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五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在清淨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時間的長短只不過是衆人的共同業力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真假差別。

  許多人認爲夢境短暫,所以不是實有的,而從1歲開始到現在,經過了無數的歲月,因而是真實的。其實白天與夢境沒有任何不同,不能因時間的長短而斷定是否實有。一切萬法無有自性,跟幻化無二無別,若懂了這個道理,對一切法就不會特別執著了。沒有執著的話,是心入于禅定最好的一種途徑。

  子叁、破除無有善惡之诤:

  對方說如果萬法是空性的,那不應該有善惡之分。又開始進行辯論。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于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對方又發難道:若像你們中觀宗所聲稱,萬法都是空性的,如幻化一般,那麼殺幻化人並不會犯殺人罪。比如電視裏兩個人打架,結果一個被打死了,但凶手不會犯罪的。或者說,兩個機器人打架,一個被殺了,另一個不會受到法律懲罰,被關在監獄裏。(不過現在什麼樣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也許有人覺得這很好玩兒,就把機器人也關在監獄裏。理由是它殺了幻化人,所以專門給它修個九層樓的監獄。)供養各種供品、飲食、財物,也不可能得到福德。這樣一來,比丘殺人不會破根本戒,供養十方諸佛也不會有任何功德。因爲這一切都是幻化的,哪裏會有罪業和福德呢?

  表面上看來這個問題比較尖銳,因爲我們確實承認萬法如幻如夢,既然是如幻如夢的,就像幻人互相殺害不會受懲罰一樣,我們這些幻化般的人,殺人怎麼會有罪過呢?供養怎麼會有福德呢?

  對此,作者回答說:“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二者不能一概而論,因爲幻人沒有感受苦樂的心識,不能成爲真實的殺施對境,所以用刀子殺一個電視上的仇人,並不會有殺人的過失。殺人必須具足四種條件,斷絕對方的命根才能圓滿殺生支分,而幻人沒有命根,故不會造下真實的罪業。但由于對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賴耶上種下了惡心的種子,加行罪還是難免的。同樣,對幻化的對境作供養也沒有功德,因爲它沒有接受之心,也沒有苦樂之心。

  而世間上的人,雖如幻化,但若把他作爲對境來殺害,他的命根會被斷除,再加上他會感受無量痛苦,因此我會犯殺生罪。對乞丐布施的話,他會生起歡喜心,接受我的食品,所以我能積累福德。

  所以說,福德與罪過建立在心的基礎上。《涅槃經》所講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也是在心的本體上安立的。如果沒有心,就像石頭一樣,則不會有苦樂之報。譬如一個石頭砸死了人,石頭是不會有果報的,公安局不可能把它抓去審問,它也不可能墮入地獄中去,因爲它沒有心的緣故。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這也必須有心才可以安立。

  當然,在二谛中幻化是有差別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有個老頭子對空性法門一竅不通,但聽說過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殺一頭羊,就抓著羊說:“你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這種說法真的非常可怕!現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讓他做善事的時候,他就說:“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剛薩埵、觀音心咒有什麼用啊?”這種人對空性的正理一無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讓他幾天不吃飯,看看他還空不空。所以,龍猛菩薩說,若沒有通達勝義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則無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這裏。

  我們學院在法王如意寶的加持下,大家都明白因果在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這個甚深的道理,如今在漢地弘揚得也比較圓滿。很多人都知道佛法並不是口頭上說的,而是真正有道理的,任何一個理論都破不了。依靠上師如意寶的加持和威力,這一代很多人懂得了勝義谛的離戲空性和世俗谛的因果不虛。不然,有些人分不清二谛,要麼認爲因果不空,要麼認爲什麼都空,就像麥彭仁波切所形容的巴瓦匝草一樣,很多問題雜亂無章、混成一片。在這個時代,我們雖然人很渺小,但依靠傳承上師們的加持,對佛教在有些問題上還是做了一點事情。

  我非常希望大家不要成爲法油子 ,稍微懂得一點空性,就什麼都不存在了,大肆誹謗因果;或者稍微懂得一點因果法門,就認爲連中觀的見解也破不了,這些說法都是不合理的。在不同的環境中,應該用不同的道理來觀察。了達釋迦牟尼佛叁轉*輪的究竟密意,對我們來講非常有必要!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幻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對方又問:“既然衆生有心,而幻人無心,這不正是關鍵所在嗎?衆生有心,肯定是實有的,怎麼會如同幻人一樣虛假不實呢?”

