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節課
《智慧品》中“遣除爭論”分五個方面,第一個問題已經講完了,今天是第二個問題。
講《智慧品》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聞思修行上面。本品對每個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但由于內容相當深奧,個別人恐怕生不起信心,以致對這些道理無法通達。昨天也講了,這個內容跟前面完全不同,不是看一遍、聽一遍就能全部明白的,前面的內容有一點佛學基礎的話,基本上每天的課可以當堂消化,但這一品就沒有這麼容易了。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現空雙運等甚深術語,縱然一百年中精進思維,若沒有宿世修行的成熟因緣,即使你的智慧再超群、修行再精進,也難以通達其中的意義 。所以,不要說中觀、大圓滿的所有內容,就算是裏面的個別術語,沒有前世因緣的人也不一定能通達。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要看看自己前世在諸佛菩薩面前積累的資糧如何。假如你對中觀空性法門有極大的信心,那說明前世一定在善知識面前聞受過大乘佛法。沒有學過這樣的空性法門,即使你菩提心、出離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斷除輪回的根本,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講得很清楚 。因此,空性法門對每個希求解脫的人來說必不可少。
遇到這個法需要一定的福報。有福報的人,即使對空性生起合理的懷疑,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也能在阿賴耶上種下無我空性的種子,依此而毀壞叁界輪回的根本。聖天論師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所以學習這個法的功德非常大,誰能突破這個關,其他的積累資糧和修行就很方便了。
我看到極個別法師在講《入行論》時,到《智慧品》就跳過去了,馬上接著講《回向品》。不管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對《入行論》重視的雖有一部分法師和居士,但很多人對空性法門學修得不夠。因緣沒有成熟的人,到了《智慧品》的時候,智慧就沒辦法跟上了。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反複複看頌詞的內容,字面上理解以後一定要發揮。
當然,發揮的時候,不要改變講義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實在解釋不了,就隨便講一些公案或其他道理來應付,這是不合理的。對寂天菩薩的原文,大家一定要通過再叁祈禱、再叁聞思,真正了達它的本義。
癸二、遣除于境不诤之辯:
世人見實法,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師。
本品的很多頌詞都有隱藏的疑問,大家一定要了解對方的觀點。
我們講空性法門時,許多世間人不能接受,他們提出這樣的質疑:“你們說萬法是空性的,但其實也承認諸法的顯現,不管是寂天菩薩、月稱論師、龍猛菩薩,都不會否認火是燃燒的、水是潮濕的。既然諸法的顯現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們還爭論什麼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見實法,分別爲真實,而非如幻化。”雖然同樣是顯現,但平凡世間者被無明煩惱所障,見到柱子、瓶子等法就執爲實有存在,並沒有認識到它現而無自性,如幻、如夢、如陽焰的本質。而瑜伽士卻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雖然顯現,卻猶如水泡般不實,不會對此産生執著。因此,瑜伽士與世間平凡者之間便産生了爭議。
麥彭仁波切說過,沒有遮破顯現的中觀派。寂天論師承認柱子、瓶子是顯現的,外道和未學過宗派者也承認是顯現的,這上面沒有任何辯論。但最根本的是什麼?就是世間平凡者認爲顯現是實有的,而大乘中觀派認爲顯現如影像一樣不存在。《大智度論》雲:“如影諸法,可見而不可捉。”永嘉大師也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輪回就像做夢一樣,夢裏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覺之後,一個法也找不到。同樣,瑜伽士雖承認顯現是“有”,但並不認爲它是“實有”。這就是世間與出世間最大的辯論。
現在有人也經常問:“《心經》不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嗎?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這該怎麼解釋呢?”我們佛教徒也沒笨到那種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卻非要說眼睛不存在。顯現應該是存在的,但顯現的本體不存在,就像陽焰一樣,如果真正去觀察,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東西。
這一點,世間哲學家也有相似的了解。以前學辯證唯物主義時,有個人叫赫拉克利特,是國外比較著名的哲學家,他說過:“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昨天的河與今天的河不是同一條河,昨天的河早就流往大海了,今天去的時候,只不過以分別念而執爲同一條河。諸法的體與相之間,世間人尚有一定的觀察,更何況說我們修行人了。因此,一切萬法只是如幻如夢般的顯現,根本沒有堪忍不變的本體。
無垢光尊者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在《定解寶燈論》講義裏,很多上師也引用過,他說:“在無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現而無自性,真是稀有可笑。”因緣具足的時候,什麼都可以顯現,但你真正去觀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這一點,始終認爲顯現的本體實有。一個人死了,大家都覺得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非常傷心、痛哭流涕,如果認識到諸法無自性,就不會這麼執著了。
可憐的是,有些愚笨的人不但執著一般的法,甚至連夢幻般的法也認爲是實有。我在《兒童佛教課》中曾引用過一個公案:從前有個公主,長得比較不錯,父王十分疼愛她,她要什麼,父王就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宮院子中的積水跳起許多水泡,公主見了非常喜愛,于是向父王要求說:“我要那水泡,穿成花鬘,裝飾頭發。”國王說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嬌來,說得不到便要自殺。(以前的公主有時候特別討厭。)
國王嚇壞了,只得召集全國的巧匠,命令他們給公主穿水泡花鬘。很多年輕的工匠特別苦惱,對此無計可施。這時一個老工匠說自己有辦法,國王非常高興,就叫公主親自當“監工”。
老匠人對公主說:“我只會穿鬘,不太懂水泡質量的好醜,請公主自己挑選,選完了之後,我好給你穿成花鬘。”公主也比較笨,便興致勃勃去選水泡,結果忙了半天,一個也沒拿到。最後她累得筋疲力盡,一轉身跑入王宮,向父王說:“水泡雖然很好看,但它是虛僞不實的,拿到手中一刻也留不住,我不要了!”
