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叁節課

  第一百五十叁節課

  按照華智仁波切的觀點,《入行論》前叁品講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間叁品是“已生令不退”,精進、靜慮、智慧後叁品是“不壞令增上”。現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叁品中的第叁個——第九品 智慧。

  《智慧品》的內容應該說比較廣,學起來也比較費勁。當然,對中觀空性法門有所認識的人,恐怕不是特別困難,但剛皈依佛門或者剛學習佛法的初學者,學起來確實比較難。以前我自己學習的時候,感覺就比較強烈,學習前八品時,雖然修持起來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沒什麼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時,就有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別笨,但是遇到這一品的時候,很多地方都不懂,當時費了很多時間。

  所以這次學習《智慧品》,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反反複複地鑽研,否則光是聽一遍、看一遍,裏面的內容恐怕無法完全領會。尤其是新來的一些居士,我擔心你們到了中間因爲聽不懂,就半途而廢了,那有點可惜。大家開始時一定要發願:“不管這品再難懂、再費解,我也要把它學完、學懂!”要有這樣的決心。

  《智慧品》的傳講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點不同。前面爲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經常會講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較困難,我應該會直接按照古大德的傳統方式講下去。在講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認真聽,若能學好這一品,中觀空性方面肯定會打下穩固的基礎,因此上師如意寶對這一品相當重視,大家無論如何一定要學好。

  在本品當中,格魯派、甯瑪派、薩迦派等各教派之間的辯論相當多,如果這次傳講時也展開辯論,恐怕初學者很難以理解。所以我這次基本上不講,講了有些人可能也接受不了。我曾在《入行論》中提了一下格魯派的觀點,事後好多格魯派的弟子議論紛紛。其實學過因明、入過辯論場合的人,就會知道這是正常現象:我們甯瑪巴對格魯派的觀點有過駁斥;格魯派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勝觀部分,對前譯派也有過駁斥;我們前譯派內部互相駁斥的也比較多;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四大弟子之間的觀點不盡相同,彼此也有激烈的辯論……但以前沒有參加過辯論的人,聽到一句話就覺得:“堪布是不是在诋毀我們格魯派啊?”雖然你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格魯派的,但也許我對格魯派教法的尊重,你都不一定有那麼大的恭敬心和維護心。有些人剛開始學的時候,很多辯論都不太懂,所以我這次暫時不講。

  這些辯論方面,《澄清寶珠論》中講過一些,尤其是麥彭仁波切與 沙格西的辯論書、與紮嘎活佛的辯論書,裏面講得非常精彩。我以前學過很多辯論書,年輕時對辯論和各派的不同觀點特別有興趣,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所以現在講《智慧品》的時候,許多地方印象都比較深,應該能講一點兒。但我想這次主要是抉擇空性,辯論只是從大概意義上介紹一下。

  下面開始學《智慧品》。

  丁五(智慧)分叁: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叁、以智慧所得之事。

  這個科判是《善說海》的科判。華智仁波切和麥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這裏用無著菩薩的觀點來分析。

  戊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

  智慧分爲世間、出世間兩種,這裏的智慧指出世間智慧,而不是世人所說的“這個小孩讀書時智慧很高”、“那個人搞生意、學電腦的智慧不錯”,不是那種智慧。出世間智慧主要是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

  這個偈頌,大乘論典中經常引用,老修行人應該比較熟悉。意思是說,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爲了讓我們生起智慧而宣說的。它們是生起智慧的助緣,智慧如果沒有這些因,是很難生起來的。或者說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講的“一切支”,全部是爲了生起證悟諸法無實的空性智慧。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在這裏暫時不闡述。

