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怀疑、邪见都会迎刃而解。有个居士就跟我说:“我以前问过很多傻瓜的问题,现在听了课以后,特别不好意思!”确实,你没有学习佛法时,会有很多很多愚痴的问题,虽然这种疑问是合理的,但系统闻思非常有必要。对佛教徒而言,这绝对是燃眉之急,如果少了这个,你做再多形象上的善事、仪式也没有用。现在很多地方办一些佛教杂志,对劝人行善有一定的帮助,但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开会、举行仪式。尽管这也是善事,但最关键的是要解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学习三藏十二部。

  总之,小乘宗说大乘有不入经藏等过失,实在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大乘本来入于自己的大乘经藏,又现于自调伏烦恼的律藏,且广大甚深的空性义,与自己的论藏也不相违,所以大乘完全具足三藏。弥勒菩萨又云:“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大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广大,二是甚深,依靠广大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证悟甚深空性产生无分别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说的深见、广行二者,是修持无上菩提的方便。

  如果你很想学佛法,但不知道方向的话,那不妨学习殊胜的大乘教义。尽管小乘《阿含经》中也提到一些空性,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将五蕴全部抉择为现而无实,但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唯有大乘中讲得最清楚。

  我们遇到不信佛教或信仰小乘的人时,可用同等理来驳斥他。这种推理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学好因明,这样,无论你在什么人面前,均可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智慧,将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在中国古代,灭佛运动大多跟道教有关,唐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每次辩论的结果,都是道教失败,佛教胜利。有一次,皇帝为了庆祝西明寺落成,征诏僧道各七人,举行盛大的辩论。当时佛教的代表是慧立法师,道教的代表是李荣道士。李荣道士先立洞义 ,再由慧立法师问难:“洞义者是否对万法通达无碍?”李荣答:“是的。”慧立法师又问:“老君对万法是否通达呢?”李荣说:“当然通达。”慧立法师继续问:“既然老君于万法通达,为什么他在《道德经》上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如此看来,老君于自身尚有障碍,如何能通达万物呢?”

  李荣一时无话可答,只有请法师不要逼得太紧,他说:“久闻法师大名,今日能与你辩论,深感荣幸。我们同为出家人,理应互相包容,不要苦苦相逼。”(他这种行为,是因明中的“应付”之过。)

  慧立法师毫不客气地说:“听先生的话,似想要我对你姑息,可是今天我们先要分明邪正,个人的问题暂且不谈。再者,你说我们同是出家人,但你头发不剪,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这种怪模怪样岂可与我清净释子相比?”

  李荣怒道:“你以为剃头就好,如果好的话,你为什么不把眉毛也剃了?”

  慧立法师问:“为何要剃眉毛?”

  李荣说:“都是毛的缘故。”

  慧立法师以同等理反驳道:“如果是毛,就要剃头发,也剃眉毛,那你也是一种毛,为什么把头发盘得像角一样立起来,却不把胡子也立起来呢?”

  李荣又无话可说,慧立法师嘲笑道:“昔平津困于十难,今李荣死于一言。”说罢就下座。皇上大笑,以此而佛教获胜。

  其实他们的辩论挺有意义的,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看见一个密宗修行人不如法,他在吃肉,就下断言:“密宗都是不好的,因为有人吃肉之故。”表面上这是一个推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相似的推理。如果凡事以一概全、一概而论,就有刚才李荣的过失了。

  所以,讲经说法也好,思维法义也好,闭关修行也好,一定要通达佛教尤其是因明和中观的甚深教理,否则到头来,修行的人修错了,辩论的人辩错了,讲经说法的人也讲错了。有些人的逻辑思维不太有条理,有因缘的时候,还是应该好好闻思佛法、广闻博学。上师如意宝也要求我们,在年轻时必须要放弃万缘,精进闻思;到了老年以后,已遣除了对佛教的一切怀疑,方可在寂静处安心修行。大家理当奉行这样的教言。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

  对此问题,中观宗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解释是: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大乘种种法门、禅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彻达,十地菩萨还像夜间看色法一样模模糊糊的,无法了知如来藏真相,迦叶尊者又怎么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呢?

  《经庄严论》云:“无量种种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门和禅定无量无边,未断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观宝鬘论》也说:“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讲义中说舍利子与目犍连分别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们用尽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无法衡测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叶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义,这是非常正常的,怎么能因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语呢?

