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八品)
第135節課
734、自他相換包括哪幾個方面?請一一解釋,並說明修自他相換有何必要。
735、叁界衆生無有邊際,全部執爲自己而取受痛苦,有些人一想到這裏就被嚇壞了,無法發起自他相換的勇氣。你應該用什麼方法一步一步說服他?
736、菩薩是怎樣觀一切有情如同自己的?請以比喻進行說明。
737、我們怎樣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衆生?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第136節課
738、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嗎?爲什麼?
739、怎麼樣才能真正與諸佛菩薩相應?這跟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
740、在學習《入行論》的過程中,你是怎樣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資源的?今後有何打算?
741、爲什麼說自他交換是秘密的竅訣、甚深的竅訣?對此你是怎樣修持的?
742、現在社會上的知識跟古代文化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第137節課
743、爲什麼要舍棄對自我的貪執?請從今生、來世兩方面具體剖析。
744、很多人認爲來世看不見,所以不存在;或者說佛教是迷信,因爲用科學解釋不了。這些說法正確嗎?如何一一破斥?
745、有些人說:“人吃動物天經地義,但在殺它的時候,方式要溫和一點。”對此論調,你有何看法?爲什麼?
746、現在的教育與古代有何不同?對于各種不良現象,你有哪些感觸?
747、什麼叫叁寶物?爲什麼說盜取叁寶物有極大的過患?爲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寺院、居士林等佛教團體應該怎麼做?
748、世間的聰明與佛教的智慧之間有什麼差別?你屬于哪一種?
第138節課
749、爲什麼說藏傳佛教不是婆羅門教的支分,而是正統的佛教?釋迦佛已經斷證圓滿,爲什麼說蓮花生大師比佛還要殊勝?
750、請以教證和比喻說明,藏傳佛教各宗各派圓融無違,各派祖師都是一個化現。
751、爲什麼說淨土宗的人排斥藏傳佛教的話,自己的宗教也無法建立?
752、重視他衆與重視自己有何差別?害他衆與害自己各有什麼果報?在現實生活中,你對這個道理有哪些體會?
753、自己高高在上役使他人,以及將高位讓與他人、當他人的奴仆,分別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第139節課
754、“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你對這個頌詞有什麼感觸?請以發生在你身邊的事例說明。
755、請以實例剖析:利他與利己所生的苦樂之理。
756、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換,將會有什麼過患?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757、有些人認爲自己應該先修行,暫時把衆生的死活置之不顧,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們。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第140節課
758、如果有人不敢修自他交換,因爲害怕別人的痛苦、病魔真的出現在自己身上,那應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平時應當怎樣修自他交換?
759、對自我執著將會産生哪些危害?最終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760、什麼才是真正的大魔?它在哪裏?依你的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斷除它?
761、請以比喻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
762、有些人問:“我本來不存在卻生執愛,是一切痛苦之源,那衆生本來也是空性,執愛衆生豈不也是一樣嗎?”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第141節課
763、發了菩提心之後,請從意樂、行爲兩方面說明我們是屬于衆生的。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樣會有什麼結果?
764、嫉妒心、傲慢心、競爭心是依何種對境而生起的?請簡略說明應當如何對治。
765、有些人認爲修菩提心、空性有功德,但修傲慢心、嫉妒心等煩惱不合理。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766、什麼叫嫉妒?嫉妒會有哪些果報?應當如何斷除?
第142節課
767、怎麼樣對低劣者修習相換?爲什麼說低劣者用不著過于自卑?
768、對于戒律廢弛、見解退失之人,怎樣修持自他交換?如是修習後,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769、破見者和破戒者相比,哪個的過失更大?請說明理由。
770、什麼樣的人才會傲慢?爲什麼有了傲慢不應理?應當如何對治傲慢?
771、我們在有生之年中,有哪兩件事情特別重要?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第143節課
772、産生競爭心的對境是什麼樣的?應當如何對之修競爭心?是否所有的競爭心都要對治?爲什麼?
773、什麼是禅話、禅音、禅事、禅心?你平時是怎麼樣修持的?
774、現代人對于出名,與古人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775、怎樣理解說別人過失是不好的行爲?作爲一名管理人員,見他人言行不如法時,應當如何處理?
776、看見別人痛苦,自己在一旁幸災樂禍,這會導致什麼後果?請用公案加以說明。
777、我們大乘修行人,理應怎樣對待高低貴賤的衆生?你平時是怎麼做的?請以具體事例進行剖析。
第144節課
778、怎麼樣對高者修習相換?這裏所講的竅訣與《廣釋》有何不同?你覺得哪種更適合你?
779、有些人一輩子行持善法,上師也給他講了很多教言,但他卻不能調伏自相續,這是由什麼所導致的?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780、按照《如意寶藏論》的觀點,佛教和外道有哪五種區分方法?以這個標准來衡量,你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爲什麼?
