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禅學會的會員,目前在國內百勝餐飲公司工作,今天很高興有緣認識您。我有一個問題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學,很強調自我實現,把個人潛能發揮到最大。但到了佛學領域,又聽到性空緣起,似乎“我”只是個五蘊假合。從“有我”到“無我”,對我來講是個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來佛教中有“如來藏”的觀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又是怎樣的呢?
索達吉堪布答:所謂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認存在的,故爲了“我”的解脫要積累資糧,爲了自度度他要發大願、發菩提心。而你說的“我”不存在、是虛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來抉擇時,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不存在的。
這種不存在,不光是口頭上說說、文字上寫寫,而是一旦學了空性法門,你就能深深地體會到——人們所耽著的“我”, 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分別念,假如真正從身體或心識上尋找,點點滴滴也找不到。這就是佛陀所抉擇的空性。
勝義中盡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還要爲了“我”積資淨障,或者過生活、賺錢、做事,這二者並不矛盾。現在很多人常把勝義的“無我”與名言的“有我”混爲一談,這樣的話,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該怎麼走了。
至于你剛才所提到的“如來藏”,不是叁言兩語就能講明白的,必須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概而言之,如來藏有兩種意思:一是我們的佛性,名言中每個衆生皆具佛性、將來都能成佛的阿賴耶,就叫如來藏;還有一個,從究竟的角度來講,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不是單單的一個空,也不是不空,這種境界不可思議、無法言表,釋迦牟尼佛在第叁轉*輪中將其描述爲如來藏。關于如來藏的道理,《如來藏經》等中均有詳細說明。
總的來講,我們對勝義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勝義中萬法皆空,但勝義中空,並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們在名言中,該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過程中不能造惡業,否則的話,名言雖然是虛幻的,但你造了虛幻的惡業,仍要感受虛幻的無量痛苦,對此大家務必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