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簡單介紹一下佛教的作用?
索達吉堪布答:孫中山先生說過:“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可結合今天的主題“智悲雙運”加以理解。
要知道,智慧與悲心,是佛教的兩大特點,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如果只有智慧、沒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會成爲邪慧。像有些高級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術,做任何壞事都非常方便,從銀行裏偷錢、貪汙、搞假冒僞劣産品、製造危害大衆的食品……什麼都能做得出來。反之,一個人若只有悲心、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現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積極,但沒有智慧的話,處理問題經常捉襟見肘,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而佛教中,不僅有教你爲人處世的方法,還有前後世存在、因果不虛、人身難得、萬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這些之後,你才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事也不會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現在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認爲學佛只是去寺院燒香拜佛,卻不知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就算是西方哲學也望塵莫及。曾有一段時間,我把西方古代和現代哲學的書全部買來,白天晚上一直在翻,結果發現這些道理在佛教中都講到過,于是對佛陀生起了更大的信心。所以,佛教的智慧被稱爲“哲學之母”,確實當之無愧。
而佛教的大悲,則是“救世之仁”。一個人如果通達了佛教,不但會具足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還會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聽說這邊的廣東放生協會,是第一個政府批准的放生組織,宗旨爲提倡“叁生”,即維護生態平衡、弘揚生命價值、促進生活幸福,這個非常好。不過,若想從根本上落實這種精神,我覺得不能離開佛教的理念,尤其要懂得人與動物的生命是平等的。
如今提到人類生命的平等,相信大家都承認,不像以前在封建社會,達官貴人可隨意踐踏百姓的生命。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進一步意識到,動物的生命也值得尊重,它的生命跟我們一模一樣,不要以爲它天生就是人類的食物,可以隨便殺掉、吃掉。
在這個世間上,生命比什麼都寶貴。你生病時只要能活下去,一點機會也抓住不放,甯可舍棄所有財産、權力,也想讓自己多活一天。你如此愛惜自己的生命,那其它動物也是如此。所以,佛教提倡一切衆生平等,這一點,是其他宗教無法比擬的。
藏地著名學者根登群佩大師,也說過:“佛教的特點,不是處處發動戰爭,用武力去征服全世界。而是以比丘連螞蟻都不殺害的行爲,感動了整個世界。”這種博愛的精神,在人類曆史上,無論是誰都會歎服。
2009年,全世界所有宗教在評獎時,佛教被選爲“世界上最好的宗教”。這一點,你們也可以上網查詢。據統計,現今宗教有兩千多種,爲什麼單單佛教會得這個獎呢?就是因爲它有關愛一切衆生的慈悲,以及洞察萬法實相的智慧。這方面的道理,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得細致入微,這也正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了解佛教的教義。尤其在漢地,經常有人打著佛教的旗號,算命打卦、欺騙民衆,做各種不如法的行爲,誤導無數人以爲這就是佛教。
其實,佛教的精神,在漢文《大藏經》中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閱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幾部《金剛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就認爲已經通達了佛教。實際上若想深入佛法大海,探尋真理的寶藏,必須要了解佛陀第一轉*輪、第二轉*輪、第叁轉*輪的教義,包括密續也要研究一下。除此之外,印度、藏地、漢地有那麼多高僧大德,他們的傳記及其論典,也需要好好拜讀。且不說別的,單單是漢地的《唐高僧傳》、《宋高僧傳》、《新續高僧傳》,看了以後也會讓你覺得,修行人戰勝煩惱、獲得快樂的境界,實在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不僅古代有這樣的,實際上現在也有。有些人學了佛以後,就算遇到老、病、死的強烈痛苦,自己也有一笑置之的勇氣。昨天我在武漢遇到一個知識分子,他是肝癌晚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肺裏了,醫生說他只有兩個月的生命了。他來機場見我,還帶了夫人、女兒。以前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家庭,一見面他們就會泣不成聲,但這家人卻始終神色自若、談笑風生,讓我覺得非常詫異。
一問之下,原來他們學佛很長時間了。這位病人覺得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暫,應是前世的業力所致。而且,死亡只是換個軀殼而已,在漫長的輪回中,這樣的生死流轉無量無邊,沒有必要特別痛苦。
他夫人也有同樣的看法。她說:“雖然我們感情很好,家裏也不像從前一樣了,現在的條件相當不錯。但他若不幸離開了人間,我們也沒什麼好傷心的,佛法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安慰。沒有學佛的話,我們這個家肯定早就崩潰了。”還有他的女兒,據說中觀也學得很好。
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們一直說說笑笑,特別堅強,我的心卻反而不忍,覺得他年紀輕輕的,實在太可憐了。但他因爲有了佛法的引導,在生離死別面前,的確做到了非常坦然。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也講過一個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紐約時,有位身患絕症的美國婦女前去拜見。她一見到法王就開始哭訴:“我只能再活幾個月了,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來,平靜地告訴她:“不僅是你,我們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過是遲早而已。”聽了這幾句話,她的焦慮當下消失。隨後她皈依了佛門,用佛法來調整心態,最後不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爲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獲得了痊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這是人生最大的課題。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時談都不敢談,但到了最後也必然要面對。倘若你能學習佛法,提前對生死、輪回有了解和准備,那麼,有時候勇氣會變成力量,讓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去年我們佛學院來了一名青海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她也是得了絕症,醫生說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她在離開人間之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出家。後來她在學院,如願以償地成了一名出家人,結果她的病竟然出乎意料地好了——我這不是在講神話,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佛教對內心的這種利益,可惜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你若能深入佛教,就會發現它有許多讓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有信心,這些誰都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