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二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吧?),你最好不要跟來。”他就不肯帶,並且要求它盡量思維法義。最後道人離開時,因對毒蛇有師徒之情,也很傷心,但是不得不離開,雙方都流著淚。

  離開的時候,毒蛇很想送他,沒有其他辦法,只好爬上一棵樹,目送著他遠去。看不見了就繼續往上爬,最後到了樹頂,看著道人的身影漸漸消失後,毒蛇想:“我的身體如此低劣,道人都不帶我,我活著也沒有多大意義。”于是從樹上自投于下,到中間時被樹枝把身體切成了兩段。它死後以聞法的功德轉生于天界,帶著天子天女供養毒蛇的身體。之後好像又投生人間,開始發菩提心,從那時起不斷精進修行,最後獲得了菩薩果位。所以,如果精進的話,旁生也有解脫的機會。

  反之,假如沒有精進,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分功德也得不到。雖然旁生無法跟我們相比,但是對佛法的恭敬和希求,我們有時候連旁生都不如。有些人覺得佛法只不過是精神良藥而已,此外根本沒有對解脫的向往。而在以前,許多大德都依靠精進獲得了解脫。我在一些文章裏面寫過多登喇嘛,他曾閉關禅修21年,其間于監獄度過了一段時光(“文革”時期),但仍然修行不辍。他離開世間時,告訴大家:“我一輩子精勤修行,現在應該離開了。願意聽我話的有緣弟子,在我走後,應精進修持菩提心。”說完,隆重地穿上法衣,結金剛跏趺坐,安詳示現圓寂。(這些大德在遺囑中,也是讓我們修持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成就恐怕也不那麼容易。)

  從任何大德的傳記來看,不精進而獲得成就的很少,除非是前世因緣很了不起的個別人,一般來說,很多大德剛開始也是凡夫人,跟我們一樣具有貪心、嗔心,但是通過精進努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你們精進上比較缺乏,很多居士也說:“唉,上師我不敢給您打電話,我太懈怠了,太懶惰了!”但是光發現缺點還不行,太懶惰、太懈怠的話,從今天開始應該要精進。

  如果有了精進,即便你不是很聰明,也可以有一分收獲。曾國藩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好,他說:“天分是上天賦予的一份禮物,但這份禮物的使用方法就是勤奮。”據說曾國藩小的時候比較笨,有次他背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還是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背完睡後偷點東西。可是等啊等,天都快亮了,他還在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出來罵道:“你這個笨蛋,還讀什麼書啊?”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小偷是很聰明,遠遠超過了曾國藩,但他只能成爲賊,以後仍不斷地犯法,前途非常迷茫。而曾國藩雖然比較笨,背完了又忘了、背完了又忘了,(像有些人背《寶鬘論》一樣。你們背書時也要看一下,看看旁邊有沒有老鼠。也許旁邊的老鼠都背會了,你還背不下來。)但最後他卻能成爲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所以,精進力對世間和出世間都非常重要。

  我有時候想:“有些道友並不是很笨,關鍵是不能長期地精進。如果能長期地精進,每個人都有成就的機會,對治煩惱也會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大家盡量不要懈怠,每天用一句“我太懈怠了”來等著死亡,那也沒有意義,應該精勤地修學!

  己叁、修勝義菩提心:

  這個科判說是“修勝義菩提心”,跟其他講義的科判有點不同,但兩方面都可以理解。

  爲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于正所緣,恒常修叁昧。

  總結上文,前面所說的教言,全部是爲了遣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爲主的一切障礙 ,使我們散亂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歸正,避開妄念分別等迷途,真實安住于正所緣。

  正所緣是什麼呢?其他書裏講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動地安住于一個境界中。但在本品,正所緣則是遠離自私自利的心,安住于自他交換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使心成爲利他者,不被自私自利所擾。佛經中說,首先要有這樣的心,倘若沒有,那麼修行不可能成功。

