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空性。
龍猛菩薩在《出世贊》中雲:“爲斷諸分別,說空性甘露,何人執空性,彼亦汝當舍。”爲斷除貪嗔癡爲主的一切煩惱分別,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講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執著空性爲實有,那也一定要斷除。所以我們在修行時先應消滅“有”的執著,如此“無”的執著也會滅盡,這是修行的道次第,這個次第千萬不能搞錯。
現在有些大乘修行人,甚至是一些鼎鼎有名的大法師,對空性的了解也有錯誤。我常常在想:“遇到上師如意寶和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們的教言,真是今生中最幸運、最快樂的事情。如果我遇到其他的世間老師,恐怕不一定了解佛陀的究竟法要。”在座的道友應該也有同感吧,假如沒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就沒機會聽聞空性教義,縱然聽過也不一定能真正了達。
其實佛法的次第,在《四百論》中也講過,如雲:“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爲智者。”修習解脫道時,先應遮遣殺盜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爲,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間應遣除對我和我所的實執;有了這個基礎後,最終有、無、非有非無等一切相都會斷除。
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所講的次第,如果從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礎法門上,這樣都是不對的。前兩天我家來了一個人,剛進來時,我覺得他境界比較高,一直站著不坐下來。他站著問:“大圓滿的通徹覺性,意義是什麼樣的?”我坐在下面,擡頭望著他說:“你站得太高了,我只能看到你的腳,看不到你的眼睛。”所以現在有些人修行太高了,而有些人在下面一直不上去,只停留在一個單空上,這都是不合理的。
修學佛法必須斷除有和無的一切執著,如果你一點空性也不了解,行爲再怎麼如法,恐怕也不能得到解脫。現在有些善知識只講人天福報,不講空性智慧,這樣的話,大家只不過是積些福德資糧而已,無法斷除實有的種子、習氣,解脫也必定遙遙無期。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時,引用過一個公案:有個小乘和尚修白骨觀很有成效,並以此聞名于世。有次,文殊菩薩想考驗他的真功夫,便化身爲一位美女,以種種妩媚的動作來考驗他的定力。起初和尚不爲所動,但漸漸的,他不敵誘惑,最後幹脆溜之大吉。美女在後緊追不舍,和尚實在累得跑不動了,就索性兩眼一閉坐在地上,心想:“這下完了!”但等了一會兒,什麼事也沒發生,睜開眼一看,只見美女突然裂成無數碎片,出現莊嚴無比、金燦燦的文殊菩薩。菩薩告訴他:“你的白骨觀修得很好,但把人認爲是美的,這是一種執著,會導致輪回痛苦;把人當成是醜的,仍然是一種執著,會讓你永遠無法開悟。因此,你應當斷除一切執著,證得空性。”
我以前去泰國、新加坡時,遇到過那裏的一些共同乘行人,跟他們交流之後,內心真的很有感觸:“倘若沒有般若空性,肯定解脫不了。”我在《泰國遊記》中好像也寫過,藏傳佛教既具足了顯宗的一切教言,也具足了密宗至高無上的教言,遇到這麼殊勝的法,真的很開心!
