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節課

  第一百五十六節課

  下面繼續講破除爭論。前面講了叁個方面,今天講破除奉行無義之爭論,這個分兩方面:對方的觀點與遮破。

  子四、破除奉行無義之诤: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回,

  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有實宗 說:你們中觀宗認爲衆生在勝義中自性清淨,名言中現而無自性,這樣一來,豈不是成了輪涅同體?(這裏的涅槃是指成佛,不是聖者示現圓寂。)如果勝義與名言同體,衆生在勝義中是清淨的佛陀,名言中仍有生死流轉,那麼佛陀也要流轉輪回了。

  大乘經論中常有這樣的教言,如《中論·觀涅槃品》雲:“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也就是說,不清淨的輪回和清淨的涅槃,在本體上,一點差別也沒有。漢傳佛教的《六祖壇經》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還有一些大乘經典中亦雲:“衆生即是佛。”

  但是有實宗認爲,如果衆生即佛陀,那就不需要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千辛萬苦地修行了;如果佛陀即衆生,佛陀豈不是也要在輪回中受苦?先發大乘菩提心,後行六度萬行,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一切的功夫都成白費了。現在有人也經常說:“衆生是佛的話,爲什麼看不到佛的妙相、功德?爲什麼還要修行?倘若成佛之後還要修行,就有無窮的過失 了。”

  下面作者進行回答: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涅槃分爲“自性涅槃”和“離垢涅槃”兩種:從自性涅槃的角度講,衆生即佛陀,不觀待任何修行和對治;但從離垢涅槃的角度講,衆生必須經過漫長的時日,盡心修持六度萬行,才可以現前本有的菩提。世親論師在唯識宗的論典中,將之稱爲“自性真如”和“離垢真如”。你們正在學的《寶性論》,第二品菩提分中也講了“自性光明”和“離垢清淨”,並以水、如意寶、虛空叁種比喻闡述了自性光明的特點。包括《經莊嚴論》、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等顯密經論中,對此也講得比較清楚。

  漢傳佛教其實也有這種分類。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前是自性清淨,今是離垢清淨。”意即衆生原本自性清淨,本體上沒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暫時的客塵煩惱,現今流轉輪回,不得自在。《壇經》裏面也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在現相上(或者說前念),衆生被無明煩惱所遮,不是佛陀,但在實相上(或者說後念),每個衆生本具如來一切功德,可以叫做自性清淨的佛。

  這個道理不太容易理解。佛陀在《勝鬘經》中雲:“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因此大家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一定要弄明白衆生什麼時候被迷惑,什麼時候與佛無別,這個界限要分清楚。《入香光室》雲:“生佛一體,十界同居。”這是就實相而言的,但是在現相上,衆生被煩惱所障,不能稱之爲佛。《善說海》中還有善天論師、慧源論師、普明論師的不同觀點 ,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

  衆生的本性雖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斷絕諸緣——業、煩惱、薩迦耶見,則會不斷地在輪回中流轉。且不說輪回諸法,縱然是幻化師變出來的幻境幻物,只要咒語、石子、木塊等因緣不散,這類幻現也絕不會自動消失。

  這一點,恐怕很多人比較清楚。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在網絡上創造一個虛幻世界。比如我是一個殘疾人,但在網上搖身一變,就成了六根俱全的英俊小夥子,從出生到死亡之間,與實際生活沒什麼差別,也要賺錢、結婚、生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花很多錢,還要日日夜夜、如饑似渴去操作。現在的世界本來就是虛幻的,但他們卻偏要夢中做夢,只要遊戲的程序不消失,就一直沈溺其中,花費大量的人力、精力、財力。(特別醜陋的人在虛幻世界中變得非常好看,也許心裏會舒服一點,但畢竟那些是虛幻的,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世間上的任何一個法,無論認爲它是自生、他生還是無因生 ,真正觀察的話,不要說勝義中,就連名言中也不會産生。月稱論師雲:“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榮索班智達也說:“勝義中不産生沒有什麼稀罕的,但以勝義量來觀察,世俗中也不産生實在是稀有。”既然如此,整個世界上又有什麼樣的産生呢?

  假如以智慧斷掉一切煩惱,就會現前這種境界。《釋量論》中通過各種比喻和因也講了,諸佛菩薩的煩惱、業障,依靠對治法已徹底根除,猶如種子燒焦不會發芽一樣,再也不會産生了。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不可能依靠業力轉生輪回,目犍連、舍利子斷了煩惱的根本,也不會轉生到輪回中來,那麼具有一切功德、以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叁世諸佛,就更不可能轉生了。雖然在世俗中煩惱可以産生,但在勝義中,衆生了不可得,全部是佛陀,徹悟禅師雲:“衆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退一步說,即便在世俗中用勝義智慧觀察,所有的煩惱也不會産生。

