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節課
現在是在講遣除勝義谛與世俗谛的爭論。前面已經抉擇了勝義谛和世俗谛的分類、本體,有部、經部等小乘聲聞派和沒有學過宗派的人覺得這些觀點不合理,于是跟大乘中觀宗進行辯論。今天講的是第五個“遣除太過”。
癸五(遣除太過)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結生之诤;叁、破除無有善惡之诤;四、破除奉行無義之诤。
子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對方站在萬法實有的立場上說:“你們中觀宗認爲萬法沒有自性,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世俗的顯現如夢、如幻、如陽焰、如水月,這樣的話,那佛陀也成虛妄的了,供養佛陀就不會獲得功德了。”
恐怕有些人也這樣認爲:“倘若諸法如幻如夢,那我念觀音心咒不是成了幻化嗎?我放生、供佛、布施、持戒,全部都沒有功德了,夢醒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問題表面上是有實宗與中觀宗之間的辯論,實際上也是我們相續中的邪見和疑惑,通過這樣的學習,心裏的疑團會自然解開。所以對每個人來講,學習中觀意義非常大。
對方提出問題後,作者回答說:沒有這種過失。雖然萬法沒有真實的自性,世俗谛中有明明清清的顯現,但勝義谛中離一切戲論,從本體、因緣、果上進行剖析,沒有一個成實不壞的法。供養者的我、所供養的供品(世間一切有主物和無主物)、供養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所供的對境佛陀(以前住世講法的佛陀、現在佛殿裏的佛像),這些全部是幻化的,最後獲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福德、幻化的資糧。佛陀在《幻師善賢請問經》中說:“我即清淨幻,無爲之法身。”《不退轉輪經》中也說:“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
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虛幻休息》中,第一品用“如夢”抉擇了萬法不生,第二品用“如幻”抉擇了萬法不滅(顯現是有)。第二品主要講了四種幻:自性幻、所境幻、方便幻、智慧幻。自性幻,指基——如來藏的心性本體是幻化的;所境幻,指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等是幻化的;方便幻,指對治障礙的方便是幻化的;智慧幻,指一到十地之間的智慧是幻化的,最後佛陀的法身果位也是幻化的。學了這部論典以後,就會知道從輪回到涅槃之間的所有法,沒有一個實有的東西。這個我們明年學吧,明年大經堂修完以後,就開始講《虛幻休息》、《大幻化網》,在新經堂裏過幻化的生活,這樣就不會有執著了。不然,我最近看個別道友有了新經堂後,有點執著,不知道這是幻化的,還認爲是真實存在——“啊!窗簾這麼漂亮,上面的燈這麼亮”,把一切都執爲實有。其實,不要說經堂猶如水泡般現而不實,乃至佛的智慧、相好也全部是幻化的。但這樣的幻化會不會得到福德呢?會的。供養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認爲佛陀、供品、供者是實有的,最後能産生實有的福德一樣。
知道虛幻不實的道理後,對基道果的一切執著自然會消失。大家平時修行、念咒語、作功德,也不要有特別強烈的執著,包括修上師、本尊,應該懂得其本體是空性的。很多高僧大德對弘法利生的事業都視如幻化,永明禅師說過:“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建寺院、建學校,建立弘法的中心、學會,以及講經說法、念咒語、磕頭等等,全部是如夢如幻、現而不實的。學過中觀的人都知道,這些是因緣聚合的産物,沒有一個不能用幻化八喻比喻的。龍猛菩薩說:“非緣起之法,始終皆無有。”不是因緣而生的法,從來也不會有。誰能通達這樣的因緣和合,就是最殊勝、最稀有的見解。
從衆生到佛陀之間的法雖然猶如水月、陽焰,但在名言中也不能放棄做善事、積功德。有些人說:“既然一切如夢如幻,那就不用供佛、不用磕頭了。”這種說法是邪魔加持,非常可怕。我們在見解上,應該依照蓮花生大師、龍猛菩薩的甚深觀點,了知萬法現而無自性,但在行爲上一定要行持善法。畢竟在幻化中有幻化的果報,能夠遣除我們幻化的痛苦。
所以大家懂得了空性法門後,千萬不要把積累資糧放下來,做一點點善事的功德也很大。我最近看到佛經中說,一個人念了一句“頂禮佛陀”,以此善根,在六十劫中轉生于叁十叁天,八十劫中能回憶生世。我們念一句佛號並不難,但這個功德非常非常大。而且無論在哪裏看到佛像,都應該心存恭敬。如果特別忙,實在沒時間磕大頭,那麼稍微單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們出門如果到東方去,心裏應觀想東方有無量佛陀,“我要頂禮供養東方的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無量佛陀,“我要頂禮供養西方一切如來”,這樣想的話,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蓮華經》雲:“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在藏傳佛教中,也有“依靠一泥像,叁人得成佛”的公案(《前行》中引用過):一個擦擦像,一個人造了它;一個人怕它被雨淋,在上面蓋了鞋墊;一個人覺得鞋墊很髒,就把鞋墊扔掉。結果這叁個人暫時獲得轉輪王位,究竟得以成佛。因此,叁寶的對境極其殊勝,對之生嗔心、生邪見,果報非常可怕;若對之生起信心,果報確實不可思議。《大悲白蓮經》雲:“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異熟不可思。”
