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差別,完全是依靠心識和風的因緣暫時顯現的“起屍”,不應該去貪著它。

  3、“火化終成灰”:身體終將在火化場裏變成一堆灰,因此是無常無實的東西。

  明白這叁點之後,爲什麼還要貪執身體呢?虛雲老和尚以前參的話頭是“拖死屍是誰”,確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大屍體或小屍體,整天在拖來拖去,但這個到底是誰呢?就是“我”。“我”又在哪裏呢?應該在這上面進行觀察。

  前段時間我去漢地時,有些居士把一首歌改頭換面,換成了無常方面的內容,說是:“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送到火葬場,全部燒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誰也不認識誰,最後送到生産隊裏作化肥。”這種說法非常好,但世間人不知道這一點,覺得身體會永遠陪著自己,有一點痛苦就忍受不了,四大稍微調和又特別快樂,根本不知道身體最後會變成什麼樣。龍猛菩薩說過:“身際如灰幹際墜,終究不淨無實質。”每個人的身體最終必將化爲灰燼,或者終將幹枯,身體支分也化爲微塵,這樣的不淨物沒有絲毫實質可言,故不應該特別貪執,而要依靠它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認真學習佛法。

  下午有個北京的居士給我打電話,她說自己54歲,每天都在不斷地聽課,《入行論》的前面內容聽完一遍後,現在又開始重新聽,同時天天念一萬遍金剛薩埵心咒。她說自己年輕時不懂這些,現在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後,希望依靠這樣的身體爲衆生做一點事情,畢生都奉獻給佛法。雖然她是個普通的居士,但對出家多年的我來講,確實很認同她的說法。

  假若特別保養這個身體,像世間人一樣動辄花上幾千塊,也不一定有用處。一個女居士跟我說過,她每天要睡9到10個小時,目的就是爲了減少臉上的皺紋,但反而越來越多了。這樣的話,還不如把身體用于修行上面,一旦無常到來,醫院裏給你下病危通知,說你已經得了癌症,你也不會特別痛苦。因爲這個身體就像是旅店,或者像衣服一樣可以再換一個,若能這樣對待身體,我們對生老病死也會有清晰的認識。不會像現在人一樣,遇到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更不要說成佛度衆生的大事了。

  學習大乘佛法,真的有無法言說的好處。華智仁波切專門寫過《讀大乘經典之功德》,我最近也在看。確實讀了大乘經典之後,能明白很多取舍道理,本來是很危險的惡業,知道之後就不會造了。所以聞思還是非常有必要,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對待。

  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爲?

  豈異糞等物?怎不除我慢?

  不管是從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著的身體,還是最後得重病離開人間的屍體,這個身體若沒有用于佛法方面,則跟糞便、煤炭、石頭、木塊沒有差別,對我又有什麼用呢?它是一種無情物,不像心識一樣能生生世世跟隨我,我的心識前世變成牦牛,今世變成人,後世隨善惡業轉生到其他趣中,但身體卻不能如此。比如我現在是人,每天在一個小屋子裏生活,死了之後有可能在天界享受天人的妙欲,也有可能在一棵樹下變成小蟲,天天吃一點小土。業力是不可思議的,沒有必要爲了暫時的身體,讓自己的心識造下彌天大罪。

  以前我們學院的嘎多堪布(現已圓寂),確實把身體當成糞便,並不是很重視,只要有一點吃的穿的就夠了。穿的方面不講究,吃的也是隨隨便便,近十多年的相處,我對他老人家的修行真的很隨喜。我們接觸的時間比較長,我剛來學院時,他給我們講過《入行論》。那一代的老修行人,只不過把身體看作一件衣服,許多行爲是現在世間人無法想象的。

  有些人可能覺得:“身體跟衣服是有差別的,衣服不會有疼痛,但身體稍微碰一下是很痛的。”那也不一定。如果你不執著身體,也不會有疼痛感;如果有了執著,別人把你的衣服燒了,你還不是心痛得要命,好像自己被燒了一樣。

  其實沒有我執的話,身體跟一件衣服沒什麼差別,應該把它用于行持菩提方面去。廣欽老和尚說過:“我們要舍棄身體,爲常住做任何一件事,若太愛惜身體了,即無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騙走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言。在座的道友,爲常住也好,爲所有的衆生也好,應該盡心盡力地發心。聽說有些發心人員熬夜到早上4點多鍾,還沒有睡覺,身體都垮了。但從佛法的角度講,爲衆生這樣犧牲也值得。如果發心時間過長而圓寂了,我們到時候會多念一點觀音心咒(衆笑)。外面菩提學會也有個別居士,爲了大家的學習,發心特別大,哪怕一個人能生起一點信心、出離心,他們也願意做很多事情。

