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幫助,其實也是幫助他證悟空性。所以我平時非常喜歡講一些空性法門,這些講起來比較容易,不像《俱舍論》和《因明》那麼難懂。而且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樣,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消失了,看每個人的臉上也是露出笑容。暫時的快樂尚且無法言說,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聽聞空性法門,生起空性的見解。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叁:一、認識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對境無我;叁、破除所斷實執。
己一(認識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擇對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擇對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爭論。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叁:一、分類;二、本體;叁、能量彼之慧差別。
壬一、分類:
要真正生起智慧的話,必須先了知二谛的分類。二谛有勝義、世俗之分,若不懂得這一點,你的智慧就沒辦法抉擇。
世俗與勝義,許之爲二谛。
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勝義谛,即是我們所承許的二谛。
所謂的世俗谛,是語言和分別的對境,它是虛妄不實的法;相反,真實不虛的一切法,全部安立爲勝義谛。以前沒有學過中觀的人,一定要把這些新術語記清楚,若不了知二谛的分類,則無法深入中觀空性法門。我們不可能講一次就解釋一次,因此,大家要記住“勝義谛”和“世俗谛”。
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全是圍繞二谛而宣說的,《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則無法了達佛法的深意,龍猛菩薩也說:“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現在有個別法師和居士聲稱:“不學勝義谛和世俗谛也可以,只要懂得念佛、坐禅、放生,這些功德就足夠了。”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弘揚大乘的祖師,第一個就是龍猛菩薩,他都說若不了解二谛則不能通達佛陀的甚深法義,可見二谛的分類相當重要。
“谛”有真實之意,之所以稱爲世俗谛,是因爲語言、分別的對境本是虛假的,但凡夫人往往卻執爲真實。就像夢見山河大地、山水花園時,對做夢者來說是實有的,在他面前就可以叫做“谛”。而勝義谛是聖者的境界,如《辨中邊論》雲:“聖者行境故。”這種境界無法言說,故稱爲勝義。概言之,我們所見的假象與真相,分別就是世俗谛與勝義谛。月稱菩薩雲:“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
其實,二谛的概念在漢傳佛教中也有,隋朝吉藏的《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虛義;真,是真實義。”一切法的真正本質叫勝義谛,一切法虛無不實的部分叫世俗谛,這在漢傳佛教中也是承許的。
我們平時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到的,似乎實實在在地存在,但其實它如同陽焰水般是虛妄的東西,就像在做夢一樣,所見所聞全部是假的,這就叫做世俗谛。那麼,除了這些假象之外,有沒有一個真實呢?有的。在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聖者以及證悟空性的大德面前,顯現上雖然也有所見所聞,但不會像我們這樣執著。我們遇到一樣東西,馬上就産生實執心,進而引生貪嗔等,但若通達了真實的空性義,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
你們若想進一步了解二谛,《中觀四百論》前八品講的是世俗谛,後八品講的是勝義谛,希望大家一定要全面地學習和了解,以在中觀方面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壬二、本體: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二谛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呢?正如前面所說,勝義谛並不是分別心的對境,心的對境全部是世俗谛。誠如《宣說二谛經》中雲:“勝義谛若成身語意之對境,則不成勝義,而成世俗谛。”勝義谛不是凡夫人語言、身體、分別念的對境,如果是的話,那它就成世俗谛了。
因此,凡屬于分別的對境,統統是世俗谛,包括“一切萬法不存在”的單空,實際上也是一種分別的對境。因爲單空只強調空的部分,比如碗裏什麼都沒有、屋子裏什麼都沒有,把不存在當成空性,這是分別的對境,屬于世俗谛,不是真正的勝義谛。勝義中一切均不成立,分別、語言全部消融于法界,如《未生怨王忏悔經》雲:“未見一切法,即是真實之現見。”麥彭仁波切也說:“未見到之法,即是最殊勝之見。”此時遠離任何戲論、執著,這種境界是至高無上的。
當然,世俗谛與勝義谛,從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安立。麥彭仁波切根據諸大經論,對二谛有兩種安立方法:現、空分別爲世俗和勝義 ,現相、實相分別爲世俗和勝義 。大家關鍵要掌握的是,世俗谛是虛妄分別的對境,不是超越一切境界的法;勝義谛遠離一切戲論,以凡夫人的心識無法了知。因此麥彭仁波切在論典中分相似勝義谛和真實勝義谛,真實勝義谛遠離四邊八戲,相似勝義谛只是暫時所抉擇的空性。
二谛的本體,在麥彭仁波切與 沙格西的辯論書中也非常多。但在這裏不廣說,只是在字面上作個簡單解釋就可以了。
壬叁(能量彼之慧差別)分叁:一、補特伽羅之分類;二、妨害之次第;叁、能害之理。