以前阿底峽尊者遇到兩位威儀清淨的比丘,給他們講般若空性時,兩位比丘特別害怕,捂著耳朵跑掉了。後來阿底峽尊者也說:“光守持清淨戒律是不夠的,一定要聞思證悟空性。”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沒積資糧吧,一聽到講空性的《智慧品》,傳承就不圓滿了。尤其我比較擔心一些居士,他們對怎樣做生意、交朋友、工作興致勃勃,而一聽到空性,就開始打瞌睡、吃瓜子,這說明自己空性習氣薄弱,一定要強迫在相續中種下這個種子,否則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一定遇上空性法門。
總之,在修行的過程中,首先要把實有的執著斷掉,然後把空的執著斷掉,這些教證一定要背下來。在我們的一生中,空性法門是指引方向的明燈,沒有通達這些教義的話,縱然每天念《金剛經》、《心經》,也不一定領悟其中的甚深空性義,也不一定能開悟。對此,大家一定要值得重視!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緣一切。
癸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
觀法無谛實,不得谛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我們觀察一切萬法,到底有沒有谛實(實有)的呢?最後發現,從輪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莊嚴之間的清淨和不清淨萬法,沒有一個成實存在。世人所許的萬事萬物,只是在迷亂識前成立爲有,實際上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所言:“如石女兒自性生,真實世間俱非有,如是諸法自性生,世間真實皆悉無。”就像說石女兒的自性生,無論在真實勝義還是世間名言都沒有,同樣,色等一切諸法的自性産生,在世間名言、真實勝義中也絕對不會有。
石女兒不要說在勝義中,世俗中也肯定沒有,既然從沒有産生過,那他的生活、神態等就無從談起了。同樣,現在所接觸的各種法,比如人們喜歡的財富名聲等,都是虛無缥缈的東西,如同夢中的大象一樣,雖于迷亂識前存在,但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一點一滴也得不到。
在整個叁界中,即使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再有功夫,也找不到一個不空實有的法。倘若沒有實有的法,那麼觀待其安立的無實法,如沒有瓶子的“無瓶”,又怎麼會存在呢?因爲空與不空是觀待的,就像這與那、東與西、粗與細一樣,沒有不空的法,又何來空法可言?龍猛菩薩也說:“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也許很多人認爲,瓶子是沒有的,但瓶子的空性應該存在。但這種空性,只是在具實執者面前暫時抉擇的,真正觀察的話也不合理。因此,萬法在抉擇究竟空性時,有與無都是沒有的,甚至包括解脫、如來、極樂世界也非實。《中論》雲:“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邪見深厚的人,耽執如來是存在的,但如來遠離一切相,又怎麼會有“有”或“沒有”的分別呢?
所以,空法不可能有任何本體。有些修禅宗或華嚴宗的人在坐禅時,認爲安住于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中,就是所謂的空法。其實這是錯誤的,按照敦珠法王的觀點,這些人只是住于阿賴耶的境界上,根本沒有體悟到密法的大圓滿。現在個別人的坐禅,可能也是這種境界。其實這種境界只是一種滅法,並沒有體悟到禅宗的不生不滅。六祖惠能大師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並沒有說這是一種滅法,而說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樣的境界,用不著去否認,用不著去建立,也用不著特意去觀修。當你依靠自己的信心與上師的竅訣,通過上師的直指,啓發這種因緣之後,就能完全體悟到。此時你會發現,它不是一個單單的空法,也不是像燈泡一樣明明清清的東西,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當然,這種境界不是從外面來的。以前禅宗大珠禅師到馬祖那裏去,馬祖問他從哪裏來,他說從越州大雲寺來。又問:“你到這裏幹什麼?”他說:“我來這裏求佛法。”馬祖告訴他:“沒什麼可求的,自己本具這個寶藏。”大珠禅師聽到這句話,頓時豁然大悟。所以利根者通過上師或法本的一種指點(密宗稱之爲“直指”),因緣聚合時,當下即能悟到這不是一個單單的空性,也不是一個單單的光明,而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境界。
一旦你體悟了這種境界,對因果就會非常重視。不像現在有些人,“證悟”越來越高時,對因果越來越不重視,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從來也不拿。有些所謂的“開悟者”,對世俗的念咒語、磕大頭、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點興趣都沒有,這可不是一個開悟的相。我們上師如意寶的境界是公認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進,即使出國坐飛機,上師也一直拿著念珠睡著。有時候想起上師的精進,我們都覺得非常慚愧。我們睡覺時把念珠放在一邊,或挂在牆上,但上師都是用它一邊念咒語一邊睡著,睡時手也一直掐著那個界限,第二天早上醒來又接著念。這沒有任何誇張的語言。
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對世俗的善根非常重視。而現在有些人不要說證悟空性,就連單空也不一定能證悟,遇到一點小事就臉紅脖子粗,大發脾氣,很多“成就相”表露無遺,這說明他平時沒有積累善根,只會說大話,最終毀壞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自稱證悟空性的人務必要注意!
