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益衆生是最高的,其他以自私自利攝持的行爲,磕頭也好、供養也好、布施也好,甚至念經、念佛、辦道場、開法會、放生,都是下品的善根。

  這句話的來源有一個故事:阿底峽尊者的前世叫普賢上師,仲敦巴尊者的前世叫慈氏。慈氏的父母剛開始沒有孩子,就天天求天尊加持,想要有個兒子。後來天尊爲其誠心所動,告之想要兒子寶貝的話,必須求佛法,這樣一來,他們家就會有佛法,也有孩子。(現在有些家庭有孩子、沒有佛法,有些是有佛法、沒有孩子,很苦惱的。)他們遵照天尊的囑咐上供下施之後,生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這個孩子生下來時,舌頭上會發光,光接觸到誰的身體,此人馬上産生慈悲心。于是父母故意把孩子帶到十字路口,讓他的舌頭發光接觸每個路人,使大家都生慈悲心。後來慈氏遇到了普賢上師,上師對他傳授佛法後,他說了剛才這個偈頌。到最後,他把父母親友都度出家了。

  《弟子問答錄》中講了很多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的前世。法王如意寶經常講這個故事,裏面的內容相當感人,讓人很生信心。我1986年去安居時,每天都是看這個,看著看著就開始流淚,以前大德們的行爲非常有震撼力。

  如果有了利他心,按照大乘的教義,其他行爲並不是很重要。有強大利他心的人,不但不希求自己的快樂,還會代受別人的痛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當下成就的事例。無德禅師的徒弟中有一個沙彌,他晚上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無德禅師知道以後,非常嚴厲地教訓道:“你這是犯了殺生大戒,爲免業報輪回,你到後山去跳崖謝罪!”沙彌只好拜別師父,萬分傷心地走近懸崖,往下一看,懸崖峭壁、深不見底,跳下去的話,必死無疑,不跳又違背師父的教言。他進退爲難,忍不住大聲哭了起來。

  有個屠夫剛巧經過此山,見他哭得傷心,就上前問是什麼原因。他把事情原委說明後,屠夫感慨道:“你不過無意踩死一只青蛙,罪業就這麼重;我天天殺豬、滿手血腥,肯定要墮入惡趣的。不如我跳好,你不要跳了!”當時他毫不遲疑,縱身從懸崖上跳了下去。由于他的發心力,一方面代受別人受苦,一方面生起了極爲強烈的忏悔之心,罪業當下清淨,出現一朵祥雲托住他,屠夫當下成就了。

  這也算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一個人遇到殊勝的對境或因緣時,確實可以頓時解脫。有些道友出家、學佛的發心力特別強,以前在社會上造過很多惡業,後來遇到佛法之後,什麼樣的違緣都擋不住自己,學佛之心非常虔誠。有了這樣的心力,任何罪業都可以清淨的。

  總之,老母有情的一切苦厄,自己應該默默代受。行爲上真能代受的話,那麼功德非常大;如果實在不能,遇到痛苦也要生起歡喜心:“我今天頭痛了,遇到不幸的事情了,這是諸佛菩薩的加持,衆生的痛苦我來接受,肯定有很多衆生痛苦減少了。”這樣觀想的話,功德也是不可小觑。

  寅叁、以心行置低位: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衆前誠忏悔。

  我們從思想上、行爲上要隨時隨地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到底是善心,還是惡念,或者是無記心?很多剛學習佛法的人,不一定聽得懂“無記心”這些法語,所以學習佛法時一定要認真。我發現極個別的道友聽了很多佛法,但平時沒有注意佛法裏的特殊語言,以致自己修行沒有獲得很大的利益。甚至外面有些道友在輔導的過程中,佛教的專用詞用得不多,世間亂七八糟的語言卻加在裏面。

  前段時間,我對菩提學會的個別輔導員提了一些意見,因爲他們雖然在輔導,但輔導的過程中離題千裏,根本不是《入行論》所講的內容,而是隨便上網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們沒學過《俱舍論》,也沒有學過因明中觀,就把書本放在一邊,給別人講這個、講那個,這是不合理的。我們學院對輔導員和法師有嚴格要求,不能與諸佛菩薩的經論離得太遠。這一點我自己也很注意,若經常不用一些教證理證,光靠自己的分別念,憑感覺給人講很多,那沒有什麼意義。

  而且學習佛法的時候,威儀也比較重要。聽法時要認認真真,不要叁心二意。有些人的坐勢也好、看勢也好,很多方面都不如法。當然,在法師面前聽法的,有嚴格要求,但現在科學發達以後,從光碟得受佛法的人,也應該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有些女孩子一邊吃瓜子,一邊吃花生,這樣聽是不合理的。據說還有些人,一邊聽法一邊給朋友發信息,産生強烈的貪心,或者一邊聽法一邊染嘴皮,這樣更是不合理。在聽法的場合中,還是應該如理如法,如果你口渴了,喝點水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可能是我自己喜歡喝水的原因吧,)除此之外,聞法的威儀還是有嚴格要求,大家輔導也好、聽課也好,必須要如法。否則,佛教的一些基本或特殊用語,經常擦肩而過,你聽了多少法也不會有很大利益。