  爲什麼智慧如此重要呢?因爲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經》中雲:“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郭,阙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這個教證,在《善解密意疏》中也引用過。我們講《善解密意疏》時,好像是1990年還是1991年,那時候在桑耶塔裏面,只有幾個佛教徒一起學過。)無量盲人若沒有人引導的話,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鎮,不要說是無量,即使讓一百個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東京的路口,他們也無法找到方向。同樣,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無人引導的盲人一樣,根本不能成爲菩提之因。有些人經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坐禅,但若沒有智慧的攝持,對空性和中觀法門一無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樣,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經》中還有個教證說:“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隨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樣,五波羅蜜多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才可以到達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羅蜜多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團體,對布施、供燈、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對中觀空性卻興趣索然,有些法師對學習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這樣,那你的修行相當于盲人一樣,五度無法直接成爲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論》中說過:“五波羅蜜如同盲,現前智度乃爲導。”這一點不僅是藏傳佛教的觀點,漢傳佛教的憨山大師也說:“般若乃諸佛之母,菩薩之真因。”這種說法跟麥彭仁波切的說法比較相似,麥彭仁波切也認爲般若是諸佛之因,而禅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當然,個別法師對這個頌詞的解釋有所不同。比如無著論師認爲,“一切支”僅是指禅定,他在《善說海》中引用《集學論》的教證說:“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說。”認爲禅定是産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說過:“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禅定。”精進完了以後,要安住于禅定;而禅定完了以後,要開始入于智慧,就像《經莊嚴論》中所說,前前作爲因,後後作爲果。但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緣,就像國王出征時,四大軍隊緊緊相隨一樣,彼此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離開其他五度,不能說只要一個禅定就可以了。

  學習這個頌詞後,大家一定要了解,我們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靜慮爲主的其他福德。上師如意寶經常教誡,通過聞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見解,同時對世俗的善根,比如磕頭、念咒語、轉繞佛塔等也不能舍棄,福慧要雙修,不能偏墮。倘若只有福德而沒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曾經在迦葉佛時有兩兄弟,一個特別愛修福報,一個特別求空性智慧。後來在釋迦佛教法下,修福報的人轉生爲一頭大象,由于出征時很有能力,國王對它極其喜愛,用各種金銀珠寶裝飾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寶也沒辦法享用。而只強調空性智慧的人,在釋迦佛座下證得阿羅漢果,但因爲前世沒有積累過福報,到城市裏化緣時無人供養,經常是空缽而回。有一次他想:“我連這個大象的福報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觀察,才知道這是他們兩兄弟偏重福報和偏重智慧的結果。(但有些法師解釋時說:“不管怎麼樣,修智慧還是好一點。阿羅漢雖然在城市裏沒有化到緣,但他依靠神變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說是這樣說,可是沒有福報的話,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福德不能放棄,智慧也不能放棄。有些居士真的有這個毛病,只要是供燈、布施、磕頭,積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視,但是聞思修行、求智慧、觀空性,他就躲得遠遠的。雖然每個人的智慧有限,對空性全部通達無礙的話,不要說是初學者,就連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兩方面都不能舍棄,這是相當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叁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來。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如是瑜伽士,若修習空性,內心喜利他,決定無困難。”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見芸芸衆生因實執而日夜勞碌,對他們一定會生起悲心的。有些人爲什麼沒有悲心?原因就是對空性修得不夠。倘若學習了中觀般若法門,完全通達佛陀所講的空性道理,對衆生肯定會生起悲心的。

  去年我們講了《中論》後,許多人都依靠理證生起一些空性見解,覺得世人特別執著的東西沒有絲毫實義,可惜他們不懂這一點,于是生起了強烈的悲心。如果你一點空性見解都沒有,口頭上說“衆生好可憐哪,我想幫助他”,但這種悲心只是相似的悲心,因爲你沒有從根本上了知萬法實有的過患。若是有了空性的境界,不需要勤作就會生起悲心,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有些道友爲什麼對別人生不起悲心?原因就是你對很多事情有一定實執,有了實執的話,自己就開始執著,見別人執著也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息滅自他的痛苦,一定要靠空性見解,這是極爲殊勝的竅訣。

  我每天接的電話中,經常聽到別人的痛苦。剛才有個人說:“我很長時間以來,心裏有訴不完的痛苦,有寂寞的痛苦、等待的痛苦、觀望的痛苦……怎麼辦哪?”我暗暗算了一下,好像七八個痛苦,我告訴他:“你最好是多看一些中觀空性法門。”但他會不會看也不知道。其實就算是強烈的欲望、貪心、嗔心,通過空性法門斷除也非常容易。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中說:“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假如認爲一切是真實存在,定會産生極大的貪嗔——覺得怨敵是實有的,就非要殺他不可;覺得人或財物是實有的,就千方百計要據爲己有。所以,整個世界要獲得安甯和平,自己的內心要得到寂靜快樂,暫時、究竟最好的妙藥就是空性法門。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從道理上明白,實際行動中也要多串習,若能如此,自己的實執是很容易斷除的。

  對別人的最…

《《入行論講記》第九冊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