癸一、補特伽羅之分類: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認識勝義谛和世俗谛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瑜伽士,一種是世間平凡士。
這兩種人怎麼區別呢?諸多論典中說,具有寂止和勝觀功德的人,就叫世間瑜伽士;不具止觀功德的人,叫做世間平凡士。還有一種說法是,通過聞思修習,證悟無我境界的人,叫世間瑜伽士;沒有聞思修行,未證悟無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間平凡士。
世間平凡士包括沒有學過宗派的人,以及雖然學過宗派、但沒有入于佛教的人,像數論派、勝論派等360種外道,這些外道歸納而言是常見派和斷見派,他們都屬于世間平凡士。
世間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內道行人,(這裏的瑜伽士,有修行者的意思,並不是留著頭發、在衆人面前示現神通的人。)它可分爲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經部宗,大乘是唯識宗和中觀宗。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佛教的所有宗派,這四種就可以全部包括了。
雖然其他講義有不同的安立方法,但在這裏一定要了解:世間瑜伽士分四種宗派,世間平凡士分未學過宗派的人和學過宗派的外道。認識二谛從人的角度分,內部分類雖然非常多,但大體上就是這兩種。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
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平凡士與瑜伽士之間的觀點有何差別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觀點,而瑜伽士當中,又以通達空性智慧的差別,上上者能超勝下下者 。
在平凡士中,沒有學過宗派的人不如學過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裏幹活的農夫,沒有接受過任何知識,一旦外道告訴他有神、有上帝,他們的心很容易被引誘,馬上就改變了。所以說,外道邪派的見解,超勝于沒有學過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與瑜伽士相比,就遠遠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碼也承認四法印——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認爲我存在、身體幹淨、萬法實有等觀點。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論》中說,諸法刹那變化,所以是無常的;我由衆多部分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這種方法,對外道的觀點可以一一駁斥。當然,不僅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世間人面前,有部宗的觀點也是超勝的。
有部宗承認未來、現在、過去實有存在,無爲法是成實法等,有許多自己獨特的觀點。但這類觀點若用經部宗《俱舍論自釋》等中的理論觀察,也是無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經部,最終皆承認無分微塵、無分刹那實有。但通過唯識宗世親論師的六種微塵觀察方法(隨教唯識),或者《釋量論》中的生似理來剖析(隨理唯識),他們的觀點根本無法立足。
然而唯識宗還承認成實的依他起心識。這個觀點,以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的離一多因、金剛屑因等理論,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說,上上的智慧遠遠超勝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月稱論師雲:“如有翳眼所緣事,不能害于無翳識。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于無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見並不真實,對明目者根本不會有害。同樣,凡夫的分別念會不會危害遠離一切垢染的佛智,或者聲聞、緣覺的智慧呢?絕對也是不可能的。現在有些愚者常說:“這個佛經說得不對,那個論典說得不對,某某高僧大德講得不合理……”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見的過失一樣,非常荒唐可笑。我們一定要知道,凡夫人的境界對聖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對知識分子不會有妨害、什麼都不懂的農民對博士後不會有妨害一樣。假如對佛教至高無上、高深莫測的境界一無所知,就開始隨隨便便說一些過失,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佛教中有小乘和大乘,由于宗派的見解層層遞進,上上的智慧勝過下下的智慧,所以大乘能遮破小乘的觀點,我們應該學習大乘。大乘包括唯識宗和中觀宗,而最究竟的就是中觀應成派,它所承認的法,一點一滴也是沒有的。就像《中論》所抉擇的,輪回乃至涅槃之間的萬法,沒有一個是存在的。所以龍猛菩薩說:“若我有少宗,則我有彼過。由我全無宗,故我唯無過。”麥彭仁波切也說,中觀應成派如同獅子吼震懾群獸一般,遠遠超勝于其他宗派的見解。
可見,越是往上,越有不可思議的見解。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經常講:“作爲聞思修行的人,千萬不要對高僧大德進行誹謗,因爲我們凡夫人像盲人一樣,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們的密意。”德巴堪布在一個論典中也說:“各宗見解是非常深奧的,一般凡夫人無法隨便抉擇,所以不要妄評別人的觀點。”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注意!
