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節課
下面繼續破唯識宗的觀點。
巳二(遣除迷亂)分二:一、比喻不成立;二、意義不相同。
午一(比喻不成立)分二:一、破燈火之比喻;二、破藍色之比喻。
未一、破燈火之比喻:
若謂如燈火,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所明,其無暗蔽故。
昨天破了唯識宗的“自心了知自心”,今天他們又以兩個比喻,試圖建立這個觀點合情合理。
首先是唯識宗的第一個比喻:猶如燈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識同樣也能了知他法(他證)和了知自己(自證)。
(本品用了燈火和藍色的比喻,在《入中論》中,唯識宗還有夢境、不淨觀等比喻 ,說明心識是實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關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世間的哲學也有很多探索,但今天暫時不討論。)
中觀宗駁斥:比喻不成立。因爲燈火本身並不是自己所照的對象。你們說燈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燈火上本來就沒有黑暗遮蔽。
反過來說,假如燈火上有黑暗,則可以說它在照亮自己的同時,也遣除了自己的黑暗,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燈火上根本沒有黑暗,怎麼說能它照亮自己呢?能明和所明是觀待而安立的,所明不存在的話,能明也不存在,因此燈火照亮自己不成立。
或者說,如果燈火能照亮自己,那麼以同等理來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了。《中論》雲:“若燈能自照,亦能照于彼。暗亦應自暗,亦能暗于彼。”黑暗有遮蔽萬物的特性,如果它能遮蔽自己,那麼整個世間就沒有黑暗了,處處都是一片光明,我們也不用絞盡腦汁想要電了。(學院冬天時經常停電,晚上沒有燈照明。偶爾來電了,很多道友就特別興奮:“噢,有電啦!”形同見到本尊一樣。)
中觀宗承認的自證,是名言中如夢如幻的自證,並非像唯識宗所許的,本體實有、不可分割,同時自己能了知自己的自證。如果燈火真能照亮自己,黑暗也應該遮蔽自己,如此一來,自然規律會徹底混亂。還有一些論典說,假如燈能照亮自己,那它也應該照亮太陽、月亮 ,許多規律都顛倒了。所以,由推理可知,唯識宗的某些觀點不得不值得考慮。
漢傳佛教個別法師認爲唯識宗是顯宗之頂,沒有絲毫過失。這個我昨天也講了,從名言的角度來講,萬法抉擇爲心非常合理,但依勝義量來觀察,在中觀應成派的正理面前,唯識宗的理論根本站不住腳。聽說某佛學院的有個法師,對《入中論》特別不滿 ,他舉不出任何理由,就開始對月稱菩薩惡口相罵,這是極其愚癡的行爲。作爲一個法師,對聖者應當起恭敬心、清淨心,即使你不懂他的甚深密意,也不應該這樣造口業。
我們凡夫人罵聖者,就像叁年級的小學生罵愛因斯坦,說他的《相對論》寫得不好一樣,自己不知道別人在說什麼,就隨隨便便表演,這樣一點也不精彩。因此,現在的有些法師、知識分子、教授,不要太相信自己分別念的相似智慧了,對諸佛菩薩廣大無邊的清淨智慧難以接受時,就認爲統統是顛倒的,這種行爲相當可笑!
大概二十年前,我翻譯了一個《佛子行》,當時有個人根本不懂,就把它全部改了。後來我慢慢了解到,他對佛教術語一無所知,覺得佛法的甚深道理一定要結合他的分別念來诠釋,所以就改得一塌糊塗。因此,每個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分別念了,這方面理應值得注意!
第一個比喻破完了,下面講第二個比喻。
未二、破藍色之比喻: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識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唯識宗又舉出一個比喻遮破中觀宗。他們說萬法的本體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盡管有些法不能對自己起作用,但有些法卻可以。比如水晶的藍色必須依他緣才能映現,但藍寶石、藍琉璃的藍色卻是本具的,並不需要依靠他緣。
假如在水晶下面放一塊藍布,水晶就會變成藍色;如果窗簾是藍色,窗玻璃也會變成藍色,這種藍色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但有些藍色不依靠任何因緣,就像藍寶石、藍琉璃的藍色,它是純天然的,不觀待任何東西。
同樣,識也有依靠他緣、不依他緣兩種。依靠他緣的,就像眼根與色塵聚合形成眼識、耳根與聲塵聚合形成耳識,這些識依靠他緣而生,如同水晶的藍色。還有一種識不觀待他法,即自明自知的心,它完全能了知自己,相當于琉璃的藍色。唯識宗以這種比喻,認爲自證應該成立。
對此,中觀宗說:“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藏地有些論師和慧源論師的不同觀點,《善說海》中都有宣講 ,希望你們看一下他們的回答方式。)大多數論師是這樣回答的:你們說琉璃的藍色自性成立,不觀待外緣,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緣聚合而成,與水晶的藍色無有本質的區別。
所謂的觀待,是指一法的産生、改變、滅亡依靠其他因緣。如《釋量論》雲:“此有彼亦生,此變彼亦變,稱此是彼因。”此法存在,彼法就會存在;此法改變,彼法也隨之改變,這樣,此法就叫彼法的因,此法可以改變彼法的性質。
琉璃的藍色也要觀待他法,它之所以是藍色而不是白色,肯定有一種因緣。一個法的生住壞滅,是外十二緣起或內十二緣起在起作用,無情物依靠外十二緣起 ,有情物依靠內十二緣起 ,龍猛菩薩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既然如此,琉璃的藍色也必定是因緣所生,只不過它的因不明顯罷了。就好比藍色的布匹,我們看不到它在工廠裏怎麼染的,但不能因爲看不到就認爲它是天然的藍色。“不從因緣生”的法不可能存在,第二個比喻也不成立。因此,唯識宗所承認的何時也不破、勝義中存在的心識,在中觀理證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在佛教宗派中,大乘是最爲殊勝的,誰對大乘生起嗔恨心,罪過也是極大的。龍猛菩薩雲:“如是諸智者,切莫嗔大乘。”智者絕對不會誹謗大乘,也不會對大乘生嗔恨心。不像有些孤陋寡聞的人,整天把“密宗不合理”、“中觀不合理”、“唯識不合理”挂在嘴上,真正有智慧、有遠見的人,不可能輕易誹謗大乘。
