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作爲一名河南人,嵩山少林對我們河南、甚至對中國來講,都是一種文化的標志。前幾年,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把少林寺推向商業化,引起社會各界紛紛揚揚的討論,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索達吉堪布答:少林寺的情況,不管在網上也好、新聞中也罷,各界人士常有不少議論。以前很多人通過《少林寺》和《西遊記》認識了佛教,這種途徑雖然可以,但把佛教看成是一種神話,或者打打殺殺,則會帶來特別不好的影響。
尤其是佛教方面的電影情節,大多是不太懂佛教的人,憑分別念杜撰出來的。我也遇到過很多出名的編導和導演,見了他們以後,我說你們拍佛教方面的電影,一方面可能有些功德,但另一方面,也毀壞了很多人的善根。爲什麼呢?因爲許多影視劇中的出家,都是走投無路、萬念俱灰下的無奈選擇,以至于如今人們一見到出家人,就覺得他可能受過刺激,所以躲在寺院裏消極避世。中國人普遍都這樣認爲,但西方人並沒有這種概念,因爲媒體沒有這樣渲染過。所以,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誤解,基本上都來自影視。
至于你提到的少林寺佛教商業化:其實對我們佛教來說,像太虛大師那樣真正弘揚“人間佛教”,這很有必要。但如果“人間佛教”太世俗化,佛教原有的教義和理論一點也不存在,最後徹底變成了商業行爲。那這是商業,不是佛教。
比如說,一炷香要賣幾千、幾萬塊錢,類似的許多“發明”,對衆生有利還是無利很難說,可能需要大家用智慧去觀察。
總的來講,弘揚佛法的話,一定要維護信衆的信心。作爲佛教徒,在經濟方面參與很多,並不是特別需要。現在信衆最需要的,就是佛法的智慧。不少人對佛教有信心,也想懂得一點,可是找不到門路,沒有真正善知識的引導,這是相當遺憾的。
至于信心,很多人應該不缺。我們也可以看到,每當逢年過節,寺院裏都是人山人海。然而,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求平安的,求真理、求來世解脫的寥寥無幾。所以,現在需要的是真正的佛教。有些商業化的行爲,也許對弘法利生有意義,也許並沒有多大意義。
我個人而言,不願意對別人隨便評價。即使看到某個人行爲不好,沒有特殊原因的話,也不會說什麼。因爲佛陀曾講過:“除了我以外,一般人很難知道衆生的心。”不過從整個佛教的層面來講,若是太商業化、太世間化,可能會招致各種非議。
如今,我一再強調佛教最需要大悲和智慧,這二者是佛教的思想精髓,在任何一個地方弘揚,我都非常隨喜。至于其他有些行爲和儀式,如果對衆生有利,我們非常贊歎;若對衆生沒有利益,反而還會損害他們的善根,那就值得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