癸叁、能害之理:
以二同許喻。
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聽到的聲音,確確實實是存在的,爲什麼說它是虛妄的?這不是誹謗現實嗎?你們中觀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觀點?”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認的比喻即可成立。
倘若你說萬法實有,那不妨舉出一個諸法顯現而成實的比喻,這樣我們也是可以承認的,但你卻無法找出適當的比喻。而一切萬法不存在的比喻,我們可以舉出千千萬萬,這些比喻是你也不得不承認的。如《般若經》雲:“一切法如夢如幻,涅槃亦如夢如幻,較涅槃有勝法者,此亦如夢如幻。”《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陽焰、水月等幻化八喻雖顯現卻無有實質,這些比喻是世間人皆承許的,而你卻找不到一個成實的比喻,因而中觀宗的觀點是正確的。
大家以後與人辯論時,也應該用這種竅訣:佛教說顯現即是空性,用陽焰或水月可作比喻。倘若對方認爲諸法不空,那他也應該舉出一個比喻來。假如他說因爲眼睛能看見,所以諸法不空。那可以反駁說:“眼睛看見不一定是真實存在,你做夢時眼睛也能看見,但醒來後什麼都沒有。所以依因明理論來說,你的所立還沒有成立,要想成立的話,必須舉出我們共同承認的一個比喻。但這種比喻根本舉不出來,因此你的觀點不成立!”
辛二(遣除爭論)分二:一、遣除世俗之爭論;二、遣除勝義之爭論。
壬一(遣除世俗之爭論)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辯;二、遣除于境無诤之辯;叁、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與教相違之诤;五、遣除太過。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辯:
爲果不觀察。
有些人說:“假設一切法均無實有、如幻如夢,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沒有用了,也不必爲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觀音心咒、轉經輪了,我好好睡覺就行了。”(難道你睡覺不是如幻如夢嗎?)
駁斥:從輪回到涅槃之間萬法,雖然在勝義中現而無自性,如夢幻一般,但在未經觀察的世俗中卻是存在的。故爲獲得佛果而積累資糧,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個比方說,幻化的軍隊來危害你時,你也應該遣除這種幻化的怨敵;做噩夢遭受恐怖時,你也應當精勤蘇醒之方便。同樣,爲了獲得如夢般的佛果,需要積累如夢般的資糧。《入中論》雲:“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經過詳細觀察後,地道修行雖無有真實性,但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說,緣起性是無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沒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顯現不會滅盡,且對衆生有利有害。所以爲息滅自他的一切痛苦,一定要精進求取利樂之方便道。
這個問題上,大家千萬不要誤入歧途,認爲“既然一切如幻如夢,就不用修行學佛了”。要知道,如夢如幻的痛苦,也要依靠如夢如幻的修行來遣除。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受苦,乃至夢未醒來之前,夢中的一切都可以給自己帶來苦樂,爲取證佛果而精勤並非無有意義。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勝義谛和世俗谛,分清楚以後,修行的境界才會越來越增上!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