有些人認爲自己是淨土宗的,學習唯識宗的觀點沒有任何必要。千萬不能這麼想!從正面利益來說,掌握大乘佛法的觀點後,對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幫助;從反面而言,我們對唯識宗、中觀宗不了知的迷茫部分,也能依此予以遣除。因此,本品教義可以滅除內心的黑暗,增上智慧的光明,有許許多多的利益和功德。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要麼就盲修瞎煉,要麼就用考證研究的態度對待佛教,把佛教純粹當成一種學術,這些沒有多大意義。人生短暫,我們一方面要概括性地了解各教派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應該調伏自己的內心,這才最關鍵的。否則,心裏希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口頭上說得再漂亮、給別人講得再好聽,到你死的那一天,這些也根本用不上,唯一阿賴耶上面的種子,生生世世都會跟著你,乃至菩提果之間也不會耗盡。
所以,大家要對佛教的所有教派觀清淨心,但在掌握他們的教義時,應該有一種取舍能力。有些人該信任的地方不信任,不該信任的地方很相信,正如根登群佩大師所說:“輕信無理法,有理不信任,世間愚人心,遠離諸正量。”因果輪回、叁寶加持等,以衆多教證理證來觀察時,是千真萬確的道理,但很多人卻偏偏不信。而不該信的引發貪嗔癡的虛幻世界,成千上萬的人都趨之若鹜。愚癡的世間人離正量特別遙遠,求真理的也少之又少、寥若晨星,從而災難、恐怖、痛苦不斷出現。因此大家在聞思過程中,既要了解一切宗派的教義,也要以這些具加持的教義調伏自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從比喻上破斥了唯識宗,下面再從意義上進一步破斥。
午二、意義不相同: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識知耶?
中觀宗說:名言中有自明自知的心識存在,這一點我們也承認。但若覺得這不夠,勝義中還要存在的話,那就不合理了。
前面已破了燈火能自明的比喻,退一步說,假設燈火可以照亮自己,這並非是燈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燈火以外的有情心識了知的,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那麼,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個心識知道的呢?
如果說是自己的心,這不應理。因爲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東西不能作爲因。心自知自明的觀點正在觀察、尚未成立,屬于一個未知數,故不能說是心識自己了知自己。
如果是由其他心來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誰來了知呢?假如甲的心需要乙來了知,乙的心需要丙來了知……這樣推下去,則有無窮無盡的過失。
而且由其他心來了知,也有諸多理證妨害。假如這兩個心一前一後,那麼前念滅時,後念才生,二者無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與被了知的關系;假如這兩個心同時産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時産生的法互不觀待,沒有任何關系,也不能立爲能知、所知。
因此,不管是自證、他證均不合理,這樣一來,心的自明自知又從何談起呢?
辰二(無有根據)分二:一、無有現量根據;二、無有比量根據。
巳一、無有現量根據: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
如石女女媚,說彼亦無義。
無論通過比喻還是意義來觀察,勝義中都不可能存在唯識宗所許的實有心識。(除非你以嗔恨心來罵月稱論師,除此之外不可能推翻這種道理。大家也不要固執己見,認爲:“我是學唯識宗的,不管怎麼說,我都不承認!”然後用拳頭來打人,這可不是智者的行爲。愚者用身體和口來“辯論”,不是拿刀子武器來傷人,就是用難聽的髒話來罵人。以前有些外道實在沒辦法勝過佛教,就放火燒經堂,或者用權勢鎮壓,或者通過武力戰勝。而智者,是通過正理來論證的。如果你破不了他的觀點,就應該像因明中所講的,規規矩矩地跟著他,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既然實有心識不成立,那麼爭論它是明或者不明,就像討論石女的女兒身姿是否嬌媚一樣,沒有任何實義。
石女不可能生孩子,若評論她的女兒是否好看、身材是否婀娜,她穿著什麼高跟鞋、頭發是什麼顔色、戴著什麼樣的眼鏡……大家會覺得此人精神有問題,或者認爲他特別愚蠢。同樣,唯識宗所承認的實有心識根本不存在,假如還一直探討它是自證還是他證,則無異于談論空中花園,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大家要知道,唯識宗的觀點是在勝義中破,世俗中不破。按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和其他密乘教言,萬法抉擇爲心對修行幫助很大。比如你今天看見一個仇人,觀想這一切是心的顯現,如幻如夢,當下嗔恨心很容易消失;如果看見非常美妙的外境,生起極爲強烈的貪心,把它當作彩虹或夢境,貪心的火焰也會頓時熄滅。
外面的居士最近在背《佛子行》,大家互相說話時,動不動就冒出一句“遠離惡友佛子行”、“遠離貪心佛子行”、“遠離嗔恨佛子行”……前面的可能還背不下來,後面的已經用得滾瓜爛熟了。但是按照唯識宗的觀點,其實——不說了,講到這裏吧!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