其義。”現見空性方能解脫,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緣。因此,以這些經教來推理,一定要證悟萬法空性。
然而,誠如麥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證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緣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這一點,與大乘就沒有那麼多辯論了。小乘所證悟的空性只有一點點,如同芝麻裏的空性一樣微小,但在性質上與大乘空性無別,假如認爲證阿羅漢果無需般若空性,那麼修道就不可能斷盡煩惱,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現在有些法師認爲,漢傳佛教沒有比丘戒的傳承,比如淨空法師引用藕益大師和弘一法師的觀點說:“宋朝以後就沒有比丘了,現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又退比丘戒,持沙彌戒。”“我們示現出家的身相,統統持的是五戒十善。”
對此觀點,閩南佛學院的濟群法師並不認可,他評論說:“蕅益、弘一大師是說過南宋以來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並自稱沙彌或出家優婆塞,但並不是讓大家持好叁皈五戒、十善就足夠了。蕅益大師一生數次研讀《四分律》,並撰有《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傳世;弘一律師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揚南山律。如果說只要受持叁皈五戒、十善就夠了,他們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揚比丘戒、菩薩戒呢?”
在漢傳佛教中,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就我個人認爲,漢傳佛教應該有比丘戒的傳承。如果沒有的話,那從南宋一直到現在,無數的大德在給別人傳戒,這豈不是自欺欺人?傳戒師不可能明明知道沒有戒體,卻仍然給別人授戒,欺騙一代又一代。其實,縱然一個傳承不清淨,得不到戒體,也可以從另一個傳承獲得戒體。像我們藏傳佛教,《叁戒論》中講過,戒律有叁大傳承,有從拉薩傳下來的,也有從多康傳下來的。所以說,漢地沒有真正比丘的斷言,可能是言過其實了。
雖說弘一大師認爲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傳比丘戒的人數不夠;還有人說傳戒師自己破戒,沒有過午不食,一邊吃飯一邊給人傳戒,但這些理由並不能說明傳戒師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傳戒師只要沒有破四根本戒,相續中都是有戒體的。
弘一法師的那些話,我覺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許是針對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說的。如果隨隨便便引用,以此毀謗漢傳佛教所有的比丘,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傳承真的斷了,那漢地律師應該知道是從什麼地方斷的、斷的原因是什麼,之後誰若舉行叁壇大戒,就應該受到十方佛教徒、廣大四衆弟子的譴責,但這種情況從來也沒有過。
我雖然沒有深入研究過漢傳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應該道聽途說,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詞並不能代表所有觀點。關于這個問題,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師們,應該比較明確地說明一下,否則,許多人誹謗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淨的人面前,說他沒有得戒、他的傳承不清淨,這種過失特別大,律藏中說相當于毀壞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場合中弘揚戒學很有必要。當然,假如你只能守持叁皈五戒,這也未嘗不可,可是在給別人開示正道時,言辭一定要謹慎,萬萬不可妄下結論,想什麼就說什麼!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