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节课

  第一百五十六节课

  下面继续讲破除争论。前面讲了三个方面,今天讲破除奉行无义之争论,这个分两方面:对方的观点与遮破。

  子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有实宗 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众生在胜义中自性清净,名言中现而无自性,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轮涅同体?(这里的涅槃是指成佛,不是圣者示现圆寂。)如果胜义与名言同体,众生在胜义中是清净的佛陀,名言中仍有生死流转,那么佛陀也要流转轮回了。

  大乘经论中常有这样的教言,如《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也就是说,不清净的轮回和清净的涅槃,在本体上,一点差别也没有。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还有一些大乘经典中亦云:“众生即是佛。”

  但是有实宗认为,如果众生即佛陀,那就不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千辛万苦地修行了;如果佛陀即众生,佛陀岂不是也要在轮回中受苦?先发大乘菩提心,后行六度万行,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一切的功夫都成白费了。现在有人也经常说:“众生是佛的话,为什么看不到佛的妙相、功德?为什么还要修行?倘若成佛之后还要修行,就有无穷的过失 了。”

  下面作者进行回答:

  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

  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观待任何修行和对治;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世亲论师在唯识宗的论典中,将之称为“自性真如”和“离垢真如”。你们正在学的《宝性论》,第二品菩提分中也讲了“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并以水、如意宝、虚空三种比喻阐述了自性光明的特点。包括《经庄严论》、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显密经论中,对此也讲得比较清楚。

  汉传佛教其实也有这种分类。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意即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坛经》里面也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在现相上(或者说前念),众生被无明烦恼所遮,不是佛陀,但在实相上(或者说后念),每个众生本具如来一切功德,可以叫做自性清净的佛。

  这个道理不太容易理解。佛陀在《胜鬘经》中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因此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明白众生什么时候被迷惑,什么时候与佛无别,这个界限要分清楚。《入香光室》云:“生佛一体,十界同居。”这是就实相而言的,但是在现相上,众生被烦恼所障,不能称之为佛。《善说海》中还有善天论师、慧源论师、普明论师的不同观点 ,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

  众生的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绝诸缘——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且不说轮回诸法,纵然是幻化师变出来的幻境幻物,只要咒语、石子、木块等因缘不散,这类幻现也绝不会自动消失。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比较清楚。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网络上创造一个虚幻世界。比如我是一个残疾人,但在网上摇身一变,就成了六根俱全的英俊小伙子,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与实际生活没什么差别,也要赚钱、结婚、生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花很多钱,还要日日夜夜、如饥似渴去操作。现在的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但他们却偏要梦中做梦,只要游戏的程序不消失,就一直沉溺其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特别丑陋的人在虚幻世界中变得非常好看,也许心里会舒服一点,但毕竟那些是虚幻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法,无论认为它是自生、他生还是无因生 ,真正观察的话,不要说胜义中,就连名言中也不会产生。月称论师云:“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荣索班智达也说:“胜义中不产生没有什么稀罕的,但以胜义量来观察,世俗中也不产生实在是稀有。”既然如此,整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样的产生呢?

  假如以智慧断掉一切烦恼,就会现前这种境界。《释量论》中通过各种比喻和因也讲了,诸佛菩萨的烦恼、业障,依靠对治法已彻底根除,犹如种子烧焦不会发芽一样,再也不会产生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不可能依靠业力转生轮回,目犍连、舍利子断了烦恼的根本,也不会转生到轮回中来,那么具有一切功德、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就更不可能转生了。虽然在世俗中烦恼可以产生,但在胜义中,众生了不可得,全部是佛陀,彻悟禅师云:“众生不可得,则全生即佛。”退一步说,即便在世俗中用胜义智慧观察,所有的烦恼也不会产生。

  大家必须把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分清楚,不然,就算学了再多的佛经论典,没有解开疑团的话,很容易对佛教生邪见。你们平时闻思时,一定要把自己可怕的邪见,在有智慧的上师和道友前进行破析,这种邪见“癌症”没有发展到晚期之前,最好还是动个手术,否则不可救药就来不及了。

  还有一件事情提醒大家:学佛尤其是学中观甚深法门时,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说,听法中途就不想听了,自己生病了、心情不好等等,这个时候,一定要祈祷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为主的传承上师。或者你在学习过程中很懒惰,生不起欢喜心,这也是魔障在干扰,自己务必要坚定信念、祈祷三宝,不要被各种散乱的因转变了。

  我们今生遇到能根除轮回的空性法门,不是无因无缘的,按照有关经论的观点,这是多生累劫供养承侍佛陀、依止善知识的果报。一旦遇到了,就应该像盲人遇到大象尾巴一样紧抓不放,无论什么样的违缘现前,都要坚定对大乘法门的诚挚信心,懂得其非常珍贵难得。有些人觉得:“我以前上小学、中学、高中时,听过无数次老师讲的课,这跟老师的课没有差别,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千万不要有这种心态。般若法门哪怕是听一堂课,功德也远远胜过布施等其他有为善法的功德。

  我自己在二十多年来,闻思修行基本上没有出现违缘,没有因心情不舒服而收拾包离开学院,断过传承,也没有因外在的违缘而中断闻思。这么多年来,我对佛法一直很有信心,这也是源于三宝的加持和前世的善缘。希望你们不管在外面看光盘也好,在学院直接学习也罢,遇到这样的法要懂得珍惜,一堂课哪怕几分钟也不舍得浪费。为了在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种子,为了自己的生生世世,听法、学法、修法比什么事情都重要。

  这些话不是我今天心血来潮才说的,而是长期以来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功德,一直就有深深的体会。即使自己只给一个人讲一个偈颂,觉得活一天也是有意义的。昨前天我给法师开教务会时,对讲经说法方面的重视性,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认为听经闻法跟世间上课没什么差别,如果你这样对待,那说明一点也不了解大乘佛法的功德,以后还需要继续学习!

  壬二(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

  癸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这里是讲唯识宗的观点。

  在我们藏地,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随理唯识分真相唯识、假相唯识。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将唯识分为三种:真相唯识、假相唯识、无相唯识。

  汉传佛教对唯识宗也非常重视,其原因应追溯至唐玄奘时代。唐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等面前,系统听受了唯识教义,他回汉地以后,结合印度诸派论师的观点(据说有11派之多),着重弘扬了唯识宗。

  显宗教理的至高顶峰,有人认为是唯识宗,有人认为是中观宗。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你们学了这部论典就会完全明白——唯识宗在抉择名言时不可或缺,中观在抉择胜义时最极究竟。

  当然,不能认为玄奘完全持唯识的观点。就像是无著菩萨,虽然显现上弘扬唯识宗,但究竟见解与中观宗无二无别,这也是许多高僧大德公认的。同样,玄奘尽管在汉地着重弘扬唯识宗,但他的胜义见解应该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般若空性。从他的翻译及传记中看,他确实对般若法门的重视超过一切。

  我原来讲《心经》时也提过,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就像麻风病),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