  大家必須把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分清楚,不然,就算學了再多的佛經論典,沒有解開疑團的話,很容易對佛教生邪見。你們平時聞思時,一定要把自己可怕的邪見,在有智慧的上師和道友前進行破析,這種邪見“癌症”沒有發展到晚期之前,最好還是動個手術,否則不可救藥就來不及了。

  還有一件事情提醒大家:學佛尤其是學中觀甚深法門時,可能經常會遇到一些違緣。比如說,聽法中途就不想聽了,自己生病了、心情不好等等,這個時候,一定要祈禱釋迦牟尼佛、龍猛菩薩爲主的傳承上師。或者你在學習過程中很懶惰,生不起歡喜心,這也是魔障在幹擾,自己務必要堅定信念、祈禱叁寶,不要被各種散亂的因轉變了。

  我們今生遇到能根除輪回的空性法門,不是無因無緣的,按照有關經論的觀點,這是多生累劫供養承侍佛陀、依止善知識的果報。一旦遇到了,就應該像盲人遇到大象尾巴一樣緊抓不放,無論什麼樣的違緣現前,都要堅定對大乘法門的誠摯信心,懂得其非常珍貴難得。有些人覺得:“我以前上小學、中學、高中時,聽過無數次老師講的課,這跟老師的課沒有差別,聽也可以、不聽也可以。”千萬不要有這種心態。般若法門哪怕是聽一堂課,功德也遠遠勝過布施等其他有爲善法的功德。

  我自己在二十多年來,聞思修行基本上沒有出現違緣,沒有因心情不舒服而收拾包離開學院,斷過傳承,也沒有因外在的違緣而中斷聞思。這麼多年來,我對佛法一直很有信心,這也是源于叁寶的加持和前世的善緣。希望你們不管在外面看光盤也好,在學院直接學習也罷,遇到這樣的法要懂得珍惜,一堂課哪怕幾分鍾也不舍得浪費。爲了在阿賴耶上種下菩提種子,爲了自己的生生世世,聽法、學法、修法比什麼事情都重要。

  這些話不是我今天心血來潮才說的,而是長期以來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功德,一直就有深深的體會。即使自己只給一個人講一個偈頌,覺得活一天也是有意義的。昨前天我給法師開教務會時,對講經說法方面的重視性,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認爲聽經聞法跟世間上課沒什麼差別,如果你這樣對待,那說明一點也不了解大乘佛法的功德,以後還需要繼續學習!

  壬二(遣除勝義之爭論)分二:一、破除若無迷識則無執著之過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則無輪回之過失。

  癸一(破除若無迷識則無執著之過失)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子一、辯诤: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這裏是講唯識宗的觀點。

  在我們藏地,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隨理唯識分真相唯識、假相唯識。榮索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將唯識分爲叁種:真相唯識、假相唯識、無相唯識。

  漢傳佛教對唯識宗也非常重視,其原因應追溯至唐玄奘時代。唐玄奘在印度那爛陀寺的戒賢論師等面前,系統聽受了唯識教義,他回漢地以後,結合印度諸派論師的觀點(據說有11派之多),著重弘揚了唯識宗。

  顯宗教理的至高頂峰,有人認爲是唯識宗,有人認爲是中觀宗。這個問題,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就勝義而言,中觀宗的理論誰也比不上;從名言來講,唯識宗的觀點是最殊勝的。這一點,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有細致剖析,你們學了這部論典就會完全明白——唯識宗在抉擇名言時不可或缺,中觀在抉擇勝義時最極究竟。

  當然,不能認爲玄奘完全持唯識的觀點。就像是無著菩薩,雖然顯現上弘揚唯識宗,但究竟見解與中觀宗無二無別,這也是許多高僧大德公認的。同樣,玄奘盡管在漢地著重弘揚唯識宗,但他的勝義見解應該是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般若空性。從他的翻譯及傳記中看,他確實對般若法門的重視超過一切。

  我原來講《心經》時也提過,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經》的威力遣除了一切違緣。當年他帶一些眷屬西去取經,以種種原因只剩下他一個人。有次他路經一個寺院,看見一個老和尚病得很嚴重(就像麻風病),玄奘生起極大的悲心,沒有繼續趕路而一直呆在寺院裏照顧他。後來那個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臨行之前,他送給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經》,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誦。

  有一天他來到恒河岸邊,看見數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來是婆羅門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當地傳統,爲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選一個年輕男子扔進河裏。當天正好選中了一個,他的家人特別傷心,與此男子哭作一團。正在依依不舍之際,他們忽然看見來了一個外國和尚(玄奘大師),當即笑逐顔開、歡喜若狂,立即將玄奘捆了起來,准備讓他代替那個年輕男子。

  玄奘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沒辦法,但我作爲一個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經念完?等我念完經,你們怎樣處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隨即開始念《心經》,叁遍過後,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所有人都特別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給放了。

  從此以後,玄奘對般若總集的《心經》更加重…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