  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看自己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倘若發現不如法,馬上要懲罰自己。就像奔公甲那樣,天天盯著自己,一不對了就責罰自己,這樣的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然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稍微懂得一點佛法,整天都說別人的過失。以前有老法師說:“佛法慧眼不能當作看別人過失的窗口,應該是對照自己的明鏡。”並不是懂一點戒律、懂一點大乘義理,就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整天說很多過失。藏族有句諺語是:“自己臉上有牦牛也看不出來,別人臉上有小虱子也能發現。”很多人自己有再大的過失也發現不了,而別人沒有過失也可以憑空捏造、擴大,這樣是不合理的。

  尤其從小就要培養這種習慣——觀察自己的過失,不說別人過失,所作所爲都利益衆生,這非常有必要。古人讀書的志向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學知識是爲了通達大自然的真性,爲百姓和社會謀福利,繼承前輩大德的優良傳統,爲千秋萬代創造和平,並不是要自己升官發財,也不是爲了自己快樂,擁有幸福的家庭。如果從小就能有這樣的心,那確實很偉大。

  前不久我熟悉的一個人跟我講,他現在很想幫助衆生,用自己的財力也做了很多事情。他從小家裏比較窮,所以自己有兩個志向,用黑筆寫在牆壁上。一是長大以後要發大財,爲衆生做事情,二是娶一個好看的老婆。現在他都如願以償了,第一個確實很有錢,爲社會作了很大的貢獻。但第二個意願,他說當時不應該發,因爲現在不止有一個妻子,而是有兩個妻子,每天他都特別苦惱。她們雖然條件不錯,不要說這輩子,下一輩子的吃穿都沒問題,但她們一直不滿足,整天給他提很高的要求。所以他想把資金全部轉到佛法方面來,不理她們了。這個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我們如果從小也發願利益衆生,除此之外沒什麼可想的,那你的發願成熟以後,一定會幫助衆生的。

  我們的人身相當難得,從現在開始一定要默默發願:從今以後盡量利益衆生,不看別人過失。其實如果渲染加工,誰都能找出過失來。外道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尚且能挑出毛病,我們一般人找不出過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觀察別人的過失,就算別人有一些大的錯誤,比如殺人、偷盜、邪淫,也不要去責怪他,而應該自己欣然代受。

  佛陀在因地時,有一世轉生爲善得商主,他從大海取寶回來的路上,看到劊子手准備殺一個人,便決定將此人救下來。但劊子手說自己無權釋放,必須要去求國王。善得請劊子手在他未回來前,千萬不要殺死那人,並飛快趕到國王面前求情。國王跟他提了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將他這次從大海裏獲得的珍寶盡皆上繳,第二、他自己要代那人伏法受死,這樣才有可能將其釋放,善得聽後,心甘情願地將珍寶一個不剩全部獻給國王,然後准備到刑場去受死。劊子手正欲砍斷他的頭顱,雙手卻突然僵硬起來。國王聞訊後決定親自執行死刑,當他手執利刃砍向善得,雙手瞬間掉落于地,並在慘烈痛苦中死去。這位殘忍的國王,就是提婆達多的前世。

  我以前在讀書時,好一點的孩子,看到別人受老師懲罰或者父母責打,就挺身而出:“你不要打他,我來替他,有本事打我吧!”有些不好的孩子,本來明明是自己犯的錯誤,卻把過失推之于人。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劣者對自己的過失,總是想方設法推诿給別人,就像烏鴉自己吃了不淨物,卻把髒嘴往幹淨的地方擦 。

  因此,即使別人的過錯很大,自己也要代受,而自己有一點小小的過失,應該盡心盡力在衆人面前發露忏悔。上師如意寶講過,發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忏悔低劣的行爲,如殺生、邪淫等,覺得自己做錯了,在別人面前發露忏悔;還有一種是,自己造惡業之後,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在衆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戰場上怎麼樣殺人,當時如何如何厲害。這樣的發露沒有功德,只有過失。

  我們一生中想得起來的罪過,方便的話,應該在大衆面前忏悔;如果在他們面前說對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諸佛菩薩面前忏悔也可以。現在很多人的發露,其實對佛法有害,畢竟人的分別念千奇百怪,所以發露忏悔的方式,大家也應該值得注意。

  若能把罪過說出來,在諸佛菩薩或上師面前進行忏悔,罪業是可以清淨的。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說:“日日夜夜叁時中,恒時守護自根門,發露自己之過失,不覓他人之過錯。”如果日日夜夜、白天晚上經常守護根門,發露自己的過失,不尋別人的過失,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但現在人不是這樣,稍微學了一點知識、有一點智慧,就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眼裏全部都是壞人,唯一留下自己是個好人,這種現象是不合理的。

  當然,我也只是口頭上會說,實際行爲上有時候覺得很慚愧。但依靠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的言行舉止跟從沒學過佛法的人比起來,不敢說有什麼境界,但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還是能分得清楚。