  菩提心就是這裏的叁摩地。按照小乘共同說法,誠如《俱舍論疏》所言,修叁摩地要依止八種對治、四種作意、六種力,次第修持九種住心。但此處像《菩薩地論》中所講的,是一種不共的叁摩地,即心一緣專注于利他,這即是成佛之因。成佛要依靠智慧和菩提心,而這種菩提心應遠離環境或人群的散亂,從內心生起利他之心。佛經雲:“依靠禅定力,衆生獲菩提。”這裏的禅定力也可以說是菩提心,如果沒有這個,下一品所講的智慧波羅蜜多是很難得到的,龍猛菩薩雲:“若不具禅定,智慧亦難得。”反之,倘若得到了自他交換、自他平等的心,那你已經有了禅定,以前心經常散亂、極度自私自利,現在就會扭轉過來。

  要知道,自私自利是菩提道最大的障礙,唐譯《經莊嚴論》中雲:“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有些道友說:“我修行不成功,因爲生病了,成了大障礙啦!”“我今天心裏不舒服,菩提心的障礙又來了!”“我生意不成功,又是一個修行的障礙!”但這些都不要緊,如果你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那才是真正的大障礙。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菩提心就是這裏的叁摩地。

  當然,安住在心本來面目的境界中,也是一種叁摩地。但這種叁摩地,一開始就直接趨入是不合理的,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緣的弟子,才有可能現前這種境界。《六祖壇經》中說,惠明是性情粗暴的人,他最初准備搶惠能的衣缽,結果沒有得逞,就說自己是爲法而來,想在惠能面前求法。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不生任何分別念。見他把心調和好了,猛然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這時,那個是你的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現在有很多初學者,也認爲自己有惠明那樣的根基,一開始就不思善、不思惡,麥彭仁波切把這種人歸爲“盲修無念和尚宗”。所謂的和尚宗,指以瑪哈雅那爲主的宗派,他們提倡什麼都不取舍,直接安住在這種境界中。瑪哈雅那是國王赤松德贊從敦煌請來的禅宗和尚,他在藏地弘法過程中,因見解上的分歧,與當地教派分成兩派:一部分人堅持藏地的傳統,任何法要從次第開始修;而以瑪哈雅那爲主的宗派,提倡什麼都不執著,認爲被黑狗咬會出血,被白狗咬也會出血,同樣,執著惡念是禅定的障礙,執著善念也是禅定的障礙,所以什麼也不用執著。當時包括王妃在內的很多人都修學和尚宗,開始不取舍因果,導致藏傳佛教一片混亂。這時,有人提醒國王想起了菩提薩埵圓寂前所作的授記:“以後教法如果出現混亂,可從印度迎請蓮花戒遣除爭議。”于是國王迎請了蓮花戒,與瑪哈雅那進行辯論。

  對于二者的辯論,《布頓佛教史》中講得比較清楚,但更詳細的資料是藏地著名的《巴協》。據史料記載,蓮花戒主要從比喻上擊敗了瑪哈雅那:瑪哈雅那認爲自己的見解最高,善和惡什麼都不執著,就像大鵬翺翔于天空。蓮花戒就問他:“大鵬是否從地上騰空?最後仍落于地上?”對此,瑪哈雅那也是承認。蓮花戒繼續說:“同樣,最高境界要以取舍因果爲基礎,最後還是要落到不離取舍因果的行爲中。”通過這樣的辯論,瑪哈雅那最終失敗了。

  當然,這種宗派並非完全是禅宗,禅宗自古以來湧現了無數的證悟者,是非常清淨的佛教傳承。但現在有些初學者,還不知道六道輪回的基本道理時,就一味追求什麼都不執著,這是相當可怕的。我們對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贊歎,但一般的初學者不應該隨便模仿,造惡業隨隨便便的,造善業也是無所謂。學禅雖然很好,不思善、不思惡,心的本來面目確實沒有任何執著,但你現在有沒有真實的感受?你是理解上的還是證悟上的?很多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否則自己趨入歧途,還帶著很多人盲修瞎煉,這個罪過非常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若沒有遵循聖者的教言,隨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時候恐怕不一定成功。其實修菩提心是最可靠的,就像《菩薩地論》中所說:“爲救度一個衆生,甯肯在地獄中受無量劫痛苦,時間最長,受苦最深,也心甘情願忍耐,此爲披甲精進。”這樣的精進,始終都不能放棄。

