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節課

  第一百六十四節課

  前面也講過,《智慧品》的含義十分甚深,藏傳佛教學習中觀的法師,要花很長時間才能通達,假如你佛教基礎打得不是很穩固,理論知識比較薄弱的話,學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一堂課只講四五個頌詞,以方便大家學習和消化。但如果四五個頌詞都接受不了,那可能是你的智慧有問題,或者前世積累資糧有問題了。

  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善始善終。我擔心外面有些人,以前對聞思修行不感興趣,這次接觸這樣的空性、大小乘的辯論,不一定有很大信心。當今社會上,談論一些打仗、愛情的話題,或者如何賺錢、買房、轎車是什麼檔次的,人們都很感興趣,而一提到甚深空性,尤其是大乘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沒有福報、沒有善根的人就不屑一顧了。

  所以我講《智慧品》的時候,比較擔心一些劣根者、鈍根者、福報淺薄者以及邪知邪見者,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像佛陀當年廣轉空性*輪時的有些人那樣,或是捂著耳朵而跑,或是吐血而亡?末法時期,衆生的根基日漸低劣,發生什麼情況都不足爲怪。當然,有福報的人還是應該提起信心,值遇大乘空性法門,百千萬劫也難遭難遇,應該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或是窮人拾到無價如意寶一樣對待,否則,光是聽一聽、理論上了解一下是不夠的。

  現在很多佛教徒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但內心一點也沒有調柔,只是表面上搞一些形式,做些佛事活動、念經、拜佛,看起來有聲有色,而實際上,貪、嗔、癡、傲慢、嫉妒、吝啬等煩惱日益膨脹,這種現象是極其可悲又可歎的。

  修行佛法,並不是形象上有什麼了不起,也不是口頭上講得如何精彩,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心要慢慢調柔。從世俗角度講,應該減少貪嗔癡煩惱,增上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從勝義角度講,最終要達到遠離一切執著戲論的中觀境界。我們作爲修行人,既要有一顆饒益有情的心,也要對空性法門有所了解,斷除各種亂七八糟的執著。當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少時,就會發現無邊衆生沒有通達這個真理,于是對他們的悲心油然而生。因此,智慧與大悲是相輔相成的。

  無論你是有錢、有地位的人,還是沒有錢、沒有地位的乞丐,誰的相續中生起空性與悲心無別的境界,誰就可以稱爲無與倫比的修行人、舍世者、瑜伽士、密咒士、成就者等等。如果你既沒有悲心,也不了達空性,外在的形象再光彩也沒有多大意義,就像燈籠一樣,外表雖然耀眼奪目,但裏面只有一點空氣而已。

  饒益他衆的悲心與看破一切的智慧,是每個修行者都希求的目標,而學習《智慧品》,可令我們達到這個目標,這一點毫無疑問。只要你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肯定會減少實執,對衆生生起大悲心。只不過現在我們的分別念太強了,希求佛法的精進心、恭敬心極弱,再加上前世殺生、偷盜等罪業遮障我們的佛性,因此雖然聞思修了很長時間,但結果一直不明顯,所學的法不能立竿見影有效果。

  然而即便如此,也千萬不要半途而廢,大家務必要悉心地學習思維。在此過程中,只聽一兩次或看一兩遍肯定不行,般若空性與我們的實執背道而馳,淺嘗辄止無法將深厚的習氣一掃而光,所以我們離不開長期的串習,這樣才會逐漸顯露出佛性的本來面目。

  下面繼續破斥小乘的觀點不究竟。

  寅二、斷煩惱亦不得涅槃: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小乘宗說:“雖然阿羅漢未證悟大乘空性,但通過修行諸蘊無常等人無我,通達十六行相中的空與無我二相,也能斷除煩惱,脫離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種或十六種空性。因此,獲得阿羅漢果就可以了。”

  中觀宗反問:既然如此,那麼斷除煩惱障,就應該是最究竟的解脫了。如果說阿羅漢果位至高無上,那他豈不是通達了一切萬法,滅除了一切障礙?

  小乘宗不得不承認:“是啊,阿羅漢斷除了一切煩惱,當然是叁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觀宗進一步駁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阿羅漢雖然沒有轉生于叁界的煩惱,但由于前世的業力沒消盡,他們在證果後還要感受宿業報應,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佛經中明確記載了目犍連、小駝背、恰嘎等阿羅漢以往昔業力而感受痛苦,這一點,你們小乘宗也是承認的,因此,阿羅漢果並非像佛果一樣究竟。

  比如目犍連受報的故事是這樣的:目犍連和舍利子經常前往地獄和餓鬼等惡道去饒益有情。一日,他們來到地獄界,看到外道的本師飲光能圓死後轉生在這裏,正在感受各種痛苦。飲光對他們說:“您二位尊者返回人間時,請把我這番話轉達給我的弟子們,告訴他們:“你們的本師飲光能圓轉生在地獄中。遍行宗派 沒有沙門善行,沙門善行唯有佛教內道才有,你們的宗派是顛倒的,因此你們應當舍棄,隨學釋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們將本師的骨灰做成靈塔,每當供養時,熾熱的鐵雨就會降落到他身上,所以萬萬不要供養他的遺塔。””