  所以對身體這個臭皮囊,我們不要過于貪執,一定要逐漸斷除我慢。這裏的“我慢”並不是驕傲自滿,而是指執著身體爲我,認爲“我的身體好棒啊”、“我的身材真不錯”,甚至上面在講《入行論》,下面還拿著鏡子在化妝。證嚴法師在《靜思語》中說:“衆生有煩惱,是因爲我執的關系。”的確,現在女孩子喜歡打扮,男孩子喜歡誇張:“我的身體好棒啊,要不要比一下?”這些都是我執在作怪。本來沒有的卻認爲存在,這就是“慢”;本來身體沒有什麼功德,但偏偏特別貪執,這就是“我慢”。假如沒有去除我慢,我們永遠不會有快樂,離解脫更是遙不可及。

  作爲大乘修行人,應該追隨前輩大德的足迹,他們在深山裏怎麼樣修行,我們也應該盡量效仿。很多人修行不成功是有原因的,一是心裏對佛法有懷疑,對上師起邪見,被很多邪見和懷疑阻擋著;還有一個就是心力不夠。如果心力特別強,像米拉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那樣把身體當成一堆草,且不說一生當中成佛,至少也獲得了不墮惡趣的把握。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

  于此似樹身,何勞貪與嗔?

  前面敘述了身體的百般過失,我們由于侍奉這個身體,毫無意義地積聚許多罪業。然而,此不淨身猶如樹木一般無有感受,不會因對它態度有異而發生變化,我們又何苦爲了它而生貪愛、嗔恨呢?

  凡夫人對自己的身體特別貪執,無病無痛就歡喜,出現違緣就悲傷,其實對于這樣的無情物,不貪不嗔是最好的態度。佛經中說:“不當取所愛,亦莫厭無愛。”心不要過于貪執什麼,也不要過于討厭什麼,對任何事物要有平等心。倘若對身體太過貪愛,把一個大大的鏡子放在家裏,白天晚上照來照去,那沒有任何實義。但也不能特別討厭身體,穿的衣服破破爛爛,從來也不洗臉,臉上被灰塵積滿了,這樣懲罰也沒有必要,應該把它當作暫時的修行工具。

  《妙法蓮華經》雲:“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福報淺薄的人貪執身體,因而被各種痛苦所逼迫,福報大的人就不會這樣。其實一個人的修行跟福報還是有關系,福報不錯的話,遇到大乘佛法一下子就接受了。有些居士或出家人,雖然遇到了大乘佛法,也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但由于自己福報淺薄,經常在中間搬弄是非,自己也活得特別苦惱,甚至連圓滿一個傳承的時間都沒有。

  其實這輩子完了並不是一了百了,來世還是存在的,所以即生中應該盡量做些有意義的事,到了一定的時候斷除我執,把身體看作一棵樹一樣。就像釋迦牟尼佛,旁邊有多少天人贊歎、供養檀香水,他也沒有任何貪執;有多少以提婆達多爲主的壞人進行損害,他也沒有絲毫嗔恨,這就是真正的無我境界。以前佛陀當忍辱仙人時,證悟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對身體無有絲毫執著,故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也沒有痛苦的感受。

  我們的這個身體,從勝義角度講是空性的,從名言角度講是痛苦的本性,誠如月稱菩薩所言:“如鐵物熔化,豈性變液體?如是苦性身,豈能成樂性?”《中觀四百論》中也講了常樂我淨——凡夫人的四種顛倒,比如覺得“我”是常有的,所貪的對境是清淨的,這些都是顛倒的執著,一旦通過聞思修行除開了迷亂,就能見到萬法的名言真相和勝義真相。勝義真相正如《般若經》中所說,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這個我們暫且不談,此處也沒有特別宣說,但在名言中身體到底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

  大乘佛教對我和我所剖析得非常細致,這些教言若沒有記在心間,那麼聞思修行也沒有多大意義。這些道理並不是在我口裏叭叭叭就過了,你們一定要對內容詳詳細細思維,看自己所想的跟經論所講的是不是吻合。如果不謀而合,說明你的心與諸佛菩薩的智慧是相應的;如果有很多懷疑或不理解,就應該在善知識或道友面前辯論探討,以解開自己心中的疑團。總之,我們一方面要祈禱十方叁世諸佛,加持自己的正知正見和菩提心越來越增上,同時也要精進努力,否則這些境界很難生得起來。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五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