漢傳佛教中也有“叁寶門中好修福”的說法。以前梁武帝在佛教曆史上貢獻非常大,他造寺院、供養僧衆、修建經堂,尤其在吃素方面,不遺余力地加以提倡。他這麼大的福報從哪裏來的呢?他的國師志公和尚說,梁武帝上輩子是個貧窮的樵夫,每天靠砍柴去賣來維生。有一天下大雨,他看見路邊有尊泥菩薩正在淋雨,就趕快脫下鬥笠蓋住菩薩。以這個果報,他做了皇帝掌管江山五十年。
所以大家不要輕視微小的功德。我最近翻譯了一些佛陀名號的功德,過段時間要求大家學習,尤其人死的時候,這些佛號非常有幫助。在短暫的人生中,我們遇到佛法確實需要福報,遇到了以後,既要學中觀,也要學一些世俗的法門。有些人喜歡走極端:要麼認爲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故沒必要積累資糧(這種人學是學了,但沒有學究竟);要麼對中觀法門一無所知,認爲一切都是實有的,這種實執成了解脫障礙。大家應該知道,盡管一切都是幻化,但在幻化的輪回中,依靠佛陀不可思議的幻化力,可以讓我們幻化的煩惱和痛苦一並遣除,最終獲得幻化的佛果。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深信不疑!
子二、破除不能結生之诤:
對方認爲:“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衆生流轉生死是不合理的。”下面就破斥這種觀點。
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
衆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雲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若問:你們中觀宗認爲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陽焰、水月、乾達婆城,是現而不實的,那衆生死後又怎麼能再生呢?幻化師所幻現的大象、駿馬,變滅後便歸于虛無,不會再生;電視上的人物影像,死後也不存在轉生的問題。但我們有情從無始以來一直流轉輪回、輾轉生死,經雲:“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衆生若是幻化,怎麼會一世接一世地投生呢?
回答:只要因緣聚合,縱然是虛幻,也會不斷地投生。
古印度的幻化師通過石子、木塊、咒語、藥物,再加上自己的等持力,可以變出大象、駿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轉生的因緣,這些幻化就會不斷地流轉,不會滅盡。佛經雲:“因緣和合時,果報即成熟。”(《中論釋》也引用過這個教證。)《百業經》雲:“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釋量論》中也說:“因住果不滅。”只要因沒有消失而住留,那麼果也不會消滅。比如說電視熒屏上的東西,因緣具足就會不斷地顯現。有些人認爲電視只能顯一個東西,而衆生卻可以今世變成人,來世變成牦牛,一世一世地遷變。其實只要顯現的因緣不滅,電視上的幻現也不會息滅。如電視裏的玉琳國師,前世是天仁,最後成國師,整個情節都可以顯現。所以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同樣,衆生的本體雖不成立,跟幻化沒有任何差別,但只要無明煩惱、愛、取等投生因緣具足,便會在輪回中一直流轉。任何法在幻因沒有滅盡之前,必定會有顯現的。
對方又問:“一切雖然是幻化,但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做夢的時間就很短,幻化也是刹那間,而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直至成佛,時間是那麼的漫長,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衆生存在的時間特別長,所以應該是實有的。”
駁斥:“雲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怎麼能僅僅以相續長久,將有情執爲實有呢?如果時間長一點就是實有,那有兩個幻化的物體,一個是叁天,一個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實有了?或者說,一個嬰兒剛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連續劇持續放了八天還沒有完,這樣的話,嬰兒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榮索班智達曾在《入大乘論》中,講過一個巴雷的故事:一個人有個非常可愛的孩子,名字叫巴雷,有次主人因要事外出,托付一個仙人幫忙照看孩子。後來孩子丟失了,古代的仙人非常厲害,就用咒語變出一個和巴雷一樣可愛的小孩。主人回來後根本不知道,還以爲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一直對他非常疼愛。過了一段時間,巴雷回來了,結果主人有了一真一幻的兩個孩子。但仙人沒有把咒術解開,幻化的巴雷就一直存在著,他活的時間非常長,死了以後也照樣有白骨。(《入大乘論》的這個故事,我大概是18年前看的,有沒有差錯也不知道啊!)
以前我們講“南柯一夢”時,說那人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時候醒過來,這麼短的時間就過了一輩子。“黃粱美夢”中也說,那人在米剛下鍋時睡著,米還沒有熟就醒來了,這段時間也經曆了整個一生,所以不能以時間長而認爲實有。麥彭仁波切在《醒與夢的辯論》中說,白天顯現的事情時間很長,夢境中也會有這種情況。上師如意寶講過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夢境中…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