  兩位尊者返回人間後,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轉告飲光的話,但是因爲沒有業緣,致使外道徒沒有聽見。後來,目犍連問舍利子:“你有沒有把飲光的口信轉告給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說是說了,可他們卻什麼話也沒說。”目犍連說:“他們可能沒有聽到,還是我去說吧。”

  于是他來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將飲光的口信原原本本轉告給他們。外道聽後怒不可遏,說:“這個人不但對我們妄加責難,居然膽大包天地誹謗起我們的本師來了。來,給我打!”外道徒數數毆打目犍連,他的身體被摧殘得像葦草一樣。這要是在以前,不用說被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皮開肉綻,哪怕是叁界所有衆生群起攻之,連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動搖不了。可是在當時,由于往昔的業力所感,就連變化想也想不起來,更不必說大顯神變了,那時的尊者與普通的凡夫人一模一樣。

  事後,舍利子用法衣將目犍連的法體包好,背到祇陀園,悲傷地說:“對我好友目犍連死去的消息,我聽也不願意聽,何況是親眼見到?”于是他與衆多阿羅漢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緊接著目犍連也入滅了。

  之所以感受如此果報,因爲目犍連前世曾罵過自己的母親,說她應該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葦草一樣。這個口業在多生累劫中沒有報完,證得阿羅漢後還要感受余報。漢傳佛教中還有教言說,目犍連是被裸體外道用石頭砸死的,說法略微有點不同。但不管怎麼樣,神通第一的阿羅漢在業力現前時,神通也抵不過業力。

  《百業經》中還有一個小駝背的公案:小駝背因前世業力感召,經常討不到吃的東西,後來他對佛法生起很大信心,經父母開許在僧團出家。他與僧衆一起受供時,別的比丘已吃飽喝足了,他還得不到食物,他到城中化緣,也多是空缽而返,所以經常處于饑餓的狀態中,身體瘦得不得了。後來有兩天他去打掃佛陀的內殿,以佛的加持力,都吃得很好,身體也強壯起來。他勇猛精進,斷除了一切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

  有一次,他聽說中午有位施主供養佛及眷屬,就希望同去應供,但因時間尚早,便先回房坐禅。結果那個施主有急事,提前請佛及僧衆應供,他仍在坐禅不知道,錯過這個因緣之後,他連續叁天都沒有吃到飯。

  阿難得知後,特意給他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給他供齋。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須馬上出門,匆匆忙忙忘了給家人交代。中午小駝背來施主家化緣,可誰也不理他,只得挨餓。

  第四天早上,阿難手持兩個缽到城中化到滿滿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另一缽准備帶給小駝背。到了祇陀林,因小駝背的業力現前,來了很多惡狗搶吃,阿難想盡辦法也沒能對付,只剩空缽。

  目犍連聽說小駝背已經四天沒吃飯了,心裏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五天持兩個缽去城中化了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一缽准備帶回來。到了祇陀林,突然飛來一群烏鴉,把缽裏的飯搶得精光。目犍連想盡辦法,也沒能護住缽中之食。(目犍連本是神通第一,對付烏鴉絕對沒問題。不要說是目犍連,有些小孩子看到烏鴉,也能拿石頭把它們打跑。可是由于衆生的業力現前,目犍連對幾只烏鴉也是束手無策。)

  舍利子聽說小駝背五天沒吃到飯了,第六天他化到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帶著另一滿缽往祇陀林來。由于小駝背的業力,突然來了一群非人,搶走了缽。舍利子無可奈何,只好空手返回。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滿滿兩缽飯,自己吃了一缽,另一缽順利地帶到了小駝背房裏。可是小駝背手剛一伸,大地突然裂開,缽一直墜落到金剛大地 。舍利子顯示神變把缽從金剛大地拿回來,再讓他吃。小駝背取第一口食,剛到嘴邊就被非人搶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搶走,舍利子親自持缽喂他,他的嘴卻張不開,舍利子顯現各種神變也無濟于事。不一會兒,就過午不能再吃飯,他的嘴又好好地張開了。

  小駝背見此,萬般無奈,說:“算了吧,飯吃不成了,但我口幹,你能不能給我一口水?”舍利子取來一缽水,淨水頓時變成灰湯。小駝背知道是自己前世的業障,喝了一口灰湯,就顯示種種神變趨入涅槃。(在整個過程中,那麼多了不起的阿羅漢,千方百計也無濟于事。上師如意寶講這個公案時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在業力面前一定要謹慎,否則即便你獲得了阿羅漢果,有些余業也不得不感受。”)

  小駝背之所以活生生被餓死,是因爲前世餓死過自己的母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樂善好施,他們的孩子長大後,父親去世了,母親繼續作廣大布施。可她的孩子特別反對,就把母親關在一間房子裏,七天不給一口飯、一滴水。七天後親戚朋友聞訊而至,都呵責他,讓他立即釋放母親。他被迫放出母親時,認爲讓她喝有灰的水會馬上死掉,于是在母親喝的水裏撒了灰,母親喝了一口灰湯就去世了。當時那個不孝子就是小駝背,他用這樣的手段殘殺母親,因此于千百世中墮入地獄,不論轉生何處,都是這樣餓死。雖然已爲阿羅漢,也是喝了灰湯再入涅槃。”

  這兩個公案都跟母親…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