  当然,从某个角度讲,迦叶尊者显现上是小乘阿罗汉,实则为大乘菩萨。藏传佛教中有七代传承,即佛陀将佛法交付予迦叶,迦叶又交付予阿难,然后是草衣、啸虎、黑色、大三千等等,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详细记载。汉传佛教的禅宗中也说,佛陀于灵鹫山拈花,迦叶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将衣钵交予,迦叶成为禅宗初祖。但此处是从阿罗汉的角度来破斥的,迦叶尊者虽是传承祖师,但对大乘深广法门的通达,确有一些不足之处。毕竟十地菩萨尚不能完全了达,只断除烦恼障而未断所知障的阿罗汉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你们怎么知道迦叶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门呢?迦叶尊者的智慧广大无边,他示现为声闻阿罗汉相,实际上是大乘菩萨。你们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奥,根基低劣的愚者听后会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讲《法华经》时,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惧,离席而去。所以圣天论师说:“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对甚深的大乘法门特别害怕,尤其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对空性法没有串习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赶紧躲得远远的。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我讲《智慧品》的前一天,实在是受不了,当晚就离开了学院。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说,广大甚深的法门,是对大乘根基者宣讲的,愚痴劣根者对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听到这些大乘法门,应当生起欢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随意诽谤,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应该像那个老居士所说,“释迦牟尼佛讲的肯定正确,只不过是我自己智慧不够,太笨了”,然后自己惩罚自己,这样才不会无端造业。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种,即名相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近圆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仅仅是一种名称,(我们看见毒蛇的时候,也叫毒蛇为“比丘” ,这也是一种名称,)而后二者——通过羯磨获得比丘戒的近圆比丘、破除一切烦恼而获证阿罗汉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们小乘的观点,假如不承认万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辩论比较多,这次我们不展开讲解,但大体的意思是说,阿罗汉不仅证悟了人无我,应该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否则不可能获得圣果。这一点,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显句论》中,运用七教三理进行了详细说明。

  总之,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安立真正的比丘。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前面也讲了,真正证悟空性时,是“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圣天论师说过:“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外境无我时,三有轮回的种子才会灭掉。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说:“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现见空性方能解脱,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缘。因此,以这些经教来推理,一定要证悟万法空性。

  然而,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证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缘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与大乘就没有那么多辩论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有一点点,如同芝麻里的空性一样微小,但在性质上与大乘空性无别,假如认为证阿罗汉果无需般若空性,那么修道就不可能断尽烦恼,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有些法师认为,汉传佛教没有比丘戒的传承,比如净空法师引用藕益大师和弘一法师的观点说:“宋朝以后就没有比丘了,现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又退比丘戒,持沙弥戒。”“我们示现出家的身相,统统持的是五戒十善。”

  对此观点,闽南佛学院的济群法师并不认可,他评论说:“蕅益、弘一大师是说过南宋以来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并自称沙弥或出家优婆塞,但并不是让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就足够了。蕅益大师一生数次研读《四分律》,并撰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传世;弘一律师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扬南山律。如果说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够了,他们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扬比丘戒、菩萨戒呢?”

  在汉传佛教中,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汉传佛教应该有比丘戒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从南宋一直到现在,无数的大德在给别人传戒,这岂不是自欺欺人?传戒师不可能明明知道没有戒体,却仍然给别人授戒,欺骗一代又一代。其实,纵然一个传承不清净,得不到戒体,也可以从另一个传承获得戒体。像我们藏传佛教,《三戒论》中讲过,戒律有三大传承,有从拉萨传下来的,也有从多康传下来的。所以说,汉地没有真正比丘的断言,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虽说弘一大师认为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传比丘戒的人数不够;还有人说传戒师自己破戒,没有过午不食,一边吃饭一边给人传戒,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明传戒师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传戒师只要没有破四根本戒,相续中都是有戒体的。

  弘一法师的那些话,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许是针对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说的。如果随随便便引用,以此毁谤汉传佛教所有的比丘,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传承真的断了,那汉地律师应该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断的、断的原因是什么,之后谁若举行三坛大戒,就应该受到十方佛教徒、广大四众弟子的谴责,但这种情况从来也没有过。

  我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汉传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应该道听途说,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代表所有观点。关于这个问题,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师们,应该比较明确地说明一下,否则,许多人诽谤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净的人面前,说他没有得戒、他的传承不清净,这种过失特别大,律藏中说相当于毁坏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场合中弘扬戒学很有必要。当然,假如你只能守持三皈五戒,这也未尝不可,可是在给别人开示正道时,言辞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妄下结论,想什么就说什么!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三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