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大空性。
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云:“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为断除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分别,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讲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执著空性为实有,那也一定要断除。所以我们在修行时先应消灭“有”的执著,如此“无”的执著也会灭尽,这是修行的道次第,这个次第千万不能搞错。
现在有些大乘修行人,甚至是一些鼎鼎有名的大法师,对空性的了解也有错误。我常常在想:“遇到上师如意宝和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们的教言,真是今生中最幸运、最快乐的事情。如果我遇到其他的世间老师,恐怕不一定了解佛陀的究竟法要。”在座的道友应该也有同感吧,假如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就没机会听闻空性教义,纵然听过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达。
其实佛法的次第,在《四百论》中也讲过,如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杀盗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为,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间应遣除对我和我所的实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终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相都会断除。
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所讲的次第,如果从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础法门上,这样都是不对的。前两天我家来了一个人,刚进来时,我觉得他境界比较高,一直站着不坐下来。他站着问:“大圆满的通彻觉性,意义是什么样的?”我坐在下面,抬头望着他说:“你站得太高了,我只能看到你的脚,看不到你的眼睛。”所以现在有些人修行太高了,而有些人在下面一直不上去,只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这都是不合理的。
修学佛法必须断除有和无的一切执著,如果你一点空性也不了解,行为再怎么如法,恐怕也不能得到解脱。现在有些善知识只讲人天福报,不讲空性智慧,这样的话,大家只不过是积些福德资粮而已,无法断除实有的种子、习气,解脱也必定遥遥无期。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时,引用过一个公案:有个小乘和尚修白骨观很有成效,并以此闻名于世。有次,文殊菩萨想考验他的真功夫,便化身为一位美女,以种种妩媚的动作来考验他的定力。起初和尚不为所动,但渐渐的,他不敌诱惑,最后干脆溜之大吉。美女在后紧追不舍,和尚实在累得跑不动了,就索性两眼一闭坐在地上,心想:“这下完了!”但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睁开眼一看,只见美女突然裂成无数碎片,出现庄严无比、金灿灿的文殊菩萨。菩萨告诉他:“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但把人认为是美的,这是一种执著,会导致轮回痛苦;把人当成是丑的,仍然是一种执著,会让你永远无法开悟。因此,你应当断除一切执著,证得空性。”
我以前去泰国、新加坡时,遇到过那里的一些共同乘行人,跟他们交流之后,内心真的很有感触:“倘若没有般若空性,肯定解脱不了。”我在《泰国游记》中好像也写过,藏传佛教既具足了显宗的一切教言,也具足了密宗至高无上的教言,遇到这么殊胜的法,真的很开心!
以前阿底峡尊者遇到两位威仪清净的比丘,给他们讲般若空性时,两位比丘特别害怕,捂着耳朵跑掉了。后来阿底峡尊者也说:“光守持清净戒律是不够的,一定要闻思证悟空性。”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没积资粮吧,一听到讲空性的《智慧品》,传承就不圆满了。尤其我比较担心一些居士,他们对怎样做生意、交朋友、工作兴致勃勃,而一听到空性,就开始打瞌睡、吃瓜子,这说明自己空性习气薄弱,一定要强迫在相续中种下这个种子,否则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一定遇上空性法门。
总之,在修行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实有的执著断掉,然后把空的执著断掉,这些教证一定要背下来。在我们的一生中,空性法门是指引方向的明灯,没有通达这些教义的话,纵然每天念《金刚经》、《心经》,也不一定领悟其中的甚深空性义,也不一定能开悟。对此,大家一定要值得重视!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
癸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我们观察一切万法,到底有没有谛实(实有)的呢?最后发现,从轮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庄严之间的清净和不清净万法,没有一个成实存在。世人所许的万事万物,只是在迷乱识前成立为有,实际上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俱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世间真实皆悉无。”就像说石女儿的自性生,无论在真实胜义还是世间名言都没有,同样,色等一切诸法的自性产生,在世间名言、真实胜义中也绝对不会有。
石女儿不要说在胜义中,世俗中也肯定没有,既然从没有产生过,那他的生活、神态等就无从谈起了。同样,现在所接触的各种法,比如人们喜欢的财富名声等,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同梦中的大象一样,虽于迷乱识前存在,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一点一滴也得不到。
在整个三界中,即使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再有功夫,也找不到一个不空实有的法。倘若没有实有的法,那么观待其安立的无实法,如没有瓶子的“无瓶”,又怎么会存在呢?因为空与不空是观待的,就像这与那、东与西、粗与细一样,没有不空的法,又何来空法可言?龙猛菩萨也说:“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也许很多人认为,瓶子是没有的,但瓶子的空性应该存在。但这种空性,只是在具实执者面前暂时抉择的,真正观察的话也不合理。因此,万法在抉择究竟空性时,有与无都是没有的,甚至包括解脱、如来、极乐世界也非实。《中论》云:“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邪见深厚的人,耽执如来是存在的,但如来远离一切相,又怎么会有“有”或“没有”的分别呢?