781、請以教證說明,斷除我執的必要性。並說明依靠什麼方法來斷除?你平時是如何運用這種竅訣的?
782、學習大乘佛法之後,你行爲上有哪些轉變?請舉一個具體事例說明。
第145節課
783、爲什麼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衆生?《金剛經》中說佛語有哪些特點?請一一解釋。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應該用什麼方法加以引導?
784、假如我們往昔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放棄自利而專一利他,今天的結局會怎麼樣?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
785、有些人認爲:“自他交換不可行,因爲他人一點也沒有我的成分,怎麼可能把他當成我?”對此你該如何作答?
786、作爲大乘修行人,叁種布施當中哪一種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講法這種現象?
第146節課
787、有些人認爲:“皈依、出家雖然非常難得,但做不到的話,過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這種想法合理嗎?請說明理由。
788、爲什麼聽一聲佛號、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報?這種善根如此微小,爲什麼說它的功德不可思議?
789、什麼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現在世間人有哪些誤區?你打算如何幫助那些誤入歧途者?
790、當今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源究竟在哪裏?怎麼樣才能真正實現世界和平?
791、古代人和現代人讀書的志向有什麼不同?兩相對比,當今教育體系有何弊病?你將如何引導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小孩?
792、倘若別人犯了一些大錯,你會怎麼樣對待他?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從中你有哪些收獲?
793、發露忏悔有哪兩種方式?應當如何正確地發露忏悔?
794、《道德經》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這句話對你有何啓示?
第147節課
795、有些人喜歡在衆人前炫耀自己,說自己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爲什麼?
796、什麼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797、大乘修行人的行爲歸攝爲哪兩條?你平時是如何以行爲來約束自己的心的?現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變?
798、按照格魯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養出來的話,需要哪叁個條件?你打算怎麼樣讓自己一一具足?
第148節課
799、有些人專門用固定的時間修持善法,沒有時間就不修了,這樣做有哪些弊端?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並以公案、教證進行說明。
780、強力摧毀自利心的手段,在世俗和勝義中分別是什麼?你覺得哪一種更適合你?
781、請以世間比喻來說明,發了菩提心以後不能輕易反悔。你還有更好的比喻嗎?
782、假如對自己的妄心手下留情,則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應該用什麼方法把它斷除?
第149節課
783、什麼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師?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現在是怎麼樣依止上師的?
784、爲什麼想要自己快樂的話,就不可以愛自己,反而要去愛別人?你對此有哪些感受?
785、爲什麼說具有利他心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這種人承辦各種事業時,與自私自利的人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786、對身體保護得越周到,它就會越怎麼樣?作爲大乘修行人,如何讓這個人身變得有意義?請談談你自己的經曆。
第150節課
787、按照小乘觀點,什麼是聖者種性?大乘又是如何定義的?怎樣讓自己具備這一功德?這樣有什麼好處?
788、爲什麼說看得破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789、有些人認爲不耽著受用是合理的,但貪著身體理所當然。對于這種想法,你怎麼看?請從叁個方面進行分析,並說明怎麼樣正確對待這個身體。
790、名詞解釋:慢 我慢
791、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主要是因爲什麼原因?明白此理之後,你自己有什麼打算?怎麼樣去幫助周圍的人?
792、請從名言和勝義的角度分別說明,身體的本質是什麼?你依靠何種方法對此生起定解?
第151節課
793、世間人貪愛身體的新聞,你最近聽到了哪些?對于這種現象,請以佛教的道理進行剖析。
794、爲什麼說身體就像木頭一樣,對苦樂、毀譽無動于衷?明明贊歎或辱罵這個身體時,我們會或喜或怒,這是怎麼回事?
795、有人說自己愛護身體,是爲了讓衆生喜歡,能與他們成爲好朋友,這是度化衆生的方便。對此你怎麼看?
796、世間上有哪兩種愛?請分析母子、男女、朋友、佛陀的愛分別屬于哪一種,並說明理由。
797、身體既然是萬惡之源,是否就意味著應該徹底舍棄它?爲什麼?請用教證和比喻加以說明。
第152節課
798、什麼是愚行?當今社會有哪些行爲屬于這一類?怎麼樣才能斷除愚行?
799、什麼是禅定的五種障礙?請引用教證一一說明。
800、龍施菩薩的公案對你有哪些啓示?精進和不精進的結果有何差別?請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
801、初學者一開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惡,這樣合理嗎?爲什麼?瑪哈雅那的公案對你有何觸動?請具體說明。
802、什麼是叁摩地?本品中的叁摩地是指什麼?學習了本品之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讓自己斷除它的違品?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思考題 第八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