  作者回答說:有心無心只是因緣不同而已,有心並不等于就是實有。

  幻化師的咒語、石子、木塊等,根本不具備産生心的能力。這不僅是幻化師,現在世界上的科學家,盡自己最大力量,也無法製造心。科學家兼佛教徒的尤志表,曾寫過《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一書,以前我去五臺山時看過,裏面就說:“科學即使再怎麼發達,也不可能創造生命,甚至連一個小小的螞蟻也不可能造出來。”有人認爲克隆可以創造心,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我在《佛教科學論》等中已經遮破過 。因此,幻化師只能幻現出人、象、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種物質,而創造出具有如來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沒有這種因緣和能力。衆生心的産生,必須具備無明、煩惱、業等特定因緣,一旦這些因緣具足,才會産生苦樂的覺受,並成爲業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惡業。

  衆生與幻人的有心、無心,只是因緣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別。麥彭仁波切舉過一個例子說:牦牛和白馬由于因緣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沒有角,雖有這樣的區別,但不能說牦牛有角就是實有,馬沒有角就是虛幻不實。再譬如,有些道友年紀輕輕,頭上就有很多白發,而有些道友雖然老了,頭發仍然烏黑,二者只是因緣上的差別,不是以此而斷定有白發的人是實有,沒有白發的人就是不實。

  世間上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緣産生,一個因不可能産生一切果。《長阿含經》中有個故事說:一個人到某偏僻的地方去,那裏的人沒有聽過海螺聲。他吹海螺的時候,村裏的人覺得很好聽,紛紛來圍觀問是什麼聲音。(就像有些記者到非洲去了一樣。)那人說:“這是海螺的聲音。”村民于是用手觸摸海螺說:“海螺啊海螺,你發出聲音啊!”但是海螺沒有動靜。那人又拿起海螺吹,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好聽的聲音不是海螺以自力發出的,它需要用手拿著,嘴裏吹著,還有人的氣息等因緣,然後才能産生。

  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些人認爲某人是壞人,因爲“我那麼喜歡他,對他那麼好,但他不願意跟我好。”如果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只需要一個因緣倒是可以。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他對你好的條件,還需要即生的不同因緣、前世的不同業力。所以很多人比較愚笨,始終覺得一個因緣就足夠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因此,不同的因緣産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沒有心的,不能認爲有心就是實有,沒有心就是幻化。以一個因緣來判斷一切現象,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當然,最究竟的觀點,正如《中論·因緣品》中所說:“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因緣中若無,雲何從緣出?”以理觀察時,不管是各種因緣聚合(略),還是各種因緣分開(廣),都不可能産生果。既然因緣中沒有果,那麼因生果的說法如何成立?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象。但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在名言中應該知道,衆生與幻人雖然一個有心、一個無心,如同自己與鏡中的影像一樣,但二者都是現而不實的,從這個角度講沒有任何差別。

  此處所強調的根本問題,是一切法顯現上雖然有,但跟鏡中的影像沒有差別,本體絲毫也不存在,沒有必要抓著一個幻象特別痛苦。我們到了醫院就知道,沒學過中觀的人見父母死了,痛不欲生、呼天搶地,而若稍稍懂得現而不實的道理,一般來講是不會哭的。以後誰的家人死了他哭的話,說明他沒有懂得中觀,把幻境當成實有。假如知道家人雖然顯現,但就像水泡一樣,其本體是不存在的,水泡滅了沒什麼可哭的,這說明你對中觀現而不實的道理有所了解。你們以後也看看,凡是哭的人,都是沒有懂得中觀。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法王如意寶曾說過,瑪爾巴羅紮尊者在兒子死了以後,特別傷心,一直哭著。有個老太太就問:“上師啊!您不是說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嗎?今天您爲什麼哭?”尊者告訴她:“雖然一切如幻如夢,但我兒子是特殊的幻化 !”(你們怎麼不笑呢?)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