所以,空法不可能有任何本体。有些修禅宗或华严宗的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所谓的空法。其实这是错误的,按照敦珠法王的观点,这些人只是住于阿赖耶的境界上,根本没有体悟到密法的大圆满。现在个别人的坐禅,可能也是这种境界。其实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灭法,并没有体悟到禅宗的不生不灭。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说这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当你依靠自己的信心与上师的窍诀,通过上师的直指,启发这种因缘之后,就能完全体悟到。此时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法,也不是像灯泡一样明明清清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从外面来的。以前禅宗大珠禅师到马祖那里去,马祖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越州大云寺来。又问:“你到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来这里求佛法。”马祖告诉他:“没什么可求的,自己本具这个宝藏。”大珠禅师听到这句话,顿时豁然大悟。所以利根者通过上师或法本的一种指点(密宗称之为“直指”),因缘聚合时,当下即能悟到这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光明,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
一旦你体悟了这种境界,对因果就会非常重视。不像现在有些人,“证悟”越来越高时,对因果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从来也不拿。有些所谓的“开悟者”,对世俗的念咒语、磕大头、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可不是一个开悟的相。我们上师如意宝的境界是公认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即使出国坐飞机,上师也一直拿着念珠睡着。有时候想起上师的精进,我们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睡觉时把念珠放在一边,或挂在墙上,但上师都是用它一边念咒语一边睡着,睡时手也一直掐着那个界限,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接着念。这没有任何夸张的语言。
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对世俗的善根非常重视。而现在有些人不要说证悟空性,就连单空也不一定能证悟,遇到一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大发脾气,很多“成就相”表露无遗,这说明他平时没有积累善根,只会说大话,最终毁坏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自称证悟空性的人务必要注意!
癸二、心不缘一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
《般若经》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唯一是圣者各别智慧的行境,我们凡夫人只能用这个颂词来说明,但实际上,什么时候你体悟到了,才算是真正获得了解脱。
此颂,麦彭仁波切解释为佛地的境界,而华智仁波切解释为见道的境界。不管怎么样,这是中观最甚深的见地。在传记中我们也讲过,寂天菩萨曾问众人:“我背诵前人宣说过的法?还是没有宣说过的法?”众人要求背一个从来没有宣说过的法。于是寂天菩萨从第一品到这个颂词,一口气在法座上诵出来,念到这个颂词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诵完《智慧品》后半部分和《回向品》为止。所以,《入行论》的中心或者说最甚深的要点,就在这个颂词中。大家平时应该经常读一下,对这种教言多串习。一下子生起《金刚经》中“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境界,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若能时时串习,对一切相的执著逐渐消失,这就叫做大空性。
《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这个偈颂非常好。我们所认识的空性,千万不要当作是一种单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麦彭仁波切在有关中观论典中,已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析过。空性的境界不可言说,若仅仅是一个单空,就可以随便说,因为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单空,这个可以说,也可以想,并非不可言思的对境。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相都不存在,这种见解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见解面前,正如刚才所说,佛智、涅槃、清净都没有,远离一切戏论。《中论》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而凡夫人却把佛陀当作是有面有身,徒增戏论。
刚皈依佛门而没闻思过大空性、没听过中观的人,听后可能觉得心里很酸,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但这也没办法。因为如来这么甚深的法,要想所有的众生都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像世亲论师所说的那样,“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经常串习这方面的空性习气。
其实,接不接受这样的法,主要跟自己的善根有关。有这种福分、对大乘法有信心的人,按照佛陀所讲的空性法门去修持,刚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逐渐就会变成像住地菩萨一样,对空性法门不会生邪见了,对世间杂事也不会有信心了。
从前有个人到孟子那里问:“你是非常出名的思想家,但我看你好像跟常人没什么差别啊!”孟子回答他:“尧舜与人同耳。”就是说,不仅我孟子跟常人一样,古代著名的尧舜也跟常人没什么不同。你如果追随尧舜之道,则你也变成尧舜;你如果追随恶人之道,你也成为恶人;你如果追随古先贤之道,你也变成圣者。
同样,我们也是如此。不论穿出家人衣服,还是在家人衣服,若按照大乘中观的教义,对空性法门进行修持,就会像住地菩萨一样,能看破世间、放下万缘,最后获得解脱;若与下劣之人同流合污,天天逛街、到舞厅,甚至打架斗殴,那你也会变成这种人。所以,一个人的追求取决于自己,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或偶像,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要想全部灭掉执著,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无论如何,也应该先通达诸法的根本教义。现在很多人把佛法最甚深的精华抛之脑后,却对一些不了义的形象法趋之若鹜,这是不太合理的。你以前对中观法门不是特别有兴趣的话,现在一定要想到: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究竟、最甚深的就是空性义,谁能接触、听闻、修持的话,便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实执习气。若没有认识到万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自性也不是他性,那这种人无法通达佛法的教义,龙猛菩萨亦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代代相传的空性法门,真的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我们即生中有幸得到,千万不要被恶劣分别念所染,将它随意抛弃,一定要以信心的善缘把它保护起来,平时多多串习。当然,刚开始时,对空性不适应、生不起信心,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恶趣里呆的时间太长了,在轮回中对实有法的串习太过分了,一下子改过来有点困难。就如同不净粪里的蛆虫,你刚把它捞出来时,它还觉得不净粪很好吃,特别舍不得,但是离开这种场合以后,慢慢就会适应了。
现在很多人对不净粪般的名闻利养极有信心,而对甘露般的空性法门却没有兴趣,这完全是业力现前。因此大家一定要多闻思,这么殊胜的教言不要离开身体,经常戴在身上,哪怕每天看一个颂词、背一个颂词,得人身也是有意义的。所以,大家要多背一些空性教言,什么时候遇到实执的敌人,就马上用空性教证的铁锤,打得它头破血流!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