有些人對水泡、露珠、陽焰不會如是執著,但覺得人、名聲、地位應該貪著,要麼追求名聲的“頭飾”,要麼追求地位的“項鏈”,其實也跟這個公主一樣。在證悟中觀境界的瑜伽士眼裏,名聲、地位就像水泡花鬘一樣,拼命追逐是非常愚癡可笑的。但許多人不懂諸法的顯現存在,但其本體一無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識也是虛妄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瑜伽士和世間平凡者有一定的爭論。
當然,爭論的焦點不在于顯現是否存在。因爲不論佛教徒還是外道,大乘還是小乘,都認爲顯現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顯現是否實有。大乘佛教徒認爲顯現如夢中的大象,實際上一點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間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因此,世間與出世間之間爭論的主要問題,就是顯現實有還是不實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時候,也應該生起真實的定解: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夢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實了。一切萬法的本體絲毫得不到,若對這個能有所認識,遇到不順也不會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會極其高興,而會平等對待的。
癸叁、遣除以量有害之诤: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妄,如垢謂淨等。
對方繼續反駁:“實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能現量感受到,它是實實在在的,與你們說“諸法是虛妄的”完全相違。”
作者站在中觀的立場回辯道:實際上並不相違。色聲香味等形形色色萬法的現量成立,只不過是人們的共同說法而已,但這種說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並不真實,真正的現量是得不到的。這個道理在下面也會觀察,“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根與外境不入則無法相合,不合則不能接觸。而且,你認爲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法實實在在,其實這全部是虛假的,因爲六根不是正量,否則聖者之道就沒有用了。《叁摩地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月稱論師也說:“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如果說凡夫人的所見所聞是正量,那世間的見解就成真實了,龍猛菩薩、文殊菩薩等聖者宣說聖道有什麼用呢?所以,被無明煩惱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萬不能當作正量。就像月稱論師在《四百論講義》中所說,整個世界是一個瘋狂的世界、迷亂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誰的語言和所見所聞可靠呢?
世間上成千上萬的衆生,被無明的美酒陶醉了,顛倒發瘋得特別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們把不淨的垢穢當作清淨,認爲具32種不淨物的身體特別好看,一天到晚裝飾打扮,希望自己長得漂亮;萬法本來是刹那無常的,他們卻認爲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來是不存在的,他們反而認爲“我”永恒不變;諸法本來是空性的,他們卻認爲是實有的。這四種顛倒障礙世人看不到真實,故而不能以他們的見聞作爲衡量標准。
《舊雜譬喻經》中有一個公案說:從前,有個長者的兒子結婚不久,一天丈夫對妻子說:“你去廚房取些酒來,我與你共飲。”妻子打開酒甕,看見自己的倒影在酒甕中,以爲有個女人藏在那裏,非常生氣,回去對丈夫說:“你有別的女人,還娶我幹什麼?”丈夫聽了很奇怪,就去酒甕那裏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說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爭吵不休,就去找丈夫的朋友——一個婆羅門來作證。婆羅門到酒甕那兒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氣憤地說:“你既然請了別的婆羅門,現在又把我找來,分明是羞辱我。”然後氣呼呼地離開了。又有一位比丘尼由長者供養,聽說這事後也來觀看,看到甕中的比丘尼後,以…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