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視。他所翻譯的《心經》,與藏譯、其他漢譯本相比,雖然較短,但卻受過觀音菩薩的特殊加持。據說他從印度取經回來時,念及和尚所賜《心經》的恩德,准備好好報答一番。誰知當他到原來的地方,不僅是老和尚,連那個寺院也消失無蹤了。後人都說老和尚是觀音菩薩的化現。由此看來,玄奘的見解應該是以般若空性爲主。

  其實唯識宗與中觀宗之間的辯論,不僅是藏地和漢地,印度也有。以前月稱論師和月官論師的辯論長達七年之久,中間有許多的精彩公案。漢地大德對唯識與中觀的區別,憨山大師的《性相通說》中講得比較詳細,你們若想了解漢傳佛教的說法,不妨翻閱一下這本書。若想了解藏傳佛教的說法,《中觀莊嚴論釋》是最好不過的了。

  那麼,唯識宗的觀點是什麼呢?他們認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萬法由心造,外境沒有一個能經得起觀察,而心識是存在的,就像夢中的大象、山河並不存在,但執著它的心識存在一樣。因此他們對中觀宗發難:“你們認爲一切法如幻如夢,但若不承認迷亂的心識,那麼誰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夢?是石女的兒子,還是龜毛、兔角 ?所以,必須要承認心識的存在。”

  下面是中觀宗對他的回答,首先以同等理進行辯駁。

  子二(答辯)分叁:一、同等辯論;二、遮破辯答;叁、結合時義。

  醜一、同等辯論: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

  以同等理 來觀察時,中觀宗說:“你們唯識宗不承認外境,只承認一個心識。但如果沒有外境,僅僅一個心識到底能執著什麼呢?”

  心識依靠外境而生,沒有藍色瓶子(所取),就不可能有取藍色瓶子的眼識(能取)。能取與所取是互相觀待安立的,如同左手和右手、這邊和那邊一樣,沒有能取就沒有所取,沒有所取就沒有能取。你們唯識宗說:“沒有心識的話,誰去執著如幻如夢的外境?”同理,中觀宗對唯識宗反駁道:“沒有外境的話,心識到底要執著什麼?”因此,外境與心識不可能獨立存在。

  在這裏,中觀宗主要是破斥唯識宗所許的實有心識,按照勝義量來觀察,這種實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許外境爲心的顯現是非常合理的,並不是此處的駁斥對象。

  總之,觀察名言谛時,能取的心識和所取的外境應該存在,而觀察勝義谛時,外境不存在,心識也不存在。《入中論》雲:“般若經中佛俱遮,彼等對法俱說有。”意思是說,佛陀在《般若經》中遮破了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外境,又遮破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有境,但這些法在《俱舍論》等對法論中是成立的。倘若沒有成立,名言中一切也得不到是不合理的。

  醜二(遮破辯答)分二:一、遮破承許顯現爲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實。

  寅一(遮破承許顯現爲心)分二:一、立宗;二、破彼。

  卯一、立宗: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真相唯識宗補救說:“我們並非完全認爲無境,而是承許心所緣的外境不是實有,柱子、瓶子等東西皆是心的顯現,與心的本體無二無別。(《中觀莊嚴論》中也用鏡中的影像作了比喻 。)就像在做夢時,盡管有大象的顯現,但這歸根結底就是自己的心識,除此之外並沒有大象。因此,心識應該是存在的。”

  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曾說,抉擇名言時,真相唯識的觀點非常合理。即便學修無上大圓滿,名言中承認萬法唯心,也是很殊勝的教言,從這個角度講,唯識宗沒有任何過失。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有些大德的開示教言,也很接近唯識的觀點。就像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中,都強調萬法唯心,揭示了“不是外境在動、是心在動”的密意。

  漢地就有這樣的公案:六祖開悟以後,上師不讓他馬上去弘法,于是他在寂靜的地方,跟獵人一起生活了15年。(六祖開悟後,15年都沒有下山,我們這裏有些道友不要說開悟,剃了頭以後,第二天就下去弘法利生了。我剛出家時,四五年都不敢回去,害怕被別人看見不好意思,但有些道友今天剛剃頭,明天就准備度化衆生。其實,還是在學院中、上師身邊呆得久一點好,不要認爲自己真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你一兩個月的定力應該有,但時間久了以後,由于相續中的習氣比較重,頭發會不會又慢慢長起來了?我還是有點懷疑。)15年之後,六祖看到機緣成熟,于是便出山弘法。他來到廣州法性寺時,正值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當時風吹幡動,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一個和尚說是幡動。爭執不下之際,六祖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當時六祖還是在家人。)此語一出,衆人嘩然。印宗法師延請他至上席,問明後方知他是五祖的傳人,于是便給六祖剃度,剃度之後又反過來拜他爲師。

  由此可見,萬法唯心造,不管是風動、幡動,其實都是心在動。《入中論》也有一個比喻說,大海産生層層波濤,波濤與大海無二無別,同樣,阿賴耶上的種子成熟爲外在的山河大地,這包羅萬象的一切顯現,均不離阿賴耶上的種子習氣。這種道理在名言中確實很殊勝,大圓滿也有許多尋找心之本體的竅訣,與唯識宗的觀點基本相同。