癸二、心不緣一切: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
這裏主要是抉擇中觀的究竟空性見,本論中此偈極爲重要。意思是說,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實法、空性龜毛兔角等無實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無有任何成實之所緣,這即是最寂滅、最圓滿究竟的境界。
《般若經》雲:“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自證智行境,叁世佛母我敬禮。”這種境界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唯一是聖者各別智慧的行境,我們凡夫人只能用這個頌詞來說明,但實際上,什麼時候你體悟到了,才算是真正獲得了解脫。
此頌,麥彭仁波切解釋爲佛地的境界,而華智仁波切解釋爲見道的境界。不管怎麼樣,這是中觀最甚深的見地。在傳記中我們也講過,寂天菩薩曾問衆人:“我背誦前人宣說過的法?還是沒有宣說過的法?”衆人要求背一個從來沒有宣說過的法。于是寂天菩薩從第一品到這個頌詞,一口氣在法座上誦出來,念到這個頌詞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誦完《智慧品》後半部分和《回向品》爲止。所以,《入行論》的中心或者說最甚深的要點,就在這個頌詞中。大家平時應該經常讀一下,對這種教言多串習。一下子生起《金剛經》中“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境界,可能有一定困難,但若能時時串習,對一切相的執著逐漸消失,這就叫做大空性。
《維摩诘經》雲:“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這個偈頌非常好。我們所認識的空性,千萬不要當作是一種單空,如果你這樣認爲,那麥彭仁波切在有關中觀論典中,已一而再、再而叁地破析過。空性的境界不可言說,若僅僅是一個單空,就可以隨便說,因爲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單空,這個可以說,也可以想,並非不可言思的對境。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相都不存在,這種見解是至高無上的。在這種見解面前,正如剛才所說,佛智、涅槃、清淨都沒有,遠離一切戲論。《中論》雲:“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如來超越了一切戲論,而凡夫人卻把佛陀當作是有面有身,徒增戲論。
剛皈依佛門而沒聞思過大空性、沒聽過中觀的人,聽後可能覺得心裏很酸,有一種不同的感覺。但這也沒辦法。因爲如來這麼甚深的法,要想所有的衆生都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應像世親論師所說的那樣,“如來離諸相,我等學如是”,經常串習這方面的空性習氣。
其實,接不接受這樣的法,主要跟自己的善根有關。有這種福分、對大乘法有信心的人,按照佛陀所講的空性法門去修持,剛開始可能有點不適應,但逐漸就會變成像住地菩薩一樣,對空性法門不會生邪見了,對世間雜事也不會有信心了。
從前有個人到孟子那裏問:“你是非常出名的思想家,但我看你好像跟常人沒什麼差別啊!”孟子回答他:“堯舜與人同耳。”就是說,不僅我孟子跟常人一樣,古代著名的堯舜也跟常人沒什麼不同。你如果追隨堯舜之道,則你也變成堯舜;你如果追隨惡人之道,你也成爲惡人;你如果追隨古先賢之道,你也變成聖者。
同樣,我們也是如此。不論穿出家人衣服,還是在家人衣服,若按照大乘中觀的教義,對空性法門進行修持,就會像住地菩薩一樣,能看破世間、放下萬緣,最後獲得解脫;若與下劣之人同流合汙,天天逛街、到舞廳,甚至打架鬥毆,那你也會變成這種人。所以,一個人的追求取決于自己,自己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或偶像,自己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當然,作爲一個凡夫人,要想全部滅掉執著,還是有很大困難的,但無論如何,也應該先通達諸法的根本教義。現在很多人把佛法最甚深的精華抛之腦後,卻對一些不了義的形象法趨之若鹜,這是不太合理的。你以前對中觀法門不是特別有興趣的話,現在一定要想到:八萬四千法門中,最究竟、最甚深的就是空性義,誰能接觸、聽聞、修持的話,便能從根本上斷除一切實執習氣。若沒有認識到萬法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自性也不是他性,那這種人無法通達佛法的教義,龍猛菩薩亦雲:“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龍猛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菩薩代代相傳的空性法門,真的是價值連城的如意寶,我們即生中有幸得到,千萬不要被惡劣分別念所染,將它隨意抛棄,一定要以信心的善緣把它保護起來,平時多多串習。當然,剛開始時,對空性不適應、生不起信心,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因爲我們在惡趣裏呆的時間太長了,在輪回中對實有法的串習太過分了,一下子改過來有點困難。就如同不淨糞裏的蛆蟲,你剛把它撈出來時,它還覺得不淨糞很好吃,特別舍不得,但是離開這種場合以後,慢慢就會適應了。
現在很多人對不淨糞般的名聞利養極有信心,而對甘露般的空性法門卻沒有興趣,這完全是業力現前。因此大家一定要多聞思,這麼殊勝的教言不要離開身體,經常戴在身上,哪怕每天看一個頌詞、背一個頌詞,得人身也是有意義的。所以,大家要多背一些空性教言,什麼時候遇到實執的敵人,就馬上用空性教證的鐵錘,打得它頭破血流!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