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長者還供養其他的比丘尼,也生氣地走了。不久,一位修道人聽說了此事,感歎道:“世人愚昧,以虛爲實。”就去他們家,拿一塊大石頭砸了酒甕。衆人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感到羞愧難當。
所以,我們看到色法、聽到聲音時,應該觀察它到底是實有還是虛妄。其實,這種顯現在眼識和分別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並非真正存在。我們只是被各種煩惱和因緣迷惑了而已。明白這一點之後,就沒有必要對一切太執著了。
當然,這個理論上懂了還不行,還需要長期的修行,將修行的感受與佛教的道理相對應,這樣才可以對治自己的煩惱,不能學兩叁天、兩叁個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書叫《雪洞》,介紹了英國一個女修行人到喜馬拉雅山,獨自在山洞裏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長期苦修的經曆還是很感人的。我有時候想:“我們不要說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個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難。”
要知道,修行的時間越長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爲在學院裏長期熏習,所以經常拿轉經輪、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同樣,我們相續中的實有執著根深蒂固,短時間肯定不能解決問題,上師說:“來,我給你摸頂!嗡班紮爾薩埵吽。”然後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蕩然無存,那是不可能的。你的上師再厲害、再有加持,隨隨便便加持一下,你馬上就“啪——”開悟了,沒有那麼簡單。有些初學者特別幼稚,覺得“我在上師那裏加持叁四次了,還沒有開悟怎麼辦哪?”所謂的開悟,他認爲就是在梵淨穴開一個洞,不是這樣的。開悟實際上是對一切萬法斷除執著,這才是一定的證相。
癸四、遣除與教相違之诤:
爲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
對方又問:“如果說一切無有自性,那佛陀在《無常經》中說萬法皆爲無常,是刹那性的,這該如何理解?無自性的法,怎麼會無常呢?有了自性以後,它刹那刹那地壞滅,這個才叫真正的無常。”
駁斥:佛陀雖在初轉*輪時講了四法印,揭示諸行無常的道理,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這是針對不同根基、意樂、界性的衆生宣說的,是不了義的。前段時間在因明中也學過,佛說不了義法有叁種條件——意圖、必要、義理妨害。
一、意圖:佛陀說無常是從世俗名言講的,因爲任何法在世俗中顯現是存在的,但這種顯現像水泡一樣刹那壞滅,佛陀針對這一點說是無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開始就直接講空性,說萬法不存在,相當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間人由于實執特別嚴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誤入歧途。爲了漸次引導他們,佛先講了春夏秋冬等粗無常,再講刹那刹那的細無常,逐漸成熟他們的根器。
《六十正理論》雲:“佛說我我所,所說依密意,蘊界以及處,亦以密意說。”佛陀早已根除了我執和我所執,但經常在《毗奈耶經》等中說“我”某某時候變成什麼菩薩、“我”的眷屬非常了不起,並承許萬法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攝。這是因爲有些衆生剛開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暫時說這些法是存在的。
叁、義理妨害:在究竟的勝義谛中,所謂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論典中雖說“見刹那即見真如”,但這裏的真如並不是真正的勝義。(下文會進一步分析。)因爲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刹那壞滅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論·觀時品》雲:“既無未來時,亦無現在時。”《四百論》亦雲:“若一切時有,何緣彼無常?”無常只是暫時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實相來觀察,常與無常均爲戲論,都是一種分別念。
佛陀雖然說諸法無常,但依靠中觀一體異體的觀察方式,或者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等理證來推斷,實有的無常法在勝義中根本沒有,否則一定會有義理妨害。有義理妨害的東西,佛陀的金剛語中絕對不會有,前後矛盾不會有,自相矛盾更不會有。因此,這種說法不了義。
豈不違世俗?瑜伽量無過,
待世謂見真,否則觀不淨,
將違世間見。
對方接下來又問:“若按你們的說法,無常在勝義中不存在,難道它是世俗法嗎?這顯然與事實相違。因爲世俗的東西,眼睛能看見,可是刹那壞滅是肉眼看不見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變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覺,所以無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聖教中說“見無常即見真如”,並沒有說這是世俗谛。這樣一來,無常既非勝義谛,又非世俗谛,豈不是變成第叁品物體了?”
作者對此回答說:沒有這種過失。盡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無常遷變,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論》中,世俗分爲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無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現量前成立的兩種。具迷亂因的凡夫人雖然看不到刹那,但遠離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見這一切,在他們的境界中,諸法的刹那遷變了了分明。因爲瑜伽現量不是勝義谛,而是世俗谛,所以無常不屬二谛的過失是沒有的。若通達一切法無有自性,見任何事物都會有無常的感覺。就像法王如意寶在《無常道歌》中所說,整個世間的器情萬法是刹那壞滅的,沒有一個常有的東西。在瑜伽現量面前,這些都是可以看得見的。
而佛經中說“見無常即見真如”,是觀待世間人講的。因爲世間人認爲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就可以說他見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無常後,受益匪淺,覺得已經開悟了,知道萬法都是有變化的。剛才我去老年班,有個81歲的老年人說:“我來學院四年了,什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我是無常的。”我說:“不僅你是無常的,我們都是無常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一般人見到無常之後,就覺得見到真實谛了,佛陀是針對這些人講的,密意應該這樣來理解。因此,無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對一般人而言是真谛,應該從兩方面來對待。
假如平凡者與瑜伽士一概而論,沒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說修不淨觀、白骨觀的人,見身體是不清淨的東西,這種見解是對治貪心的殊勝修法,名言中若沒有這樣的差別,不淨觀的見解就受到世間見解的妨害了。但這是不可能的。世間人認爲身體幹淨的見解是錯誤的,永遠也不可能害不淨觀的見解。把身體觀爲膿血、鼻涕等肮髒物的聚集體,是符合正理的,認爲身體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顛倒的妄見,這兩個見解互相沖突時,不淨觀一定是超勝的。同樣,見無常就認爲是見到真如,雖然是暫時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見的無常可以勝過一般人的常見。
佛陀雖然講觀無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針對名言來講的。如《大涅槃經》雲:“如諸迹中,象迹爲勝。于諸想中,無常想爲勝。”佛陀說,所有的腳印中,大象的腳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時,我們專門坐在大象的腳印裏拍照片。法王當時就引用這個教證說,大象的腳印是最好的,我們一定要拍個照留念。)所有的觀想中,觀無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從名言來講,就像《紮嘎山法》、《開啓修心門扉》中所說,觀無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勝義谛中,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執著相,最終要去掉的。
因此,名言和勝義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從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從勝義空性角度來講的。現在很多人對這個分不清,有時候也太過分了:認爲勝義中一切皆空,《般若經》說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該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東西,勝義中都空不了,這些是不合理的。勝義是以聖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擇的,勝過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大家學習這部論典後,一定要知道,萬事萬物在名言中就像鏡中的影像或湖裏的月影,應該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經分析的話,全部都蕩然無存,這就是萬法的實相。懂得這樣的空性法門之後,對一切不會有太大的貪執,如果沒有貪執,修行便會應用自如、事半功倍,這即是學習中觀的一種收獲。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