  以前二祖慧可初見達摩祖師時,有過“立雪斷臂”的故事。(當然,這也有一些爭議。道宣論師在《續高僧傳》中說,他的斷臂是被強盜砍的,不是自己斷的。但《寶林傳》等其他史傳中均說是“斷臂求法”。)他去依止達摩祖師時,祖師根本不理他,他就在風雪中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積雪過膝。達摩祖師問他所求何事,慧可道:“唯願和尚慈悲,開甘露法門,廣度群品。”祖師說:“你這麼一個小小的苦行有什麼了不起?佛陀的無上妙道,需要長期的苦行和難行能行才可以得到。”慧可聽後,就用利刃自斷左臂,置于師前,以示求法之決心。他說:“我的心不安,請賜予我安心的法門。”達摩祖師言:“把心拿來,我爲你安。”慧可找了半天後說:“覓心了不可得。”祖師回答:“吾爲汝安心竟。”慧可聞後,當下開悟。

  這種尋找心的教言,與唯識宗的觀點非常相近,因爲一切的感受、顯現全部是心在操作。的確,我們心情快樂時,覺得所有人都很慈悲,好像沒有一個壞人;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即使佛陀來了,可能也覺得不莊嚴,對他還要發脾氣。所以,心善則外境善,心惡則外境惡,心還是非常關鍵的。

  真相唯識認爲,外境不存在,與心無二無別。假相唯識認爲,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東西,而是像毛發一般現而無實。從究竟勝義谛而言,唯識宗的觀點都不合理,但在名言中,暫時依靠這些教言認識心的本性,唯識宗還是有其超勝之處。

  卯二(破彼)分叁:一、破除妨害勝義自證;二、無有根據;叁、破除妨害遮破。

  辰一(破除妨害勝義自證)分二:一、真實破除;二、遣除迷亂。

  巳一、真實破除: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針對真相唯識宗的答辯,中觀宗反問:如果你們認爲外境不實,一切都是心的幻現;而心是實有的、不可分割的,它既是能取,又是所取,這是不合理的。(當然,名言中心了知自己、回憶自己,知道剛才想了什麼、昨天做了什麼,這是可以成立的。麥彭仁波切說:“心自己了知自己。”俗話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一點,我們是不會破的。)因爲外境若是心,心見外境就成了自心見自心。而且,能取與所取本來各自分開,唯識宗如此承許的話,心是實有一體,又是分開的能所二取,這該怎麼成立呢?

  叁界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講過,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經》雲:“猶如劍自刃,不能斬自鋒,指不觸自尖,心不見自心。”劍鋒不能斬斷自己,指尖不能接觸自己,同樣,心也不能見到自己。《頂寶經》 亦雲:“自心不能見自心。”還有輕健者不能騎自己的肩上……因此,自己對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經典中已經遮止過。

  這個問題,格魯派與甯瑪派還是有很大的辯論,但是這次,我們把辯論全部取消。因爲菩提學會的很多道友,過去沒有學過因明,辯論很容易成了爭論,爭論的結果,變成什麼樣也不好說。

  本來宗喀巴大師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很多教證說,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認自證。然而麥彭仁波切在兩個辯論書爲主的教言中回駁,中觀應成派所遮破的自證,是唯識宗承認的“實有”自證,名言中“現而不實”的自證,沒有任何教證理證的妨害,不承認的話,反而還有極大過失——斷絕名言的過失、自己不了知自己的過失。比如我剛才吃了什麼東西,不用問別人,我自己心裏非常清楚,或者有人想:“我今天吃得不飽,等會兒下課後再回去吃點。”這些想法都是名言中的自證。這種自證,中觀應成派不會破,寂天論師和月稱論師也不會破。

  了解高僧大德們的辯論,可以增長智慧、打開思路,有機會也不妨學一學。但最根本的問題大家要明白,不管是格魯派、薩迦派、甯瑪派等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哪一個教派,究竟觀點絕對沒有任何矛盾。高僧大德們的教言河流,最終會在諸佛菩薩的大海中融爲一體,沒有絲毫分歧。這一點是我們通過多年聞思明白的,大家務必要深信不疑,各派弟子不要爲了維護自己的宗派而造惡業。

  有人覺得自己上師是最好的,只要別人稍有質疑,就馬上挺身而出、惡言相向,可是由于不辨真假,自己是在維護上師還是毀謗上師也不好說。其實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護持正法、利益衆生,我們都應該去贊歎。反之,假如他利用佛法來毀壞佛教、欺騙衆生,不管他顯得如何殊勝,我們也沒有必要盲從,而應通過各種方式盡量製止。

  現在末法時代,孰真孰假許多人根本分不清。尤其在弘揚大乘佛法過程中,大家應該先觀察自己的意樂是否清淨,哪怕只講一個偈頌,也要看自己發心是什麼樣的。倘若沒有自利心,純粹是爲佛教、衆生著想,那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任何事情都值得。

  前面所講的自證問題,我在年輕時雖沒有很高的智慧,但是非常有興趣,背過各派許許多多的教證,也翻了很多很多論師的不同觀點,麥彭仁波切幾個辯論書中的有些道理,我當時差不多倒背如流。這種習氣串習得比較久,所以至今仍能想起來,如果專門講辯論,把麥彭仁波切的智慧一一展現出來,應該還是很精彩的。但這次因爲種種原因,我們主要是從字面上解釋。

  總而言之,中觀宗在這裏所破的自證,是唯識宗承認的“實有”自證,名言中的自證並沒有破,這一點非常關鍵!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