  修禅的時候,本品並沒有讓你在前面觀想木條等所緣境,然後把心安住在上面,而是要求盡量斷除禅定的違品——自私自利和散亂,專注在利他心當中。倘若行住坐臥均能以利他心攝持,說明你的禅定非常不錯。大家也看看能不能做到?一旦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應該提醒自己、懲罰自己,“我聽了這麼多教言,發了這麼多願,爲什麼還整天想著自己?”我有時候發現自己動辄就起一個自私自利心,馬上對治過來,又起一個,對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但修學大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不能這麼快就泄氣了。每個凡夫人剛開始都會遇到我這種情況,但只要逐漸知道自利的過患,以後就不會與它交往了。就好比我以前特別喜歡一個朋友,但知道他是壞人後,見到就會遠離的。所以這些關鍵問題,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把《入行論》的教言、佛菩薩的教言抛之腦後,根本不重視,不管是修行也好、功法也好、功德也好,統統是“我覺得如何如何”。包括佛教界有些比較出名的人,也喜歡憑感覺衡測因果的甚深奧妙,這真的非常可怕。要知道,我們的意識並不可靠,《四十二章經》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我們的分別念不要說出世間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間的有些問題也判斷不准。

  很多人“我覺得”的標准是眼見爲實,其實眼見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一次孔夫子有個弟子在煮稀飯,發現有髒東西掉進了鍋裏,覺得可能影響不大,就稍微嘗了一下。剛巧孔夫子走進廚房,以爲他在偷吃,便狠狠地教訓了他。經過解釋,孔夫子才恍然大悟,他很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都不可靠,何況是道聽途說的了。”有時候你認爲別人錯了,認爲自己正確,但也不一定。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雲:“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如果你承許自己的所見所聞是正量,那麼聖者所修的聖道又有什麼用呢?《叁摩地王經》亦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凡夫人的眼耳鼻舌等不是正量,如果這些是正量,聖道就沒有用了。

  所以希望大家講經說法也好,給別人開導也好,始終要觀察自己所說的是憑空捏造,還是有諸佛菩薩的經教依據?若有確鑿的經教依據,那給別人講也不會錯;如果一點依據都沒有,隨隨便便胡言亂語,這樣會不會欺騙很多人?就算是世間的事物,若沒有依據也是不可信的。孔夫子的弟子曾參一度被傳殺人,大家都認爲是真的,但後來通過調查,才明白是與他同名同姓者殺人了。古人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告誡我們不要相信虛妄的判斷。

  金剛道友之間也應該團結,不要因爲一點點傳言,就對他人另眼相待,而應當依照密宗所說,看見的全部是阿彌陀佛的化現,聽到的全部是阿彌陀佛的咒音,心裏的分別念全部是阿彌陀佛的智慧。若能這樣觀清淨心,整個世界會變成一片淨土。否則,現在很多人說的話不可靠,尤其是生意人,說妄語已經成習慣了,動不動就說妄語,不一會兒又不攻自破、自相矛盾,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第八品主要講禅定,總結起來是要生起利他心的菩提心;下一品主要分析空性的見解,悲心與空性就叫智悲雙運。智慧是觀空性,悲心是利益衆生,二者在果位時是色身和法身,在道位時叫現空雙運。因此,《入行論》的最後兩品非常重要,前幾品的內容都是爲了生起這兩種境界——第八品所講的利他心,第九品所講的智慧。

  當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是先觀察諸法空性,證悟空性之後,再産生利他的悲心饒益衆生;有些是先生起利他的悲心,然後再觀察空性,證悟空性。但不管是哪一種途徑,都是非常殊勝的!

  〖第八品釋終〗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