  總而言之,所作所爲只要能利他,就應該盡量放棄自己。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對冒充自己作品的假畫毫不在乎,並且也從不追究。他說:“作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本地的老朋友,我爲什麼要小題大做呢?”這種發心非常大,要是一般的世間人,肯定要追究版權不可。

  包括我也經曆過這樣的事情。有個人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上把我的名字和序言全部刪掉,一個字都不改,然後加上自己的名字,並由西藏民族出版社出版。很多人跟我說了各種建議,我也沒有去追究他,我想自己的名字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只要《大圓滿前行》對衆生有利就好。後來有一個機會,我碰到了這個“譯者”,剛開始他比較緊張,我就裝作不知道,于是他也以爲我不知道,到目前爲止我們的關系還很不錯。我倒不是說我有什麼境界,但有些小小的問題,沒必要一直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擴大,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能忍讓、能包容,還是應該盡量去做。

  漢地也有個故事說,有個教授和一個學生一起散步。他們在小道上看到一雙鞋,估計是在附近幹活的人的。學生對教授說:“我們把他的鞋藏起來,躲到樹叢後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麼樣?”教授比較有教養,他說:“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過他給自己帶來更多快樂——你在每只鞋裏放上一枚硬幣,然後躲起來觀察他的反應。”學生照做了,隨後他們躲進了旁邊的樹叢。

  那個人幹完了活兒,回到這裏,一邊穿衣服,一邊把腳伸進鞋裏。突然感到鞋裏有個硬東西,彎下腰去摸,竟然發現一枚硬幣。他的臉上充滿著驚訝和欣喜。他繼續去穿另一只鞋,又發現了另一枚硬幣。他激動地仰望著藍天,大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話語中談及了生病和無助的妻子、沒有東西吃的孩子……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的眼中充滿了淚花。這時教授說:“你是不是覺得這比惡作劇更有趣呢?”年輕人說:“我感覺到了以前從不曾懂得的一句話——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所以平時即使開玩笑、做一些小事,只要損害衆生,盡量不要去做。有些道友開玩笑時語言很尖銳,很刺傷他人的心,自己說完了之後,別人的臉色馬上變了。除了有度化衆生的特殊方便以外,盡量不要這樣擾亂別人的心,傷害其他衆生。而且,自己的心態或行爲有過錯的話,也要經常在諸佛菩薩面前忏悔,念一些加持非常大的咒語,使自己的相續得以清淨。大家學了佛以後,不要像在石頭上灑水一樣,裏面永遠是幹的,沒有任何改變。假如利他心有一點提升,學佛的精進也有改善,這樣聞思修行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也會有利益。

  總之,所有的過錯要歸咎于自己,所有的利益奉獻于他人,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集。有個法師曾說:“用慚愧心看待自己,以感恩心對待他人。”這句話說得很好。對任何一個人,隨時都要有感恩之心,你的修行、境界、財富再了不起,也應該有種自我監督和自我批評的態度。不要像現在世間上的有些人,一點點學問都沒有,但相續中的傲慢已經超過了須彌山,這對修行絕對是有障礙的。世間人不懂這一點,時時刻刻被傲慢心、嫉妒心、貪嗔心包圍,我們既然遇到了大乘佛法,平時就應該多串習善心,這樣自己的心肯定會轉變的!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謀衆人利。

  我們要大力宣揚他人的功德、名譽、威德、力量,盡量埋沒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功德隱含不露,當個默默無聞的修行人。並像奴仆一樣役使自己,無條件地爲衆生做事。

  如《道德經》雲:“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好像天地,盡管承載一切、養育一切,卻毫無怨言,從來也不居功,炫耀自己有多麼偉大。又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善的最高境界,如同水一樣。水滋潤萬物,動植物都離不開它,人要是不喝水,幾天就會死。但水從來不爭功、不計較,默默地奉獻一切,始終流在最低處,甚至洗滌最肮髒的馬桶等,水也沒有任何怨言。

  發了菩提心的人也應如此,自己默默無聞地奉獻一切,當大官、得大名,讓別人去享受。現在世間上得名聲、得獎勵的,全部是領導,而工作的卻是下面員工。包括弘揚《入行論》,發心人員白天晚上都在忙,但得名聲是我一個人,說是:“你講的《入行論》還可以,弘揚得很不錯。”其實我一個人哪有這樣的能力?這完全是大家的努力,很多菩薩通過自己的發心,讓無數人得到這種利益。因此,我們也應該這樣想,不管在什麼場合中,自己的功德盡量不要宣揚,而去宣揚他人的功德。

  尤其是宣揚諸佛菩薩和利益衆生,這個功德更不可思議。有時候我看到一些歌星,用美妙動聽的聲音贊歎叁寶的功德、利益衆生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那個時候我就非常隨喜。但有時候又非常討厭,覺得他們很可憐,經常贊歎貪心的功德、嗔恨心的功德,唱什麼“甜蜜蜜”,這樣損害了多少衆生?所以,該贊歎和不該贊歎的界限應該分清楚!

  

  

《《入行論講記》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